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联网产业链如何构成?其产业化过程中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仅仅是个乌托邦吗?
好莱坞导演给诺亚方舟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美国人却用“末日地堡”抢占了风头,还是英国人的研究比较“靠谱”:他们已在希腊建成了原型——“自治愈”房屋。据了解,这种房屋在遭遇地震压力后不会出现坍塌而是移动,其内置的RFID和传感器,不但可以收集处理数据,还能构建地震预警系统。究其技术原理:没错,物联网。
然而,世界末日没那么容易到来,而修建“避难所”也不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惟一专利。在日常生活中,物联网的影子更是屡见不鲜:超市的扫码器、公交车上的刷卡机、身份证的识别仪……这只是冰山一角。此外,在城市安监、轨道交通、机场安保、医疗检验、动物溯源、身份识别等领域,物联网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推及经济领域,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将物联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举措。去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底,IBM公司首次抛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时,其战略核心就是“云计算+物联网”的结合。
在中国,物联网也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去年8月,温总理在视察无锡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时,对物联网寄以希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物联网,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首度被列入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
研究表明,物联网可能是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新兴产业之一。而赛迪顾问研究也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然而,中国已经进入了物联网时代了吗?在物联网技术标准尚未出台,更多企业仍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大规模应用主要靠政府采购,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尚未打通,而在信息安全、电磁污染、无线频谱资源等问题尚没有完备的解决方案之前,没有比抱歉更合适的答案。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都在酝酿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来加速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也在相继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而在技术与标准化方面,北邮、中科院、南邮、无锡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以及中国物联网标准化组织有望在物联网标准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诚可见,产业界已经走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第一线。上海世博会场馆、上海浦东机场、北京星光影视园、中远集运、国家电网、宅急送……产业界的应用早已山雨欲来: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海尔等也纷纷摩拳擦掌,向物联网产品的研发发起了冲锋。
此外,当无锡启动中国第一个物联网城市;成都计划用数十亿元打造“天府智能互联新城”:南京以“智慧南京”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环境提升;北京市东城区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楼宇等领域应用示范物联网时……各大城市已吹响进军物联网的集结号。
解构产业链
国际电联对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而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的理解更为形象。他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而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互联网是虚拟信息之间形成的网络,它需要人去采集物质世界的信息;而物联网则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能让物与物之间相互感知,再通过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自动传输到互联网上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符星华指出,物联网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三个层面:首先是传感网络,以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芯片及智能卡为主,实现“物”的识别;其次是传输网络,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PC等终端进行。
符星华告诉记者,在信息生成方面,物联网会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北斗或GPS定位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在信息传递方面,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将进一步融合;在信息的集中处理及应用方面,即通过综合信息平台接收、处理、反馈并应用信息,大量软件企业将从中受益。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信息生成层面,投融资活动则较为积极。以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芯片及智能卡等产品研发制造的企业备受投资机构的偏爱。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从2003年至2009年,已有十几家相关公司获得投资。
远望谷和鼎识科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RFID制造商的领跑者,远望谷从2003年到2006三年间先后获得来自深圳创新投、上海仕博和上海联创三轮融资,之后于2007年成功上市。而成立于2005年的深圳鼎识科技识别有限公司以其在识别技术的领先地位也被多家投资机构看好,先后获得上海永宣、德同资本、汉世纪、达晨创投等的风险投资。
产业化挑战
2005年,当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时,它就已经预见到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然而,它并没有预见到的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如此之慢。可以说,除了少数成功案例外,物联网行业前景并不明朗。
物联网产业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符星华说,所有市场的起步和发展都需要经过个阶段。由于物联网进入快速发展的条件即需要基于识别或传感装置的应用,例如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芯片及智能卡等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传输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和用户使用,同时相应的应用终端需要大量普及并能够实现交互,因此面临的挑战并不是物联网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
首先,似乎创新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总能归结到体制上。在相关人士看来,“三网融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物联网产业链的信息传递环节不畅,势必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打通。而标准的迟迟未能出台,政府与企业心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符星华表示,在信息传递方面,各种电信网络、互联网与广电网络的融合尚需国家做进一步的调控。
其次,技术的瓶颈也尚未完全解决。在杨震看来,“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物联网的发展规律和技术体系则是又一障碍。物联网不是简单的虚拟世界,要涉及国家安全等许多问题。比如无线频谱资源够不够用?电磁污染怎么解决?此外,还有信息安全问题。”他说。
除此之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不只是久远新方向这一家企业的烦恼。能否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就抓住先机,则是鼎识科技的启示。而成熟度较高的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电网等主要依靠政府采购,是否说明物联网并没有形成大规模商用的氛围?
