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兰州人总会点上这道菜,搭配花卷,似乎没有这道菜,就没有丰盛的感觉。吃的时候一手小花卷,一手用筷子挑起一片半肥半瘦带皮的糟肉,稳稳地放在花卷上,慢慢地放进嘴里,美美地咀嚼,男女老少都好这一口,仿佛天下的美味都在这一口里。”
知乎上,“各地具有当地特色的年夜饭大菜有什么?”的问题下,一个兰州人这样描述家乡年夜饭:
人们在城市间短居常住,一路带着家乡的味道,它们一部分带上了异地的年夜饭餐桌,成了除夕最印象深刻的东西,一部分未能实现的,则成了对故乡的心心念念。
每到年尾,知乎上关于“春节”“美食”的问题就热络起来,众多知友在里面列举着从鸡鸭鱼肉的镇席大菜,到酱菜、煎堆的家常小食,热闹而温暖的新年气氛呼之欲出。而在这眼花缭乱中,有几个格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
其中,最馋人的一个来自叫“胖山羊”的用户,他提到了很是小众的兰州糟肉。
这种腐乳扣肉是兰州附近一道逢年过节必吃的大菜,带皮猪五花在与腐乳和白酒的交锋中把自己修炼成了半醉半香的西北大侠。这扣肉要是想有西北人大块肉大碗酒的豪爽,“带皮五花一定要一半肥一半瘦”,软嫩多汁肥美够香,酒则“一定要高度的白酒,越烈越好”,以增豪迈,以减油腻。
制作则颇要费一番功夫,拌料、烧肉皮之后,切块下锅煮到六成熟。等肉放凉了切成薄片,拌进料里撒上干粉拌匀,层层叠叠地在大碗里面码齐上锅蒸。等上个把小时端出来的时候,“一股浓浓的肉香夹杂着腐乳特有的味道,隐隐还有一点点几乎闻不出的酒香”,在碗里晾凉凝固,冻在冰箱里,“像银行的金库一样摆放得整整齐齐”,就可以等着除夕日的盛大开席了。
一碗糟肉大火蒸上,碗顶扣上盘子轻巧一翻,肉码得如梯田般整齐,泛着油香散着醉人的味儿,还得配上热乎出锅的小花卷,“便是那所有兰州人都不会忘记的,故乡的味道”。
一个想家的人描述这碗糟肉,带着它在脑中镌刻般的牢固,在还没见到图的时候,就已将味道勾勒得诱人无比。年夜饭的桌上糟肉就是整个兰州的代名词,非得是这样浓郁的带着故乡影子的味道,才能让人无论身在何方,都与自己的家在一起。
而让人想家的,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像糟肉这样浓墨重彩、热闹盛大的登场,仅仅是多年来母亲固定在过年时蒸上的一锅年糕,就足以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每每想起都令人心头一热。
看糟肉的故事,体会着回答者对自己家乡满满的自豪幸福,心中满是对美味的垂涎。而这做法“简陋”许多的江西年糕,流露的尽是静和岁月中缓缓而释的温情。
来自贵州的知友周晓农,并没有付诸太多的笔墨在年糕的制作上,“红糖、糯米面和一般的米面掺和,加红枣,拌得很稠,在蒸锅隔层上厚厚地浇上一层”,做法不难,只是多了妈妈的细心,“用筷子穿上若干小洞,让热气能从洞中穿出”,“底板上要垫上粽叶”,让“蒸出的年糕,不仅泛黄好看,而且带粽叶的清香味”。而年糕的重点其实一直都不在味道上,更多的是在温馨的街坊人情和细致暖心的浓浓母爱中。
圆形的年糕随着母亲的老去成了只能回忆的过往,“那些岁月里,游子在外,过年一聚,其中含着老人家的心意”,这样的温暖记忆撞上岁月无情,总能触动节日里的深邃情绪,“再有什么山珍佳肴,也不及母亲做得好”,对这些平凡美食的惦念,更多的是想妈妈的一个出口吧。
