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传统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认为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工具性实用性强、侧重谋生生计、注重短期效益等问题。而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又面临着易受市场环境的波动影响、受合作企业影响、受学生就业双向选择制约等困境,为此,文章提出突出政策引领、注重搭建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打牢基层基础的对策,促进订单式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培养模式 订单式
[作者简介]孙川(1984- ),女,吉林四平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5-0055-02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进行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点与基础。努力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搞好校企对接,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增强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的针对性,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一、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分化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探索了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学生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①,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归纳起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通常由学校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在进行实习时,通过企业提供相应的岗位,使学生在未毕业前获得充分的岗位实践锻炼。这种交叉型的教学与实习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丰厚、学科体系比较健全的优势,企业则可以充分发挥实践场地、岗位丰富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又可以在企业岗位实习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学校封闭办学的形式,使教学活动更趋于开放,有利于与市场有效对接。学校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从而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近的专业,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有效缩短与市场对接的时间,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
3.松散型合作培养模式。有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为紧密,可以增强学校与企业步调的一致性;但有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不稳定,相对较为松散,学校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很难实现及时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没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岗位作保证,也很难得到大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行业体系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市场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高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理论水平、管理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②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倾向于工具性实用性。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这也是职业教育出现和成长的主要动力。但有些高职院校把训练产业工人作为主要目标,完全按照工厂化流程模式组织教育与训练,使学生仅仅成为“操作手”,身心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使学生过于机械地接受教育与训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倾向于谋生生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要把解决未来学生的生计,获得谋生手段作为主要目标,要通过几年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在未来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还较低,产业不发达,学生走出校门就将会面临着生计问题,只有首先获得生存的技能,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也是高职教育更加关注谋生技能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长此以往,仅仅注重学生某一岗位、某一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旦遇到了行业不景气,重新选择职业时,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3.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倾向于短期效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学生就业来制订培养方案,这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的定位具有明显的短期性,更加关注教育的实际效益。高职院校通过制定以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的短期型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从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下一阶段招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但这种短期性的教育方案,对未来学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规划,仅仅满足于走出校门就能够迅速找到稳定的工作。面对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等不确定因素,对毕业生的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短期性倾向,将会加剧学生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
三、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遇到矛盾与挑战
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整合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了互通互联,打通了企业与院校间的“最后一公里”,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社会需要。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
1.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易受市场环境的波动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速度较前些年明显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特别是就业市场疲软的状况一直持续,多数专业出现人才过剩,使得用人单位有较大的挑选空间。这种背景之下,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而高职院校为了尽可能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往往会十分乐意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双方目标的不一致性,往往使得这种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很难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 2.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受合作企业影响较大。高职院校培养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会很大,对高职院校而言就会有较好就业率预期;反之,如果企业经营空间受到挤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就会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思路,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调整,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与学生的风险。
3.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受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制约。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基本思路就是企业依托高职院校进行所需人才的培养,在实施之前,企业、学校和学生将首先签订相关协议,对三方进行一定的约束。就毕业生而言,在组织签订相关协议时,往往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学生对企业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特别是经过三年以上的时间,有的学生会改变当初的选择,与企业爽约;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达到企业的相关接收标准和要求,又会影响企业对毕业生的接收。面对这些情况,学校、企业与学生都将会处于两难的境地。
四、促进订单式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对策
1.突出政策引领,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确保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顺利有效实施,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政策机制的引领,促进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实施格局的形成。要加快制定有利于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政策,如建立政府奖励基金,对落实订单式培养模式坚定、持续的企业、院校,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税收优惠奖励、金融支持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注重搭建平台,促进校企之间有效对接。开展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最主要的是实现院校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避免因院校与企业之间因为信息沟通不畅,而使订单式培养模式得不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各级政府要广泛搜集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发展状况与企业用工数量等情况,及时为高职院校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协调搭桥的作用,积极为企业与院校合作构建信息平台,增加彼此的信任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企业的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企业发展潜在风险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高合作企业的持久性,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3.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订单式培养模式实施的质量。进行合作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订单”关系,院校为了尽可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对企业提出的学生培养方案等认可度比较高,增强了企业用工培养的针对性,但同时也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变得过窄,在未来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因知识技能较为单一,而出现转岗困难。因此,在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时,必须强调动态管理,企业、院校及时沟通协调,调整相关的教学、培养方案,减少盲目性。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③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4.打牢基层基础,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涉及院校、学生、企业三方,培养战线长、参与方多,必须要有坚实的软硬件基础相配套。要加强对原有课程的优化整合,立足企业需求,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过程为线索,以项目结果为目标,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景融为一体,构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院校要强化对教师下派企业锻炼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工作流程优化等工作,让教师能够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点,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院校还要加大对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员的聘请力度,积极优化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打破院校与企业之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充分体验到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况,缩短岗位适应期,树立良好的职业情操。
[注释]
①陈浩,魏成惠.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6):27.
②夏新燕.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10):46.
③唐小城.浅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6.
[参考文献]
[1]秦娟兰.谈“订单式”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利与弊[J].成功:教育,2009(2).
