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屡次上演的“家庭游戏”
周末,黄先生紧急求助,说上初二的儿子小明变得特别叛逆,经常和妈妈发生冲突,他没办法协调母子关系,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黄先生说,妻子比较情绪化,在家里总是生气。每当妻儿发生冲突时,妻子又哭又闹,甚至是歇斯底里。这时他会出来责怪孩子,以安抚妻子的情绪。结果孩子更气人,上网打游戏,跟同学打架,不断惹祸。黄先生气极时,就会打儿子。
最近,他发现儿子不对劲,得了哮喘病,四处求医也治不好。小明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厌学,天天待在家里玩游戏。黄先生说到儿子不愿上学时,感觉非常痛苦,眼里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他在儿子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儿子不愿上学意味着他希望的破灭。
我决定进行家庭治疗,先看清这个家庭里每个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在黄先生的努力下,一家三口人齐聚咨询室。
咨询室摆着四把椅子围成一圈。寒暄过后,我让他们自由选择座位。小明妈先找靠窗户的椅子坐下,小明爸挨着妻子坐下,小明坐在父母对面。我坐在小明和黄先生中间。
我开始进行初始访谈,截取这样一个场景,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
小明妈:我父亲在我上小学时就去世了,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我学习很努力,上大学时我恋爱了,可母亲不同意,为我选择了现在的丈夫(她无奈地看了一眼黄先生)。我一直觉得很委屈,觉得他配不上我,所以在生活中经常发脾气。我现在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控制不住。
小明爸:她总爱生闷气、发脾气,所以身体不好,前两年因为乳腺癌还做了手术。我一开始就知道她这样,所以处处让着她。孩子一让她生气,我就更着急,所以会责备孩子。
小明:我很烦,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爸妈总是一个鼻孔出气,有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就说我,责怪我惹妈妈生气了。妈妈生气都是因为我吗?
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正在上演这样的“沟通游戏”:家庭困境——怎么做都不对。
这个沟通游戏中感觉最不好的是孩子。孩子在这种环境里被要求成为“对家庭有用的人”,成为对妈妈的情绪有安抚作用的人。但是妈妈情绪不好,是因为她在婚姻中感到委屈,并不是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要求孩子安慰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无理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有不同的需求,让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完全识别这些需求是不可能的,这会给孩子完全造成混乱。在这种家庭里生活的孩子会感到窒息,因此小明患上了哮喘。
表面上看,小明叛逆,不听话,不上学,还患了哮喘病,让爸妈為之操心受累,让妈妈心烦,以至于身体不好。但是孩子真是家庭困境的制造者吗?
谁是“家庭困境”制造者
我继续深入地对这个家庭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妈妈的身体不好并不是孩子气的,她只是把孩子当成表达对婚姻不满的一个靶子。
小明妈的愤怒和情绪其实是指向丈夫的,她的潜台词是:都是因为你,让我失去了真爱。嫁给你,我感觉很委屈。你对不起我。
但是黄先生对妻子的情绪非常包容,总是和她站在统一战线上。这样,她如果再指责丈夫的话,就会显得无理,也有损于她作为“贤妻”的形象,因此她便把情绪转向儿子。她向儿子传递的信息是:都是你不听话,妈妈才生气,以致身体不好。她的自我心理定位是:你不好,我也不好。
由于妈妈有这样的自我心理定位,小明怎么做都不对,再怎么努力安慰妈妈,妈妈的情绪也不会有所改善。于是小明索性放纵自己:反正我怎么做你都觉得不对,那干脆就我行我素,错就错下去吧。小明的自我心理定位也是:我不好,你也不好。他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是:如果我成了问题最大的那个,你们会不会正常一点儿?
我清楚看到了这个家庭沟通的“戏剧三角形”:孩子最早是家庭的“受害者”,即被指责为妈妈不良情绪的“制造者”。面对这种困境,孩子自己寻求改变时就变成了“迫害者”,而逐渐被孩子控制的父母又成了“受害者”。
为了让小明父母明白家庭困境的症结所在,我对家庭成员提问:自从小明患了哮喘病和不上学之后,每个人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明爸:儿子出现问题之后,我感觉妻子情绪失控的次数少了,我对儿子说话也不像以前那样严厉了。说实在的,儿子现在成了我们家庭的中心,他一惹事,就得我们几天忙活。他有病,我就得带他到处求医。其实,在这个家里我也感觉挺憋屈的,又苦又累都是为了这个家好。但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妻子都不开心。现在儿子不上学了,我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想,是不是等哪一天我也出问题了,他们才消停呢?