新经济之王
对于物联网这一已提出整整10年的老话题,但质 疑声始终不绝于耳。相关人士甚至直言,“真正的物联网企业并不多,不要说成型的企业,现在连像样的创业团队都难找。而即便有些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也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一个小环节。”
在达晨创投投资总监梁国智看来,很多企业都在打着物联网的概念,而实际项目运营过程中却小心翼翼。“现在,物联网的标准各国都在紧张推进,但国外的标准都是以市场决定的,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使用得多,它就能成为标准。而中国不同。”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梁国智理解政府的担心。“如果政府发现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生产核心芯片的公司,中国企业的水平还没达到这个程度的话,物联网则又变成外国人的天下。移动终端就是前车之鉴。手机上最值钱的,也最核心的芯片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中国企业只是加工外壳,做些软件,顶多做个电路板。这样,大把的钱都被外国人挣去了。”
符星华同意梁国智的观点,“以往在通信电信及互联网领域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关键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所有产业的发展都是双向的,既要有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有企业的响应。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体制症结的痊愈并非蹴而就,而物联网产业的车轮仍继续前行。要么成为先驱,要么成为先烈,因噎废食不应成为明智企业的选择。
权衡风险与机遇,谁能够抓住新经济的机遇,谁就将成为新经济的王者。然而,本刊的疑问是:在中关村出现的计算机中心,成就了联想;在深圳出现的路由器中心,成就了华为、中兴,现在,在无锡又出现了一个物联网中心,它将成就谁?
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长城战略咨询预测“中国物联网产业10年3阶段发展路线图,形成三大细分市场”。结合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分析和中国市场情况的判断,长城战略咨询(GEI)初步预测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十年(2010至2020年)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
应用创新
未来1~3年
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带动产业链形成。未来1至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处于产业的形成期。物联网将以政府引导促进、重点应用示范为主导,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发展初期将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的政府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结合应急安防、智能管控、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公众服务等具有迫切需求的应用场景,形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随着应用方案的创新、成熟和推广,带动产业链的传感感知、传输通信和运算处理环节的发展。
技术创新
未来3~5年
行业应用标准和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形成。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示范形成一定效应之后,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初步成熟,企业应用、行业应用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各类应用解决方案逐渐稳定成熟,产业链分工协作更明确、产业聚集、行业标准初步形成。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渐放大,传感感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活跃。物联网各环节的标准化体系逐步形成。
服务创新
未来5~10年
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活跃,个人和家庭市场应用逐步发展,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未来的5到10年,基于面向物联网应用的材料、元器件、软件系统、应用平台、网络运营、应用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活跃,产业链逐渐成熟。行业标准迅速推广并获得广泛认同。各类提供物联网服务的新兴公司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面向个人家庭市场的物联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在此期间形成。在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逐步成熟。网络逐渐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空前活跃的前提下,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产业成长期。
好莱坞导演给诺亚方舟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美国人却用“末日地堡”抢占了风头,还是英国人的研究比较“靠谱”:他们已在希腊建成了原型——“自治愈”房屋。据了解,这种房屋在遭遇地震压力后不会出现坍塌而是移动,其内置的RFID和传感器,不但可以收集处理数据,还能构建地震预警系统。究其技术原理:没错,物联网。
然而,世界末日没那么容易到来,而修建“避难所”也不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惟一专利。在日常生活中,物联网的影子更是屡见不鲜:超市的扫码器、公交车上的刷卡机、身份证的识别仪……这只是冰山一角。此外,在城市安监、轨道交通、机场安保、医疗检验、动物溯源、身份识别等领域,物联网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推及经济领域,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将物联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举措。去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底,IBM公司首次抛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时,其战略核心就是“云计算+物联网”的结合。
在中国,物联网也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去年8月,温总理在视察无锡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时,对物联网寄以希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物联网,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首度被列入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
研究表明,物联网可能是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新兴产业之一。而赛迪顾问研究也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然而,中国已经进入了物联网时代了吗?在物联网技术标准尚未出台,更多企业仍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大规模应用主要靠政府采购,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尚未打通,而在信息安全、电磁污染、无线频谱资源等问题尚没有完备的解决方案之前,没有比抱歉更合适的答案。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都在酝酿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来加速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也在相继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而在技术与标准化方面,北邮、中科院、南邮、无锡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以及中国物联网标准化组织有望在物联网标准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诚可见,产业界已经走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第一线。上海世博会场馆、上海浦东机场、北京星光影视园、中远集运、国家电网、宅急送……产业界的应用早已山雨欲来: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海尔等也纷纷摩拳擦掌,向物联网产品的研发发起了冲锋。
此外,当无锡启动中国第一个物联网城市;成都计划用数十亿元打造“天府智能互联新城”:南京以“智慧南京”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环境提升;北京市东城区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楼宇等领域应用示范物联网时……各大城市已吹响进军物联网的集结号。
解构产业链
