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也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唐太宗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二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现在的风格,便是当今的门画了。
春联
是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灾降福的咒语,1年1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1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习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才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贴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现在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相问候。
吃团圆饭
除夕,家家户户忙着准备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有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是一家人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记。古时家家户户做好团圆饭之后,必须首先祭祖。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长幼有序,跪拜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婆婆第一次来我家
结婚十年,一直租房,漂泊不定。去年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巢,捎信给乡下,让年迈的婆婆进城来住些日子。
婆婆头一回进城,看着新居,乐得合不拢嘴:“俺儿也住上皇宫了!”然而看到厨房的微波炉、电磁炉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后,婆婆脸上的笑容凝固了,我知道婆婆的心思,忙说:“妈,您累了一辈子,就好好享享清福吧!做饭的事您就别操心了!”
住了没几天,婆婆就说牙疼,脸也肿了起来,饭也没有来的时候吃得多了。还悄悄跟她儿子说,想要回家。我心里犯嘀咕,忙问婆婆:“妈,是我没有招待好还是哪惹您老不满意了?”婆婆说:“住在这房子里太憋闷,天天坐着等你们做饭吃,这俺可受不了,不如回乡下自在。”
婆婆年龄大了,来一趟不容易,我们想留她多住些日子,于是和老公一起想了个主意:婆婆一辈子干活习惯了,在这闲待着,时间一长会闲出病来,不如教婆婆做些家务,教婆婆使用厨房用具。我一边做,一边教婆婆,这个开关怎么用,这个怎么调小火……婆婆很快就学会了。以后的日子,我和老公刚下班,家里的饭菜就做好了。但由于习惯了农村烧火做饭的日子,加上年龄大了,做家务总是手忙脚乱出岔子,不是自来水龙头忘记关掉了,就是把油洒得哪都是,本来新装修的厨房,没几天工夫,弄得乱七八糟脏兮兮的,老公看了,满脸的不高兴,有时还抱怨婆婆两句。我背地里说老公,警告他千万不要怪婆婆,这样婆婆会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心里会不痛快不高兴的,就放手让婆婆去做吧。婆婆做好饭菜,我总是赞扬一番,老人听了,笑得可开心了。我还趁婆婆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把婆婆烤糊了东西的微波炉擦洗干净,把搞得一塌糊涂的厨房收拾整齐,把搞脏的马桶刷洗干净。渐渐地婆婆能够自如地操作各种厨具了,婆婆脸上又漾起笑容。
时间长了,婆婆对我家小区周围环境渐渐熟悉了,有时还能去买买菜,和邻居认识了,没事的时候,下楼和老头老太太唠嗑,婆婆渐渐喜欢上了这里,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做儿女的,把老人关在家里,什么也不让做。这并不能体现你对老人孝顺,重要的是要使老人开心快乐。(李淑元)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也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唐太宗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二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现在的风格,便是当今的门画了。
春联
是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灾降福的咒语,1年1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1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习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才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贴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现在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相问候。
吃团圆饭
除夕,家家户户忙着准备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有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是一家人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记。古时家家户户做好团圆饭之后,必须首先祭祖。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长幼有序,跪拜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婆婆第一次来我家
结婚十年,一直租房,漂泊不定。去年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巢,捎信给乡下,让年迈的婆婆进城来住些日子。
婆婆头一回进城,看着新居,乐得合不拢嘴:“俺儿也住上皇宫了!”然而看到厨房的微波炉、电磁炉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后,婆婆脸上的笑容凝固了,我知道婆婆的心思,忙说:“妈,您累了一辈子,就好好享享清福吧!做饭的事您就别操心了!”
住了没几天,婆婆就说牙疼,脸也肿了起来,饭也没有来的时候吃得多了。还悄悄跟她儿子说,想要回家。我心里犯嘀咕,忙问婆婆:“妈,是我没有招待好还是哪惹您老不满意了?”婆婆说:“住在这房子里太憋闷,天天坐着等你们做饭吃,这俺可受不了,不如回乡下自在。”
婆婆年龄大了,来一趟不容易,我们想留她多住些日子,于是和老公一起想了个主意:婆婆一辈子干活习惯了,在这闲待着,时间一长会闲出病来,不如教婆婆做些家务,教婆婆使用厨房用具。我一边做,一边教婆婆,这个开关怎么用,这个怎么调小火……婆婆很快就学会了。以后的日子,我和老公刚下班,家里的饭菜就做好了。但由于习惯了农村烧火做饭的日子,加上年龄大了,做家务总是手忙脚乱出岔子,不是自来水龙头忘记关掉了,就是把油洒得哪都是,本来新装修的厨房,没几天工夫,弄得乱七八糟脏兮兮的,老公看了,满脸的不高兴,有时还抱怨婆婆两句。我背地里说老公,警告他千万不要怪婆婆,这样婆婆会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心里会不痛快不高兴的,就放手让婆婆去做吧。婆婆做好饭菜,我总是赞扬一番,老人听了,笑得可开心了。我还趁婆婆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把婆婆烤糊了东西的微波炉擦洗干净,把搞得一塌糊涂的厨房收拾整齐,把搞脏的马桶刷洗干净。渐渐地婆婆能够自如地操作各种厨具了,婆婆脸上又漾起笑容。
时间长了,婆婆对我家小区周围环境渐渐熟悉了,有时还能去买买菜,和邻居认识了,没事的时候,下楼和老头老太太唠嗑,婆婆渐渐喜欢上了这里,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做儿女的,把老人关在家里,什么也不让做。这并不能体现你对老人孝顺,重要的是要使老人开心快乐。(李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