对于过年时候的味道的记忆,其实煽情和厚重常常都是心中深处某些情感的触动,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大家都在过差不多的日子,吃差不多、“俗气”的年夜饭,但令人愉快的是氛围总是能长久地停留在欢快的节奏中,比如每个节日北方人民都要被南方人调侃的“万能习俗”:饺子。
过节的时候吃,过节气的时候吃,好像每个能用吃来标志点什么的日子,饺子永远都在北方人的菜单中。甚至,很多(会包饺子)的北方人认为学会和面、调馅、擀皮、包饺子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们对做饺子始终充满着热情,若是对比一下数字,在知乎的问答中,年夜饭的火热度远没有饺子高,从最初级的怎么煮速冻饺子到常规的操作方法,再到饺子怎么包好看、怎么才能多汁这类的进阶问题,甚至有一个实用性颇高的问答:“好吃到爆的饺子馅做法有哪些。”
这里有类似马蹄鱼蓉馅这种新奇而美味的搭配:马蹄剁成小碎块蒸一小会儿,搭配龙利鱼柳剁成的泥,不需要过多的调味,一点姜汁、料酒,一点盐,再和上一个蛋液做馅,就能得到鲜香清爽的口感,“口感立体,味道鲜淡而深远”。再比如这里还有和馅儿诀窍:要往肉馅里加点水——“加一点水,加一点盐,然后用手搅打均匀,等水分都被吸入手里面了,再加一点水、一点盐,搅打均匀,注意顺着一个方向搅打”,这样便能得到鲜嫩细腻的口感。
这种慢慢学习包饺子的过程,其实真的有点像前进着的人生,从不到桌子高、玩得满身是面粉的小时候,到笨拙地包出第一个不漏的“丑”饺子,渐渐地在老爸“这么多年饺子长得还跟闭着眼睛包的一样”这类的温馨嘲笑中成为家中包饺子的主力,最后你耐心又细致地教一个不到桌子高的小孩子怎么包饺子。
就像节日总是熟悉的场景,相似的味道,生活也总是带着一点相似静静轮回着。
知乎上,“各地具有当地特色的年夜饭大菜有什么?”的问题下,一个兰州人这样描述家乡年夜饭:
人们在城市间短居常住,一路带着家乡的味道,它们一部分带上了异地的年夜饭餐桌,成了除夕最印象深刻的东西,一部分未能实现的,则成了对故乡的心心念念。
每到年尾,知乎上关于“春节”“美食”的问题就热络起来,众多知友在里面列举着从鸡鸭鱼肉的镇席大菜,到酱菜、煎堆的家常小食,热闹而温暖的新年气氛呼之欲出。而在这眼花缭乱中,有几个格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
其中,最馋人的一个来自叫“胖山羊”的用户,他提到了很是小众的兰州糟肉。
这种腐乳扣肉是兰州附近一道逢年过节必吃的大菜,带皮猪五花在与腐乳和白酒的交锋中把自己修炼成了半醉半香的西北大侠。这扣肉要是想有西北人大块肉大碗酒的豪爽,“带皮五花一定要一半肥一半瘦”,软嫩多汁肥美够香,酒则“一定要高度的白酒,越烈越好”,以增豪迈,以减油腻。
制作则颇要费一番功夫,拌料、烧肉皮之后,切块下锅煮到六成熟。等肉放凉了切成薄片,拌进料里撒上干粉拌匀,层层叠叠地在大碗里面码齐上锅蒸。等上个把小时端出来的时候,“一股浓浓的肉香夹杂着腐乳特有的味道,隐隐还有一点点几乎闻不出的酒香”,在碗里晾凉凝固,冻在冰箱里,“像银行的金库一样摆放得整整齐齐”,就可以等着除夕日的盛大开席了。
一碗糟肉大火蒸上,碗顶扣上盘子轻巧一翻,肉码得如梯田般整齐,泛着油香散着醉人的味儿,还得配上热乎出锅的小花卷,“便是那所有兰州人都不会忘记的,故乡的味道”。
