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是内容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自身的魅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多样的学科活动,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危险期”,目前多数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的本色是那么多姿多彩的,既有民族兴亡兴衰的戏剧性,又有饱含荣辱廉耻的人生哲理。它跌宕起伏、情节生动,寓含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更激发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宝藏,去开辟出历史学科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宽阔道路。那么,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呢?
一、认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变化对心理驱动产生强烈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的同时,有感到种种困惑。这个阶段心理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价值观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过分关爱或溺爱孩子,往往致使初中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性格上表现为自私自大或自卑。
2.意志方面:一般表现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学习中碰到困难时,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禁不起挫折考验。
3.青春期闭锁: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于一体,这种闭锁的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使自己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避免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而选择一些使学生一些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收获的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的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精神的力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人只有靠人来建树。”国外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人格特性有:合作、民主的态度;善良、耐心,体谅人;兴趣广;有令人喜悦的仪表风度;公正无私;有幽默感(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智慧);性情温和,行为坚毅;关心学生,对学生问题有兴趣;工作具有灵活性;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对所教学科异常精通熟练。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吸引,以利于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信任;用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彰显出知识的魅力,一举手,一投足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信,幽默睿智等精神品性。因此,教师必须时时提升自己的修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给学生多些灵魂的牵引。
(二)紧扣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从认识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的行为才能表现出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民只有怎样想,才会怎样行动。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而历史学科试用活生生的客观事实说话,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和谬误,客观公正的评判功过是非。教学中,教师对社会哲理的精辟见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饱满的爱国热情让学生随你为国土沦亡而悲愤,为民主崛起而欣慰。对中学生,要根据其年龄特点,与他们推心置腹谈理想、谈抱负,結合学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如甘为变法图强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为捍卫科学真理二献身的布鲁诺……他们虽死犹荣,光照千古。又如在地球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他们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的圈子,树立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大志。通过讲故事,谈感受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认识更趋深入,干涸的心田会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浸润。
(三)开展活动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同时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关注身边的历史。历史课有必要充分开放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历史教育资源,依托活动课,作为课堂的延伸,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如人教版八年级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用模拟旅游形式讲红军长征,学生分组搜集相关长征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了解重要地点的今昔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在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面对困难挫折时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种开放式的学习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感受和亲近历史,达到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笔者曾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时,要求每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一篇关于“我家的生活变化”历史小论文,许多同学向长辈询问,寻找老照片、老物件,从中品味历史,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变化。在此学习活动中,学生直接获得活生生的历史知识,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尊敬家长。
(四)教学要借古鉴今,强化学史的心理优势
汉代王充《论衡·谢短篇》有句名言:“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说明了那些学历史不联系现实,思想拘泥不化,不思进取;缺乏历史知识的人,就像瞎子一样,行为盲目。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借古鉴今。2018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如果将历史与生活隔离,历史就将失去它的社会功能。在教学中,要与现实紧密联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史的心理优势。如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初的“文字狱”、“文化大革命”期间迫害知识分子的文化专制联系起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19世纪末成为亚洲强国的历史史实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鸦片输入的危害与今天的禁毒教育联系起来等。通过古今对接,学生会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社会功能,对养成公正、客观的心理,“求同存异”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还需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好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很多,需要灵活运用。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确定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周纪中 张宏雷 曾泰 《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分析》 中学教育网
3. 《基础教育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危险期”,目前多数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的本色是那么多姿多彩的,既有民族兴亡兴衰的戏剧性,又有饱含荣辱廉耻的人生哲理。它跌宕起伏、情节生动,寓含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更激发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宝藏,去开辟出历史学科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宽阔道路。那么,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呢?
一、认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变化对心理驱动产生强烈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的同时,有感到种种困惑。这个阶段心理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价值观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过分关爱或溺爱孩子,往往致使初中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性格上表现为自私自大或自卑。
2.意志方面:一般表现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学习中碰到困难时,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禁不起挫折考验。
3.青春期闭锁: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于一体,这种闭锁的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使自己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避免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而选择一些使学生一些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收获的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的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精神的力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人只有靠人来建树。”国外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人格特性有:合作、民主的态度;善良、耐心,体谅人;兴趣广;有令人喜悦的仪表风度;公正无私;有幽默感(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智慧);性情温和,行为坚毅;关心学生,对学生问题有兴趣;工作具有灵活性;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对所教学科异常精通熟练。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吸引,以利于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信任;用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彰显出知识的魅力,一举手,一投足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信,幽默睿智等精神品性。因此,教师必须时时提升自己的修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给学生多些灵魂的牵引。
(二)紧扣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从认识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的行为才能表现出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民只有怎样想,才会怎样行动。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而历史学科试用活生生的客观事实说话,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和谬误,客观公正的评判功过是非。教学中,教师对社会哲理的精辟见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饱满的爱国热情让学生随你为国土沦亡而悲愤,为民主崛起而欣慰。对中学生,要根据其年龄特点,与他们推心置腹谈理想、谈抱负,結合学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如甘为变法图强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为捍卫科学真理二献身的布鲁诺……他们虽死犹荣,光照千古。又如在地球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他们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的圈子,树立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大志。通过讲故事,谈感受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认识更趋深入,干涸的心田会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浸润。
(三)开展活动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同时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关注身边的历史。历史课有必要充分开放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历史教育资源,依托活动课,作为课堂的延伸,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如人教版八年级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用模拟旅游形式讲红军长征,学生分组搜集相关长征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了解重要地点的今昔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在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面对困难挫折时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种开放式的学习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感受和亲近历史,达到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笔者曾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时,要求每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一篇关于“我家的生活变化”历史小论文,许多同学向长辈询问,寻找老照片、老物件,从中品味历史,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变化。在此学习活动中,学生直接获得活生生的历史知识,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尊敬家长。
(四)教学要借古鉴今,强化学史的心理优势
汉代王充《论衡·谢短篇》有句名言:“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说明了那些学历史不联系现实,思想拘泥不化,不思进取;缺乏历史知识的人,就像瞎子一样,行为盲目。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借古鉴今。2018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如果将历史与生活隔离,历史就将失去它的社会功能。在教学中,要与现实紧密联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史的心理优势。如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初的“文字狱”、“文化大革命”期间迫害知识分子的文化专制联系起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19世纪末成为亚洲强国的历史史实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鸦片输入的危害与今天的禁毒教育联系起来等。通过古今对接,学生会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社会功能,对养成公正、客观的心理,“求同存异”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还需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好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很多,需要灵活运用。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确定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周纪中 张宏雷 曾泰 《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分析》 中学教育网
3. 《基础教育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