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4月17日,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显示出深入人心的感染力、云集响应的号召力、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雷锋同志阐述螺丝钉精神的日记,写作时间是在其参军入伍以后。这时的雷锋已经作为一名现代产业工人,参与了建设现代化企业——鞍山钢铁厂的工程。他作为一名重型推土机驾驶员、参军入伍后的汽车兵,对机器、对现代工业文明有了亲身体验和直观认识。这就意味着产生于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时代的螺丝钉精神,必然深深打上工业文明的烙印:其内容表述通过借助工业文明的产物——机器和机器上的螺丝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这完全符合现代系统工程理论有关系统(机器)和子系统(螺丝钉)的关系原理。由此可见,雷锋同志所提倡的螺丝钉精神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衔接起来,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家国情怀、集体主义、修身养性的人格追求的基础上,运用共产主义信念对之加以创新改造,并使之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代需要相结合,建构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道德规范。
长期以来,由于对雷锋螺丝钉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政治宣传层面,基本没有从文化层面对之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通过赋予其开放性诠释体系,而使其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我国理论工作在这方面的缺位,导致雷锋螺丝钉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塑造社会主义人才价值观上的功能一直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雷锋在追求不断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一个自我完善人格的目标——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有一个自我完善人格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雷锋十分注意听取周围战友们的批评意见,与此同时他还主动进行自我批评,随时清除自己思想上的毛病。这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三省吾身”“反求诸己”。
有一个提高自我完善人格的能力的方法——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
有一個在自我完善人格过程中不断努力达到新高度、新境界的方法——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躬自省、严于律己。
青年知识分子只要真正领会、并自觉运用上述雷锋螺丝钉精神所蕴含的自我完善人格的理念,假以时日终将炼成纵横社会、干事创业所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是与雷锋的“螺丝钉精神”高度契合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方面内容。其中,“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国内各种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的重要原因。我们放眼世界,“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德国制造”之所以强大,与德国政府的“工匠战略”密不可分。
回归当下,“工匠精神”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能唤醒民众,注重从小事做起,踏石有印、抓铁留痕,形成讲实效、务实不浮夸的社会氛围。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存在,也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新时代弘扬螺丝钉精神的战略意义,就特别体现在这样做有利于践行“工匠精神”。只要我们在劳动生产岗位上切实践行好螺丝钉精神,就一定可以锻造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需要的“工匠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显示出深入人心的感染力、云集响应的号召力、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螺丝钉精神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衔接起来形成的公民道德规范
雷锋同志阐述螺丝钉精神的日记,写作时间是在其参军入伍以后。这时的雷锋已经作为一名现代产业工人,参与了建设现代化企业——鞍山钢铁厂的工程。他作为一名重型推土机驾驶员、参军入伍后的汽车兵,对机器、对现代工业文明有了亲身体验和直观认识。这就意味着产生于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时代的螺丝钉精神,必然深深打上工业文明的烙印:其内容表述通过借助工业文明的产物——机器和机器上的螺丝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这完全符合现代系统工程理论有关系统(机器)和子系统(螺丝钉)的关系原理。由此可见,雷锋同志所提倡的螺丝钉精神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衔接起来,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家国情怀、集体主义、修身养性的人格追求的基础上,运用共产主义信念对之加以创新改造,并使之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代需要相结合,建构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道德规范。
长期以来,由于对雷锋螺丝钉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政治宣传层面,基本没有从文化层面对之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通过赋予其开放性诠释体系,而使其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我国理论工作在这方面的缺位,导致雷锋螺丝钉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塑造社会主义人才价值观上的功能一直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螺丝钉精神对于人才成长具有人格自我完善的昭示作用
雷锋在追求不断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一个自我完善人格的目标——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有一个自我完善人格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雷锋十分注意听取周围战友们的批评意见,与此同时他还主动进行自我批评,随时清除自己思想上的毛病。这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三省吾身”“反求诸己”。
有一个提高自我完善人格的能力的方法——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
有一個在自我完善人格过程中不断努力达到新高度、新境界的方法——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躬自省、严于律己。
青年知识分子只要真正领会、并自觉运用上述雷锋螺丝钉精神所蕴含的自我完善人格的理念,假以时日终将炼成纵横社会、干事创业所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
新时代弘扬螺丝钉精神的战略意义,还特别体现在这样做有利于践行“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是与雷锋的“螺丝钉精神”高度契合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方面内容。其中,“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国内各种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的重要原因。我们放眼世界,“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德国制造”之所以强大,与德国政府的“工匠战略”密不可分。
回归当下,“工匠精神”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能唤醒民众,注重从小事做起,踏石有印、抓铁留痕,形成讲实效、务实不浮夸的社会氛围。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存在,也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新时代弘扬螺丝钉精神的战略意义,就特别体现在这样做有利于践行“工匠精神”。只要我们在劳动生产岗位上切实践行好螺丝钉精神,就一定可以锻造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需要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