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特征、定位三方面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地位 定位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77-01
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會计制度,这是预算会计法规建设上的一个突破。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问题,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原则和目标,也关系到其法规制度的实施,笔者认为有进一步加以明确的必要。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
会计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工、交、农、商、金融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预算会计是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和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性质,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的客观依据。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之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三个:一是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二是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三是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执行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第二,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科学、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二是气象、水利、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三是民间公证、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社会中介机构。从经济成分来看则有公办、民办、中外合办等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经营的目的和单位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近期看有如下的趋向:有些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基础理论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有些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展览馆、应用型和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而且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单位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企业会计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事业性质、非营利性质是始终不会改变的,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依然有广阔的前景。在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上,应较多地考虑公办和民办的差别。我国已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都明确其"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非国有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这实际上也考虑了国有和非国有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来源的不同,其职能、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别。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地位,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预算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在于维护和完善预算会计的管理体制,使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同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的法规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预算会计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太原 030012)
(责编:小青)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地位 定位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77-01
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會计制度,这是预算会计法规建设上的一个突破。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问题,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原则和目标,也关系到其法规制度的实施,笔者认为有进一步加以明确的必要。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
会计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工、交、农、商、金融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预算会计是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和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性质,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的客观依据。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之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三个:一是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二是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三是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执行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第二,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科学、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二是气象、水利、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三是民间公证、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社会中介机构。从经济成分来看则有公办、民办、中外合办等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经营的目的和单位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近期看有如下的趋向:有些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基础理论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有些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展览馆、应用型和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而且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单位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企业会计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事业性质、非营利性质是始终不会改变的,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依然有广阔的前景。在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上,应较多地考虑公办和民办的差别。我国已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都明确其"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非国有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这实际上也考虑了国有和非国有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来源的不同,其职能、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别。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地位,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预算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在于维护和完善预算会计的管理体制,使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同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的法规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预算会计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太原 030012)
(责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