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责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价值观,对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索溪屿的“野”》能让我们心情放松,返璞归真,《桂林山水》、《鸟的天堂》能让我们心神陶醉,得到快慰。
2.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荔枝》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给儿子鼓励和提醒之爱的父母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3.祖国之恩。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必须依赖的大家园。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有关知识的同时,感悟地球的慷慨无私。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2.情感体验——感恩
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和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3.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①保持角度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作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②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③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作者单位陕西省澄城县城关一小)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索溪屿的“野”》能让我们心情放松,返璞归真,《桂林山水》、《鸟的天堂》能让我们心神陶醉,得到快慰。
2.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荔枝》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给儿子鼓励和提醒之爱的父母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3.祖国之恩。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必须依赖的大家园。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有关知识的同时,感悟地球的慷慨无私。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2.情感体验——感恩
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和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3.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①保持角度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作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②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③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作者单位陕西省澄城县城关一小)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