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诗化流程”的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x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乃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要重视导人语的精心设计。教者在导人语的设计上,既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还可以激发感情导入。如在上《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教者就可先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从而在刚开始就使学生感受阿炳那种坎坷的经历,使学生感情与文章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质疑。学生纷纷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是怎么回事?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了?”“‘殿后’、‘燃眉之急’等词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课方始,趣已生。学生兴致高。思维活跃,在老师恰当的点拨中,他们在困惑中焦虑、思考,在解惑中兴奋、探索。
  
  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描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了迷,连笔记也忘了做。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心血都倾注给学生了,您的每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个故事让我们觉得,“驾轻就熟、旁征博引、幽默生动、精致厚重”的课堂教学境界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也从侧面看出“生动的语言”对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嫁与春风不用媒”的过渡
  
  一节好课的标准既要教师导得巧妙、讲得精彩,学生学得愉快、轻松之外,还要求教者在讲解过程中巧妙处理好节与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过渡。因此,这就要求教者不着痕迹地联系好各个教学环节,做到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如在给学生讲《井》一课时,教师讲完了第3、4自然段之后,紧接着她问:“井水如此清、凉、甜,养育了几代人。站在井台上,喝着井水,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五节,回答问题。”这位老师的这一句话,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过渡到第五节的学习,做到既承接了上文,又开启了下文。
  
  五、创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课堂氛围
  
  有位老师上《孔子游春》公开课时,在面对众多听课教师的时候,他没有告诉学生自己“教什么”,也没有问学生想“学什么”,而是先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大家紧张吗?”学生都说:“不紧张。”这位老师说:“大家没讲心里话,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有点紧张。”学生齐笑,紧张感顿时消失了。这位老师又说:“我们要敢于讲心里话,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不要怕讲错,大家能做到吗?”学生情绪高涨,高声说:“能!”这位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融和了师生感情,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调动了学生整个“心理场”的运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作出创造性的回答。
  
  六、“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结尾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导入语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的巧妙结尾也能达到“课虽终、意无穷”的境界。
  结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它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和系统处理。好的结尾能加深学生理解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统揽知识要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能保持和升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在一节课上不可能自始至终都集中注意力听讲,尤其是临近下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十几分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结好尾,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这样才能使一节课上完整。课文常见的结尾方式有:总结式、点睛式、悬念式、拓展式等。
其他文献
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是医疗机构发展软科学两个支柱。技术决定了医院行业水准的高度,而管理决定了医院发展质量的深度。如何有序规划专科发展、配置资源,如何扶持高精尖技术的
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人类文化的教改思想。课堂教学活动曾一度被认为是特殊的职责活动。于是,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纯粹的知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正努力地还课堂以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的本来面貌,时时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孩子们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心理氛围,并将学习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因泡沫经济破灭而步入了经济萧条期,这迫使日本政府对其宏观经济战略做出调整。从历史着眼,可对这一时期日本经济战略的调整有一个纵深的把握,也有助于
针对环己醇加氢催化剂再生工艺除油汽提塔经常出现输送管道破裂或堵塞、塔体击穿、频繁检修、催化剂损失等问题,采用新的设计方案,将进入塔体的再生催化剂输送管道,由直角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语文天地里,尽情地享受语文,体验快乐。现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经验,把课堂粗浅地概括为“四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使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一、心动——激发兴趣,在情境中学    “
针对马铃薯收秧机械在国内发展空白和往复式切割器切割马铃薯秧蔓研究较少的问题,对往复式切割器进行三维建模、显式动力学分析,并仿真得到往复式切割器在切割马铃薯秧过程中
<正>清期刘熙《书概》里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最直观的标志。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