一个想家的人描述这碗糟肉,带着它在脑中镌刻般的牢固,在还没见到图的时候,就已将味道勾勒得诱人无比。年夜饭的桌上糟肉就是整个兰州的代名词,非得是这样浓郁的带着故乡影子的味道,才能让人无论身在何方,都与自己的家在一起。
而让人想家的,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像糟肉这样浓墨重彩、热闹盛大的登场,仅仅是多年来母亲固定在过年时蒸上的一锅年糕,就足以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每每想起都令人心头一热。
看糟肉的故事,体会着回答者对自己家乡满满的自豪幸福,心中满是对美味的垂涎。而这做法“简陋”许多的江西年糕,流露的尽是静和岁月中缓缓而释的温情。
来自贵州的知友周晓农,并没有付诸太多的笔墨在年糕的制作上,“红糖、糯米面和一般的米面掺和,加红枣,拌得很稠,在蒸锅隔层上厚厚地浇上一层”,做法不难,只是多了妈妈的细心,“用筷子穿上若干小洞,让热气能从洞中穿出”,“底板上要垫上粽叶”,让“蒸出的年糕,不仅泛黄好看,而且带粽叶的清香味”。而年糕的重点其实一直都不在味道上,更多的是在温馨的街坊人情和细致暖心的浓浓母爱中。
圆形的年糕随着母亲的老去成了只能回忆的过往,“那些岁月里,游子在外,过年一聚,其中含着老人家的心意”,这样的温暖记忆撞上岁月无情,总能触动节日里的深邃情绪,“再有什么山珍佳肴,也不及母亲做得好”,对这些平凡美食的惦念,更多的是想妈妈的一个出口吧。
对于过年时候的味道的记忆,其实煽情和厚重常常都是心中深处某些情感的触动,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大家都在过差不多的日子,吃差不多、“俗气”的年夜饭,但令人愉快的是氛围总是能长久地停留在欢快的节奏中,比如每个节日北方人民都要被南方人调侃的“万能习俗”:饺子。
过节的时候吃,过节气的时候吃,好像每个能用吃来标志点什么的日子,饺子永远都在北方人的菜单中。甚至,很多(会包饺子)的北方人认为学会和面、调馅、擀皮、包饺子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们对做饺子始终充满着热情,若是对比一下数字,在知乎的问答中,年夜饭的火热度远没有饺子高,从最初级的怎么煮速冻饺子到常规的操作方法,再到饺子怎么包好看、怎么才能多汁这类的进阶问题,甚至有一个实用性颇高的问答:“好吃到爆的饺子馅做法有哪些。”
这里有类似马蹄鱼蓉馅这种新奇而美味的搭配:马蹄剁成小碎块蒸一小会儿,搭配龙利鱼柳剁成的泥,不需要过多的调味,一点姜汁、料酒,一点盐,再和上一个蛋液做馅,就能得到鲜香清爽的口感,“口感立体,味道鲜淡而深远”。再比如这里还有和馅儿诀窍:要往肉馅里加点水——“加一点水,加一点盐,然后用手搅打均匀,等水分都被吸入手里面了,再加一点水、一点盐,搅打均匀,注意顺着一个方向搅打”,这样便能得到鲜嫩细腻的口感。
这种慢慢学习包饺子的过程,其实真的有点像前进着的人生,从不到桌子高、玩得满身是面粉的小时候,到笨拙地包出第一个不漏的“丑”饺子,渐渐地在老爸“这么多年饺子长得还跟闭着眼睛包的一样”这类的温馨嘲笑中成为家中包饺子的主力,最后你耐心又细致地教一个不到桌子高的小孩子怎么包饺子。
就像节日总是熟悉的场景,相似的味道,生活也总是带着一点相似静静轮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