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其实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常用的“问答法”是一种很古老的教学方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究其实质,苏格拉底对学生的发问,不在于考察对方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迫使”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发现自己回答中的破绽,最终接近合理的解释。教师课堂进程中的提问,也同样不应只具有很强的检测作用,它应该是发现问题、启发思考和解决困惑的过程。所以教师提问的目的不应是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生成”一个知道如何理解问题的学生。只是去发现拥有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期待的是结果;而利用提问“生成”一个可以正确理解问题的学生,教师注重的是过程。这个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追问”。该如何追问呢?那么如何对学生课堂回答即使评价引导呢?我们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简析如下:
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回答正确并有所创见;2.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3、回答不全等。
首先,对于回答正确并有所创见时,要追问其“所以然”。在学生成功解决问题后,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理由, 进行自我评价;或者通过追问另一个更深程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可通过扩展新的材料和见解, 使问题更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扩大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地更全面, 更深刻。然后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机智的语言, 饱满的热情, 充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其次,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时要追问原因,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时, 教师切忌发火批评, 冷嘲热讽。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出错的具体原因, 然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措施:比如过于紧张回答不出主要是心理或生理障碍时要及时给以疏导,要慎重调查研究,追问根源,给他们以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心;对于“不会答”的同学则要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思想、情感状态和被提问后的表情加以区别,追问原因,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如果学生对题目理解不清, 教师则应重复问题, 突出重点词语, 降低语速, 或者转换提问方式或变换提出问题的角度, 把问题分解, 用层进提问的方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缩小题目范围, 降低问题难度来使其明确问题; 如果学生对题目理解有误, 或思路不清晰, 教师可通过学校或生活中常见现象进行引导,用比喻或类比来引导学生解决回答问题中的疑难和障碍,适当提示和鼓励性的话语, 从已知确定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一步步将其引向正确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错误, 是因为知识掌握有误,教师可机智地采用归谬法, 暂且不对学生的回答做任何评价, 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追问直到使学生自己感觉到原来的想法存在矛盾, 从而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当然在教师的提示追问下, 如果学生仍不能回答, 教师可以尝试让其他学生提示, 如教师可问:“你能帮这位同学梳理一下思路吗? ”或把问题引向其他同学, 待其他人回答之后, 再回过头来, 追问刚才那位同学。这种再次提问既可采用原来的问题,也可再据此提一个类似的问题, 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别忘了给予鼓励性表扬。再次追问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信念。
再次,当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深入时, 教师要肯定既有,追问所缺。当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深入时, 教师在肯定其正确成分的同时, 还要细心补充, 追问引导探究或提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把话说完, 认真倾听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鼓励犹豫不决的学生充分表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提示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帮助其补充完善回答;或者以“你能表达再详细点吗? ”“你是怎样得出此这一结论的? ”“你为什么持这种观点呢”鼓励学生挖掘问题背后的含义, 扩充学生知识面, 促进学生多维思维的发展,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帮助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 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避免学生仅做表面回答, 浅尝辄止。
再者,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追问要注意以下几点:坚持以鼓励为主,不可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可体罚或变象体罚学生;坚持公正平等原则,不可爱优烦差,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期望,都有引导他们达到成功的信心;教师对差生失望、不喜欢会造成差生对教师反感心理的积累,而对成绩优等的偏爱会造成优等生自满心理;提问要因材施问,引导也要因材施引,对于不同学生施问要适度,追问引导更要适度。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教育者引导的是“思考”,而非知识本身。当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或者干脆对所提问题一无所知的时候,教师不要把正确答案抛给学生,而应采取一些措施一些追问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下去,直到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正确或者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为止。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真正学习的还得是学生自己。
其实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常用的“问答法”是一种很古老的教学方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究其实质,苏格拉底对学生的发问,不在于考察对方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迫使”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发现自己回答中的破绽,最终接近合理的解释。教师课堂进程中的提问,也同样不应只具有很强的检测作用,它应该是发现问题、启发思考和解决困惑的过程。所以教师提问的目的不应是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生成”一个知道如何理解问题的学生。只是去发现拥有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期待的是结果;而利用提问“生成”一个可以正确理解问题的学生,教师注重的是过程。这个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追问”。该如何追问呢?那么如何对学生课堂回答即使评价引导呢?我们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简析如下:
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回答正确并有所创见;2.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3、回答不全等。
首先,对于回答正确并有所创见时,要追问其“所以然”。在学生成功解决问题后,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理由, 进行自我评价;或者通过追问另一个更深程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可通过扩展新的材料和见解, 使问题更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扩大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地更全面, 更深刻。然后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机智的语言, 饱满的热情, 充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其次,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时要追问原因,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时, 教师切忌发火批评, 冷嘲热讽。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出错的具体原因, 然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措施:比如过于紧张回答不出主要是心理或生理障碍时要及时给以疏导,要慎重调查研究,追问根源,给他们以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心;对于“不会答”的同学则要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思想、情感状态和被提问后的表情加以区别,追问原因,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如果学生对题目理解不清, 教师则应重复问题, 突出重点词语, 降低语速, 或者转换提问方式或变换提出问题的角度, 把问题分解, 用层进提问的方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缩小题目范围, 降低问题难度来使其明确问题; 如果学生对题目理解有误, 或思路不清晰, 教师可通过学校或生活中常见现象进行引导,用比喻或类比来引导学生解决回答问题中的疑难和障碍,适当提示和鼓励性的话语, 从已知确定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一步步将其引向正确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错误, 是因为知识掌握有误,教师可机智地采用归谬法, 暂且不对学生的回答做任何评价, 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追问直到使学生自己感觉到原来的想法存在矛盾, 从而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当然在教师的提示追问下, 如果学生仍不能回答, 教师可以尝试让其他学生提示, 如教师可问:“你能帮这位同学梳理一下思路吗? ”或把问题引向其他同学, 待其他人回答之后, 再回过头来, 追问刚才那位同学。这种再次提问既可采用原来的问题,也可再据此提一个类似的问题, 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别忘了给予鼓励性表扬。再次追问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信念。
再次,当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深入时, 教师要肯定既有,追问所缺。当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深入时, 教师在肯定其正确成分的同时, 还要细心补充, 追问引导探究或提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把话说完, 认真倾听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鼓励犹豫不决的学生充分表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提示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帮助其补充完善回答;或者以“你能表达再详细点吗? ”“你是怎样得出此这一结论的? ”“你为什么持这种观点呢”鼓励学生挖掘问题背后的含义, 扩充学生知识面, 促进学生多维思维的发展,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帮助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 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避免学生仅做表面回答, 浅尝辄止。
再者,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追问要注意以下几点:坚持以鼓励为主,不可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可体罚或变象体罚学生;坚持公正平等原则,不可爱优烦差,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期望,都有引导他们达到成功的信心;教师对差生失望、不喜欢会造成差生对教师反感心理的积累,而对成绩优等的偏爱会造成优等生自满心理;提问要因材施问,引导也要因材施引,对于不同学生施问要适度,追问引导更要适度。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教育者引导的是“思考”,而非知识本身。当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或者干脆对所提问题一无所知的时候,教师不要把正确答案抛给学生,而应采取一些措施一些追问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下去,直到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正确或者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为止。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真正学习的还得是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