国际电联对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而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的理解更为形象。他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而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互联网是虚拟信息之间形成的网络,它需要人去采集物质世界的信息;而物联网则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能让物与物之间相互感知,再通过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自动传输到互联网上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符星华指出,物联网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三个层面:首先是传感网络,以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芯片及智能卡为主,实现“物”的识别;其次是传输网络,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PC等终端进行。
符星华告诉记者,在信息生成方面,物联网会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北斗或GPS定位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在信息传递方面,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将进一步融合;在信息的集中处理及应用方面,即通过综合信息平台接收、处理、反馈并应用信息,大量软件企业将从中受益。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信息生成层面,投融资活动则较为积极。以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芯片及智能卡等产品研发制造的企业备受投资机构的偏爱。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从2003年至2009年,已有十几家相关公司获得投资。
远望谷和鼎识科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RFID制造商的领跑者,远望谷从2003年到2006三年间先后获得来自深圳创新投、上海仕博和上海联创三轮融资,之后于2007年成功上市。而成立于2005年的深圳鼎识科技识别有限公司以其在识别技术的领先地位也被多家投资机构看好,先后获得上海永宣、德同资本、汉世纪、达晨创投等的风险投资。
产业化挑战
2005年,当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时,它就已经预见到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然而,它并没有预见到的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如此之慢。可以说,除了少数成功案例外,物联网行业前景并不明朗。
物联网产业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符星华说,所有市场的起步和发展都需要经过个阶段。由于物联网进入快速发展的条件即需要基于识别或传感装置的应用,例如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芯片及智能卡等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传输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和用户使用,同时相应的应用终端需要大量普及并能够实现交互,因此面临的挑战并不是物联网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
首先,似乎创新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总能归结到体制上。在相关人士看来,“三网融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物联网产业链的信息传递环节不畅,势必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打通。而标准的迟迟未能出台,政府与企业心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符星华表示,在信息传递方面,各种电信网络、互联网与广电网络的融合尚需国家做进一步的调控。
其次,技术的瓶颈也尚未完全解决。在杨震看来,“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物联网的发展规律和技术体系则是又一障碍。物联网不是简单的虚拟世界,要涉及国家安全等许多问题。比如无线频谱资源够不够用?电磁污染怎么解决?此外,还有信息安全问题。”他说。
除此之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不只是久远新方向这一家企业的烦恼。能否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就抓住先机,则是鼎识科技的启示。而成熟度较高的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电网等主要依靠政府采购,是否说明物联网并没有形成大规模商用的氛围?
新经济之王
对于物联网这一已提出整整10年的老话题,但质 疑声始终不绝于耳。相关人士甚至直言,“真正的物联网企业并不多,不要说成型的企业,现在连像样的创业团队都难找。而即便有些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也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一个小环节。”
在达晨创投投资总监梁国智看来,很多企业都在打着物联网的概念,而实际项目运营过程中却小心翼翼。“现在,物联网的标准各国都在紧张推进,但国外的标准都是以市场决定的,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使用得多,它就能成为标准。而中国不同。”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梁国智理解政府的担心。“如果政府发现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生产核心芯片的公司,中国企业的水平还没达到这个程度的话,物联网则又变成外国人的天下。移动终端就是前车之鉴。手机上最值钱的,也最核心的芯片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中国企业只是加工外壳,做些软件,顶多做个电路板。这样,大把的钱都被外国人挣去了。”
符星华同意梁国智的观点,“以往在通信电信及互联网领域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关键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所有产业的发展都是双向的,既要有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有企业的响应。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体制症结的痊愈并非蹴而就,而物联网产业的车轮仍继续前行。要么成为先驱,要么成为先烈,因噎废食不应成为明智企业的选择。
权衡风险与机遇,谁能够抓住新经济的机遇,谁就将成为新经济的王者。然而,本刊的疑问是:在中关村出现的计算机中心,成就了联想;在深圳出现的路由器中心,成就了华为、中兴,现在,在无锡又出现了一个物联网中心,它将成就谁?
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长城战略咨询预测“中国物联网产业10年3阶段发展路线图,形成三大细分市场”。结合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分析和中国市场情况的判断,长城战略咨询(GEI)初步预测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十年(2010至2020年)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
应用创新
未来1~3年
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带动产业链形成。未来1至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处于产业的形成期。物联网将以政府引导促进、重点应用示范为主导,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发展初期将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的政府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结合应急安防、智能管控、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公众服务等具有迫切需求的应用场景,形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随着应用方案的创新、成熟和推广,带动产业链的传感感知、传输通信和运算处理环节的发展。
技术创新
未来3~5年
行业应用标准和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形成。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示范形成一定效应之后,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初步成熟,企业应用、行业应用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各类应用解决方案逐渐稳定成熟,产业链分工协作更明确、产业聚集、行业标准初步形成。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渐放大,传感感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活跃。物联网各环节的标准化体系逐步形成。
服务创新
未来5~10年
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活跃,个人和家庭市场应用逐步发展,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未来的5到10年,基于面向物联网应用的材料、元器件、软件系统、应用平台、网络运营、应用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活跃,产业链逐渐成熟。行业标准迅速推广并获得广泛认同。各类提供物联网服务的新兴公司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面向个人家庭市场的物联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在此期间形成。在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逐步成熟。网络逐渐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空前活跃的前提下,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产业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