小明妈:儿子出现问题之后,老黄不像以前那样关注我的情绪了,有时我感觉挺失落的。但是看到儿子的状态,我又生气又自责,我不是个成功的妈妈,让儿子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也不是个好妻子,看到老黄为了儿子奔波操劳,我既心疼,又莫名地痛快,感觉他是自作自受。如果我不嫁给他,可能我们都会过得更幸福。
小明:现在我和妈妈几乎不吵架了,爸爸也不批评我了。他们开始关心我,带我看病,给我做好吃的,想办法让我开心,要是父母一直这样就好了。不上学其实挺无聊的,我也很想去上学,但是成绩太渣了,我怕被老师同学看不起。
小明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心想:“有戏,让他重返校园大有希望,只要不让他在继发性获益里沉浸太久。”
接下来的心理干预,我让他们明白:小明妈在沟通的过程中无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处在“儿童状态”中;黄先生外表是一个“指责式”的父亲,其实面对妻子的情绪化,也是一个无奈的“儿童状态”。当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儿童状态”时,沟通肯定是混乱的。
其实小明妈漠视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她的人生应该自己负起责任,无论过去如何选择,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小明妈领悟到,当初她嫁给黄先生,完全是听从母亲的安排。因为自从父亲去世之后,她被母亲过度保护,什么事情都是母亲替她做主,至今她仍然是个乖乖女。虽然已经为人母,但是她的心理还处于“儿童状态”,根本没有进入到母亲的角色里。因此,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的负面情绪成为笼罩家庭的阴霾,让儿子感到窒息,让丈夫也想逃避。 黄先生也意识到,他忽视了自己解决妻子情绪问题的能力,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办法,反而用指责孩子的方式推卸责任。如果他能够理解妻子对婚姻的不满,并坦诚地与妻子沟通,帮助妻子心理成长,建立亲密和谐的夫妻关系,那么儿子就不会成为家庭的受害者了。
为孩子扫除成长“阴霾”
我和黄先生再次明确咨询目标:帮助家庭成員明确角色定位,帮助家庭建立和谐关系,帮助小明重返校园。由于上次咨询小明有重返校园的真情流露,只要扫除小明成长中的“阴霾”,我对达成咨询目标很有信心。
小明妈在早期的生活中压抑了很多的负面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要求黄先生和小明无条件地接纳是不可能的——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也处理不了,只会让家庭的沟通模式越来越差。小明呈现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提醒妈妈要想办法去承担自己的情绪,不要再让恶性循环继续下去了。孩子不上学说明家庭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必须要着手解决了。
首先,我帮小明妈处理她幼年时失去父亲的创伤,并引导她回到现实角色里。只有创伤得到处理,她才能够接纳现在的生活,担当起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我用心理剧的方式,让小明妈回到童年场景,与父亲告别,梳理父亲早逝对她的影响;然后让她进入到父亲的角色,表达父亲对她的期待:希望她能够生活得幸福,她有能力经营好家庭,有能力当贤妻良母。
接下来,小明妈设定了未来愿景:五年后的幸福家庭。她成长得越来越成熟、知性,她重建了亲密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小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她和丈夫一起送走儿子,重新回归二人世界。他们要重新恋爱一次,弥补以前她在婚姻中的诸多失误,也踏踏实实地享受做妻子的幸福和甜蜜。
由于小明妈在心理剧里宣泄了内心压抑的负面情绪,又分别得到了父亲和丈夫爱的滋养,这场剧做完之后,小明妈感觉自己心里像卸下了千斤重担,浑身轻松,内心充满了力量,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称职的妻子和妈妈。
在这个过程中,黄先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和陪伴妻子疗愈创伤和心理成长的任务。当妻子有一些负面情绪需要表达时,他给予全然的接纳和包容。同时,他也提醒妻子,当有情绪时,尽量选择孩子不在的时候表达或宣泄,因为这么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应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
以前黄先生被妻子的情绪牵扯着,很少有心情陪儿子玩。现在他学着和儿子做朋友,带儿子出去游泳、旅行,参加亲子训练营。在几次父子拥抱的时刻,黄先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其实,儿子很懂事,而他却一直指责儿子。他当面给儿子道歉,并承诺陪伴儿子一起成长。
父母走在了“道”上,小明也可以安心当孩子了。他的哮喘病不治而愈,并且主动要求爸妈请家教给他补课。通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小明对自己重新返校充满信心。暑假过后,黄先生亲自开车送小明上学。目送儿子快乐地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他心里无比畅快,目光里充满希望。
