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的诗(七首)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_lo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亡者
  ——写给诗人阿多尼斯和他流离失所的人民
  那是一间老屋,与别人无关
  只要流亡者活着——
  它就活着,如果流亡者有一天
  死了,它也许才会在亡者的记忆中被埋葬
  假如亡灵永存,还会归来
  它会迎接他,用谁也看不见的方式
  虽然屋顶的一半,已经被炮弹损毁
  墙壁上布满了无声的弹孔
  流亡者的照片,还挂在墙上
  一双双宁静的眼睛,沉浸在幽暗的
  光线里,经过硝烟发酵的空气
  仍然有烤羊肉和腌橄榄的味道
  流亡者的记忆,会长时间停留在院落
  那水池里的水曾被妈妈用作浇灌花草
  娇艳硕大的玫瑰,令每一位
  来访者动容,从茶壶中倒出的阿拉伯咖啡
  和浓香的红茶,不知让多少异乡人体会过
  款待他人的美德,虽然已经不能完全记住
  是重逢还是告别?但那亲密地拥抱
  以及嘴里发出的咂咂声响
  却在回忆和泪眼里闪动着隐秘的事物
  流亡者,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有的称谓
  你们的祖先目睹过两河流域落日的金黄
  无数的征服者都觊觎你麦香的乳房
  当饥饿干渴的老人,在灼热的沙漠深处迷失
  儿童和妇女在大海上,就只能选择
  比生更容易的死的结局和未知
  今天的流亡——并不是一次合谋的暴力
  而是不同利益集团加害给无辜者的器皿
  杯中盛满的只有绝望、痛哭、眼泪和鲜血
  有公开的杀人狂,当然也有隐形的赌徒
  被牺牲者——不是别人!
  在叙利亚,指的就是没有被抽象过的
  ——活生生的千百万普通的人民
  你看他们的眼神,那是怎样的一种眼神!
  毫无疑问,它们是对这个世纪人类的控诉
  被道义和良心指控的,当然不是三分之一
  它包括指手画脚的极少数,沉默无语的大多数
  就是那些无关痛痒的旁观者
  我告诉你们,只要我们与受害者
  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作为人!
  我们就必须承担这份罪孽的某一个部分
  那是一间老屋,与别人无关
  然而,是的,的确,它的全身都布满了弹孔
  就如同夜幕上死寂的星星……
  黑 色
  ——写给马列维奇①和我们自己
  影子在更暗处,在潜意识的生铁里
  它天空穹顶的幕布被道具遮蔽
  唯一的出口,被形式吹灭的绝对
  一粒宇宙的纤维,隐没在针孔的巨石
  没有前行,更不会后退,无法预言风的方向
  时间坠入无穷,只有一道消遁的零的空门
  不朝向生,不朝向死,只朝向未知的等边
  没有眼睛的面具,睡眠的灵床,看不见的梯子
  被织入送魂的归途,至上的原始,肃穆高贵的维度
  找不到开始,也没有结束,比永恒更悠久
  光制造的重量,虚无深不可测,只抵达谜语的核心!
  ①:卡西米尔·塞·马列维奇(1878-1935),俄罗斯前卫艺术最重要的倡导者,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美术大师,其代表作《黑色正方形》已成为一种象征和标志。
  金骏马
  在草原的深处
  它的呼吸如初
  紫色的雾渐渐褪色
  身体的曲线
  融入无边的黑暗
  反光的瞳仁摇曳
  那是幽微的存在
  没有星辰的翅膀
  此时,停止了——
  飞的欲望,四蹄脱落
  避开引力的负担
  重新返回了摇篮
  无法擦去痕迹
  皮毛被晶液浸透
  那是天空和宇宙——
  不可被分割的部分
  唯有一声响鼻传来
  超然于外,燧石的语言
  不会被遗忘的记忆
  脊骨的弧线弯曲
  等待成为闪电的一刻
  只有当黎明的曙光
  再次来临的时候
  它的踢踏声,才会
  敲响这大地的鼓面
  那幻象的影子,黄金一般
  在地平线上忽隐忽现……
  刺穿的心脏
  ——写给吉茨安·尤斯金诺维奇·塔比泽①
  你已经交出了被刺穿的心脏
  没有给别人,而是你的格鲁吉亚
  当我想象穆赫兰山②顶雪的反光
  你的面庞就会在这大地上掠过
  不知道你的尸骨埋在何处
  那里的白天和黑夜是否都在守护
  在你僵硬地倒毙在山冈之前
  其实你的诗已经越过了死亡地带
  对于你而言,我是一位不速之客
  然而我等待你却已经很久很久
  为了与你相遇,我不认为这是上苍的安排
  更不会去相信,这是他人祈祷的结果
  那是你的诗和黑暗中的眼泪
  它们并没有死,那悲伤的力量
  从另一个只有同病相怜者的通道
  送到了我一直孤单无依的心灵
  即使你已经离世很久,但你的诗
  却依然被复活的角笛再次吹响