[2]李军喜,侯会喜,冯娟,等.“订单式”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安航院“中联班”为例[J].价值工程,2012(6).
[3]罗宇飞,张永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培养模式 订单式
[作者简介]孙川(1984- ),女,吉林四平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5-0055-02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进行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点与基础。努力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搞好校企对接,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增强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的针对性,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一、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分化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探索了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学生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①,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归纳起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通常由学校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在进行实习时,通过企业提供相应的岗位,使学生在未毕业前获得充分的岗位实践锻炼。这种交叉型的教学与实习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丰厚、学科体系比较健全的优势,企业则可以充分发挥实践场地、岗位丰富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又可以在企业岗位实习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学校封闭办学的形式,使教学活动更趋于开放,有利于与市场有效对接。学校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从而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近的专业,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有效缩短与市场对接的时间,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
3.松散型合作培养模式。有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为紧密,可以增强学校与企业步调的一致性;但有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不稳定,相对较为松散,学校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很难实现及时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没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岗位作保证,也很难得到大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行业体系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市场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高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理论水平、管理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②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倾向于工具性实用性。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这也是职业教育出现和成长的主要动力。但有些高职院校把训练产业工人作为主要目标,完全按照工厂化流程模式组织教育与训练,使学生仅仅成为“操作手”,身心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使学生过于机械地接受教育与训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倾向于谋生生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要把解决未来学生的生计,获得谋生手段作为主要目标,要通过几年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在未来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还较低,产业不发达,学生走出校门就将会面临着生计问题,只有首先获得生存的技能,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也是高职教育更加关注谋生技能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长此以往,仅仅注重学生某一岗位、某一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旦遇到了行业不景气,重新选择职业时,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3.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倾向于短期效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学生就业来制订培养方案,这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的定位具有明显的短期性,更加关注教育的实际效益。高职院校通过制定以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的短期型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从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下一阶段招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但这种短期性的教育方案,对未来学生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规划,仅仅满足于走出校门就能够迅速找到稳定的工作。面对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等不确定因素,对毕业生的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短期性倾向,将会加剧学生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
三、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遇到矛盾与挑战
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整合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了互通互联,打通了企业与院校间的“最后一公里”,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社会需要。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
1.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易受市场环境的波动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速度较前些年明显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特别是就业市场疲软的状况一直持续,多数专业出现人才过剩,使得用人单位有较大的挑选空间。这种背景之下,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而高职院校为了尽可能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往往会十分乐意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双方目标的不一致性,往往使得这种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很难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 2.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受合作企业影响较大。高职院校培养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会很大,对高职院校而言就会有较好就业率预期;反之,如果企业经营空间受到挤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就会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思路,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调整,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与学生的风险。
3.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受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制约。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基本思路就是企业依托高职院校进行所需人才的培养,在实施之前,企业、学校和学生将首先签订相关协议,对三方进行一定的约束。就毕业生而言,在组织签订相关协议时,往往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学生对企业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特别是经过三年以上的时间,有的学生会改变当初的选择,与企业爽约;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达到企业的相关接收标准和要求,又会影响企业对毕业生的接收。面对这些情况,学校、企业与学生都将会处于两难的境地。
四、促进订单式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对策
1.突出政策引领,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确保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顺利有效实施,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政策机制的引领,促进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实施格局的形成。要加快制定有利于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政策,如建立政府奖励基金,对落实订单式培养模式坚定、持续的企业、院校,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税收优惠奖励、金融支持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注重搭建平台,促进校企之间有效对接。开展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最主要的是实现院校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避免因院校与企业之间因为信息沟通不畅,而使订单式培养模式得不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各级政府要广泛搜集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发展状况与企业用工数量等情况,及时为高职院校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协调搭桥的作用,积极为企业与院校合作构建信息平台,增加彼此的信任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企业的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企业发展潜在风险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高合作企业的持久性,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3.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订单式培养模式实施的质量。进行合作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订单”关系,院校为了尽可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对企业提出的学生培养方案等认可度比较高,增强了企业用工培养的针对性,但同时也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变得过窄,在未来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因知识技能较为单一,而出现转岗困难。因此,在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时,必须强调动态管理,企业、院校及时沟通协调,调整相关的教学、培养方案,减少盲目性。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③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4.打牢基层基础,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涉及院校、学生、企业三方,培养战线长、参与方多,必须要有坚实的软硬件基础相配套。要加强对原有课程的优化整合,立足企业需求,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过程为线索,以项目结果为目标,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景融为一体,构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院校要强化对教师下派企业锻炼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工作流程优化等工作,让教师能够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点,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院校还要加大对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员的聘请力度,积极优化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打破院校与企业之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充分体验到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况,缩短岗位适应期,树立良好的职业情操。
[注释]
①陈浩,魏成惠.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6):27.
②夏新燕.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10):46.
③唐小城.浅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6.
[参考文献]
[1]秦娟兰.谈“订单式”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利与弊[J].成功:教育,2009(2).
[2]李军喜,侯会喜,冯娟,等.“订单式”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安航院“中联班”为例[J].价值工程,2012(6).
[3]罗宇飞,张永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