【编辑:潘金瑞】
周末,黄先生紧急求助,说上初二的儿子小明变得特别叛逆,经常和妈妈发生冲突,他没办法协调母子关系,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黄先生说,妻子比较情绪化,在家里总是生气。每当妻儿发生冲突时,妻子又哭又闹,甚至是歇斯底里。这时他会出来责怪孩子,以安抚妻子的情绪。结果孩子更气人,上网打游戏,跟同学打架,不断惹祸。黄先生气极时,就会打儿子。
最近,他发现儿子不对劲,得了哮喘病,四处求医也治不好。小明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厌学,天天待在家里玩游戏。黄先生说到儿子不愿上学时,感觉非常痛苦,眼里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他在儿子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儿子不愿上学意味着他希望的破灭。
我决定进行家庭治疗,先看清这个家庭里每个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在黄先生的努力下,一家三口人齐聚咨询室。
咨询室摆着四把椅子围成一圈。寒暄过后,我让他们自由选择座位。小明妈先找靠窗户的椅子坐下,小明爸挨着妻子坐下,小明坐在父母对面。我坐在小明和黄先生中间。
我开始进行初始访谈,截取这样一个场景,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
小明妈:我父亲在我上小学时就去世了,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我学习很努力,上大学时我恋爱了,可母亲不同意,为我选择了现在的丈夫(她无奈地看了一眼黄先生)。我一直觉得很委屈,觉得他配不上我,所以在生活中经常发脾气。我现在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控制不住。
小明爸:她总爱生闷气、发脾气,所以身体不好,前两年因为乳腺癌还做了手术。我一开始就知道她这样,所以处处让着她。孩子一让她生气,我就更着急,所以会责备孩子。
小明:我很烦,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爸妈总是一个鼻孔出气,有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就说我,责怪我惹妈妈生气了。妈妈生气都是因为我吗?
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正在上演这样的“沟通游戏”:家庭困境——怎么做都不对。
这个沟通游戏中感觉最不好的是孩子。孩子在这种环境里被要求成为“对家庭有用的人”,成为对妈妈的情绪有安抚作用的人。但是妈妈情绪不好,是因为她在婚姻中感到委屈,并不是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要求孩子安慰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无理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有不同的需求,让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完全识别这些需求是不可能的,这会给孩子完全造成混乱。在这种家庭里生活的孩子会感到窒息,因此小明患上了哮喘。
表面上看,小明叛逆,不听话,不上学,还患了哮喘病,让爸妈為之操心受累,让妈妈心烦,以至于身体不好。但是孩子真是家庭困境的制造者吗?
谁是“家庭困境”制造者
我继续深入地对这个家庭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妈妈的身体不好并不是孩子气的,她只是把孩子当成表达对婚姻不满的一个靶子。
小明妈的愤怒和情绪其实是指向丈夫的,她的潜台词是:都是因为你,让我失去了真爱。嫁给你,我感觉很委屈。你对不起我。
但是黄先生对妻子的情绪非常包容,总是和她站在统一战线上。这样,她如果再指责丈夫的话,就会显得无理,也有损于她作为“贤妻”的形象,因此她便把情绪转向儿子。她向儿子传递的信息是:都是你不听话,妈妈才生气,以致身体不好。她的自我心理定位是:你不好,我也不好。
由于妈妈有这样的自我心理定位,小明怎么做都不对,再怎么努力安慰妈妈,妈妈的情绪也不会有所改善。于是小明索性放纵自己:反正我怎么做你都觉得不对,那干脆就我行我素,错就错下去吧。小明的自我心理定位也是:我不好,你也不好。他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是:如果我成了问题最大的那个,你们会不会正常一点儿?
我清楚看到了这个家庭沟通的“戏剧三角形”:孩子最早是家庭的“受害者”,即被指责为妈妈不良情绪的“制造者”。面对这种困境,孩子自己寻求改变时就变成了“迫害者”,而逐渐被孩子控制的父母又成了“受害者”。
为了让小明父母明白家庭困境的症结所在,我对家庭成员提问:自从小明患了哮喘病和不上学之后,每个人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明爸:儿子出现问题之后,我感觉妻子情绪失控的次数少了,我对儿子说话也不像以前那样严厉了。说实在的,儿子现在成了我们家庭的中心,他一惹事,就得我们几天忙活。他有病,我就得带他到处求医。其实,在这个家里我也感觉挺憋屈的,又苦又累都是为了这个家好。但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妻子都不开心。现在儿子不上学了,我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想,是不是等哪一天我也出问题了,他们才消停呢?