  相信我——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同类
  否则就不会在幽暗的深处把我惊醒
  我们都是群山和传统的守卫者   为了你的穆哈姆巴吉③和我祖先的克哲④
  勇敢的死亡以及活下去所要承受的痛苦
  无非都是生活和命运对我们的奖赏……
  ①:吉茨安·尤斯金诺维奇·塔比泽(1895-1937),20世纪格鲁吉亚和前苏联著名诗人,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领袖人物。1937年去世,是前苏联大清洗牺牲者之一,死后平反恢复名誉。
  ②:穆赫兰山,格鲁吉亚境内一座著名的山脉。
  ③:穆哈姆巴吉,格鲁吉亚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
  ④:克哲,彝族一种古老的诗歌对唱形式。
  诗人的结局
  我不知道,
  是1643年的冬天,
  还是1810年彝族过年的日子。
  总之,实际上,
  老人们都这样说。
  在吉勒布特,
  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
  整整下了一天一夜。
  住在这里的一家人,
  有十三个身强力壮的儿子,
  他们骄傲的父母,
  都用老虎和豹子,
  来为他们的后代命名。
  鹰的影子穿过了,
  谚语谜一般的峡谷。
  大雪还在下,
  直到傍晚的时候,
  妈妈在嘴里喃喃地,
  数着一个个归来的儿子。
  “一个、两个、三个……”
  她站在院落外,
  看着自己的儿子们,
  披着厚实的羊毛皮毡,
  全身冒着热气。
  透过晶莹的雪花,
  她的眼睛闪动着光亮。
  这一切都发生在这里。
  一块破碎的锅庄石,
  被坚硬的犁头惊醒,
  时间已经是2011年春季,
  他们用手指向那里:
  “你的祖先就居住在此地!”
  燃烧的牛皮在空中弯曲成文字。
  一个词语的根。
  一个谱系的火焰。
  被捍卫的荣誉。
  黑色的石骨。
  从鹰爪未来的杯底,
  传来群山向内的齐唱。
  太阳的钟点,
  从未停止过旋转。
  我回到了这里。
  戏剧刚演到第三场。
  因为父子连名的传统,
  那结局我已知晓。
  从此死亡对于我而言,
  再不是一个最后的秘密。
  这不是一场游戏,
  作为主角,不要耻笑我,
  我是另一个负重的虚无,
  戏的第七场已经开始……
  致叶夫图申科①
  对于我们这样的诗人:
  忠诚于自己的祖国,
  也热爱各自的民族。
  然而我们的爱,却从未
  被锁在狭隘的铁笼,
  这就如同空气和阳光,
  在这个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
  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都曾为另一个国度发生的事情流泪,
  就是他们的喜悦和悲伤,
  虽然相隔遥远,也会直抵我们的心房,
  尽管此前我们是如此的陌生。
  如果说我们的诞生,是偶然加上的必然,
  那我们的死亡,难道不就是必然减去的偶然吗?
  朋友,对于此我们从未有过怀疑!
  ①:叶·亚·叶夫图申科(1933- )苏联俄罗斯诗人。他是苏联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声疾呼”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也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以政论性和抒情性著称,既写国内现实生活,也干预国际政治,以“大胆”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而闻名。
  没有告诉我
  比阿什拉则①,
  没有告诉我,
  在灵魂被送走的路上,
  是否还有被款待的机会。
  有人说无论结果怎样,
  你都要带上自己的木勺。
  我有两把木勺,
  一把是最长的,还有一把是最短的,
  但这样的聚会却经常是
  不长不短的木勺,
  才能让赴宴者舀到食物,
  但是我没有,这是一个问题。
  ①:比阿什拉则,彝族历史上最著名的祭司和文字传承掌握者,以超度和送魂闻名。
其他文献
凭草长花飞扼住时令  与土烟苦茶怡乐逸趣  伫立山前坡边的茅屋  神情淡定 不露半点清贫  脉动心跳 也难曝出一丝儿杂音  平静而疏闲的活着  活得比青砖灰瓦自信  茅屋的主人极少进城 有的竟然  素昧平生 仅偶尔听闻  那里蔓长神话 盛产风情  对“朱门酒肉臭”的过往  多半不予问及 他们  一生只读一本祖传的家书  一年只盼能在庄稼地上做个好梦  一天只需从茅屋屋顶蹿出几炷炊烟  祈愿秋风长此
期刊
电话不再接听 窗外的人我不想见  高远 辽阔 伟大 荣耀  这些词我都不要  我要一个哑巴  最简单的手势  我要:小 低处 不起眼 甚至荒芜  我要驾驶她们驶向小树的根部  安家 与蚁为邻  我要努力收缩  十幕话剧缩为一句台词 海的汪洋存储  半片碎玻璃的光——  神话落在大地 大象变为小兔  哦 我只要一个小洞  安静地 守望微弱的星光  旧时代的钟表匠  小镇汽车站旁 你将自己  压缩在狭
期刊
一定是轻轻漫上岸的泉  湿了你百结的长衫  被这旧了的人间磨损的月光  是夜深沉里最后一截油盏  起音,就把霜棱棱的炎凉洞穿了  瑟瑟的江湖已是泪流满面  夕阳迟迟  可是挂在巷口的救命稻草  你握住它的两脉断线  接通末世的薄暖  啸聚的乌云劫持了色彩  白是稀疏的白  黑是昏昏的黑  命运被挑起了四角  唇边依然有不褪的余温  佛低眉渡劫,劫复生劫  你渡悲苦  渡喑哑的青石板  渡羸弱的塔铃
期刊
雪 落  山中,雪落,轻柔像春天  女人的身体。一些飘忽的情节  散落雪中,童话般洁白、忧伤  整整一个下午,被一杯龙井  反复冲泡,女人寂然端坐  眼眸是远方,雪落的枯井  雪中走失的人,曾欠下一生  的债。欠下什么,必得偿还什么  以情还情,以命抵命  飘飞的雪,曾经落入女人  的梦,而梦是他一生  的偿还  欠下的,又何止这一场  一场新雪,一笔新债  守着大笔新债老账,女人  是阔绰的富翁
期刊
吉狄马加,中国最伟大的当代诗人之一。他创造了深深植根于彝族诺苏传统、毕摩文化和彝族祖先精神的诗歌流派。这些传统、文化和精神构造了一个无形的世界,大山的居民们从未停止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这个世界塑造了他们,使他们一直渴望着内心的净化和圆满。居住在壮美的山河间,他们一直渴望在群山之间,在宇宙万物的规则之中,找到自己的宿命。这是一种永恒的,脱离于时间之外的命运,这种命运植根于饱受强大的时间和自然条件所摧
期刊
三  江风吹着死去又活来的江水  我赤脚踩进乱石扛着的江水  江水砭骨,有时我也令人砭骨  江水缄默,我竟不知悲从何来  五  诗人胡正刚怕我醉  于是把自己灌醉了。他  一直心慌,一直唠叨  回去会不会成了昆明街头  爆炒的鱿鱼?旅途太漫长了  在江水失忆的大坝前,他  怀抱一千吨炸药  却怎么也  找不到这时代的火镰  七  盘山公路引我上上下下  暮色中的大朝山  令我亦醉亦醒  晨霭里,临
期刊
小 城  时令青菜  是这柴米油盐庸常日子里的一点新意  小城市里最温馨的一幕:  茶馆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打招呼  因为他们互相都认识  偶 尔  花儿,偶尔在墙角探头  一种触目惊心的美  月儿,偶尔从院子里经过  一种惊心动魄的悲伤  泄 露  她垂下眼帘  关闭了自己的内心秘密  仿佛一睁开就会泄露似的  她总是这样神秘而遥远  仿佛白云辉映之下  墙角里的独自摇曳的一株幽草  秋 夜
期刊
壁画故事:以身饲虎  以身饲虎,是圣者  吃饱了的老虎,虎视眈眈看守着经卷和地平线  天空空旷  仿佛放学后风吹着的大操场  仿佛带棒球红帽子的体育老师走过来了  仿佛老虎驮着一朵莲花  盛开了  怎么可以啊  想起我1981年第一次去莫高窟  遇见一个个细眉毛的菩萨和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子  好听的声音  隔着菩萨若近若远地说着  过了几年,又过了几年  再一次听到她的消息,糟糕的婚姻  让她用一根
期刊
记忆中,那些曾经的惶惑与迷茫,都在时间注视下变得若即若离。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如影随形,也常常把我们带进迷宫。在那里,人们显得脆弱而孤独,敏感的神经始终被一股神秘力量推向低谷——这是因为,世界太驳杂,而我们太孱弱。当然也不必耽于此,茫茫人海,毕竟还有阳光雨露,还有明亮的星辰辉映大地。只是,时间太匆匆,我们并没有去用心感受罢了。假如想到这些,就应该在迷茫中反观自己,沉思或者行走,都会在既定的目
期刊
1. 诺苏文化  吉狄马加与他的诗歌都诞生于四川西部的凉山山区,那里散布着广大的彝族自治区。彝族是中国官方认可的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但他们才刚刚开始进入西方人的视线,身上仍然充满着神秘色彩。彝族人口约九百万,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云南(500多万)、四川(300多万)、贵州(100多万)以及广西、越南和泰国。吉狄马加的部族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的部族分支。数以百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