小明妈:儿子出现问题之后,老黄不像以前那样关注我的情绪了,有时我感觉挺失落的。但是看到儿子的状态,我又生气又自责,我不是个成功的妈妈,让儿子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也不是个好妻子,看到老黄为了儿子奔波操劳,我既心疼,又莫名地痛快,感觉他是自作自受。如果我不嫁给他,可能我们都会过得更幸福。
小明:现在我和妈妈几乎不吵架了,爸爸也不批评我了。他们开始关心我,带我看病,给我做好吃的,想办法让我开心,要是父母一直这样就好了。不上学其实挺无聊的,我也很想去上学,但是成绩太渣了,我怕被老师同学看不起。
小明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心想:“有戏,让他重返校园大有希望,只要不让他在继发性获益里沉浸太久。”
接下来的心理干预,我让他们明白:小明妈在沟通的过程中无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处在“儿童状态”中;黄先生外表是一个“指责式”的父亲,其实面对妻子的情绪化,也是一个无奈的“儿童状态”。当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儿童状态”时,沟通肯定是混乱的。
其实小明妈漠视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她的人生应该自己负起责任,无论过去如何选择,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小明妈领悟到,当初她嫁给黄先生,完全是听从母亲的安排。因为自从父亲去世之后,她被母亲过度保护,什么事情都是母亲替她做主,至今她仍然是个乖乖女。虽然已经为人母,但是她的心理还处于“儿童状态”,根本没有进入到母亲的角色里。因此,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的负面情绪成为笼罩家庭的阴霾,让儿子感到窒息,让丈夫也想逃避。 黄先生也意识到,他忽视了自己解决妻子情绪问题的能力,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办法,反而用指责孩子的方式推卸责任。如果他能够理解妻子对婚姻的不满,并坦诚地与妻子沟通,帮助妻子心理成长,建立亲密和谐的夫妻关系,那么儿子就不会成为家庭的受害者了。
为孩子扫除成长“阴霾”
我和黄先生再次明确咨询目标:帮助家庭成員明确角色定位,帮助家庭建立和谐关系,帮助小明重返校园。由于上次咨询小明有重返校园的真情流露,只要扫除小明成长中的“阴霾”,我对达成咨询目标很有信心。
小明妈在早期的生活中压抑了很多的负面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要求黄先生和小明无条件地接纳是不可能的——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也处理不了,只会让家庭的沟通模式越来越差。小明呈现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提醒妈妈要想办法去承担自己的情绪,不要再让恶性循环继续下去了。孩子不上学说明家庭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必须要着手解决了。
首先,我帮小明妈处理她幼年时失去父亲的创伤,并引导她回到现实角色里。只有创伤得到处理,她才能够接纳现在的生活,担当起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我用心理剧的方式,让小明妈回到童年场景,与父亲告别,梳理父亲早逝对她的影响;然后让她进入到父亲的角色,表达父亲对她的期待:希望她能够生活得幸福,她有能力经营好家庭,有能力当贤妻良母。
接下来,小明妈设定了未来愿景:五年后的幸福家庭。她成长得越来越成熟、知性,她重建了亲密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小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她和丈夫一起送走儿子,重新回归二人世界。他们要重新恋爱一次,弥补以前她在婚姻中的诸多失误,也踏踏实实地享受做妻子的幸福和甜蜜。
由于小明妈在心理剧里宣泄了内心压抑的负面情绪,又分别得到了父亲和丈夫爱的滋养,这场剧做完之后,小明妈感觉自己心里像卸下了千斤重担,浑身轻松,内心充满了力量,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称职的妻子和妈妈。
在这个过程中,黄先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和陪伴妻子疗愈创伤和心理成长的任务。当妻子有一些负面情绪需要表达时,他给予全然的接纳和包容。同时,他也提醒妻子,当有情绪时,尽量选择孩子不在的时候表达或宣泄,因为这么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应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
以前黄先生被妻子的情绪牵扯着,很少有心情陪儿子玩。现在他学着和儿子做朋友,带儿子出去游泳、旅行,参加亲子训练营。在几次父子拥抱的时刻,黄先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其实,儿子很懂事,而他却一直指责儿子。他当面给儿子道歉,并承诺陪伴儿子一起成长。
父母走在了“道”上,小明也可以安心当孩子了。他的哮喘病不治而愈,并且主动要求爸妈请家教给他补课。通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小明对自己重新返校充满信心。暑假过后,黄先生亲自开车送小明上学。目送儿子快乐地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他心里无比畅快,目光里充满希望。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