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的践行初探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b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四大要素。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地理教育改革的制高点。
  一、调整三维目标,体现素养要求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制约课堂教学的方向,规约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其达成程度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我们从教书到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更指向于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因此,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也成为了必然。
  笔者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为参照,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的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挖掘本节课知识点和四大核心要素显性或隐性的相关性,对其相关程度进行分析。本节内容中“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比较了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时空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特点,与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国内古代人口迁移,可以让学生调查本镇区大的宗族迁移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而“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一知识要点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息息相关,我们要抓住这契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在分析课文知识要点与核心素养的相關性后,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思考“应该重点培养哪些素养”及“如何培养”,对原来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以下的调整。
  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及类型。②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融合核心素养后,增加: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调查三乡郑氏的人口迁移历史,说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爱乡情感、沟通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融合核心素养后,增加:根据“三乡建国以来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分析三乡镇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影响,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辩证的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融合核心素养后,调整为:能结合雄安新区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逐步养成辩证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学会提出具体解决策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核心能力。
  二、构建问题串,激活地理思维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地理学习的难度加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串”是将某一学习内容以“问题”为线索,并将难度较大的问题依照知识、能力、思维层次与结构拆分成相关的多个问题,串联后出现。有效地设置问题串,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地理教育改革、形成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这一部分内容,结合我镇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分析,能很好体现这一时间内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问题情境一】图1为我镇建国以来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图,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串1:
  ①我镇上世纪60年代以来常住人口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结合不同时段的背景,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③不同时段人口数量的变化对我镇的影响如何?
  ④针对上题中提到的不利影响,为我镇的发展提建议。
  学生活动:读图说出我镇建国以来人口增长变化的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人口增加缓慢;20世纪90年代后至2000年前人口增加迅速;2000年以来人口增加减缓。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结合我镇大型工厂(如宝元鞋厂的变迁等),分析我镇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接着,分析人口变化对我镇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设计意图:以家乡人口变化为情境,从现象、原因、影响、到对策设置了4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分析探究能力,特别是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渗透了爱乡情怀,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问题情境二】雄安新区的图文材料(略)。
  问题串2:
  ①建设雄安新区引发的人口迁移,与来我镇工作引发的人口迁移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②预测建设雄安新区引发的人口迁移,对北京和雄安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对比我镇的人口迁移,分析新时期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设计意图:以新时事、新热点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对比来我镇工作引发的人口迁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当前教学实践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仍处于弱化或缺失的局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积累教学素材,尤其是乡土地理的素材,将其体系化、问题化、实践化,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使地理实践能力的落实。
  比如:郑姓乃我镇一大姓氏,人才辈出(如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著名导演郑君里、中科院院士郑守仪等),为国家和家乡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郑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发源于中原,与中国古代几次大的人口迁移事件有关,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缩影。而本班也有很多郑姓同学,因此,在《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课,我组织了“三乡郑氏迁移历史”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向村内的族老调查三乡郑氏迁移的有关情况,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借阅相关的书籍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全班介绍三乡郑氏发源,迁移的历史背景、原因及迁移路径。在实践活动后,学生总结了以下心得:“正所谓落叶尚且要归根,何况是自称具有感情的人呢?一个人,惟有弄清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我们每个人应身兼背负起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其他文献
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点在于学校。没有一所所学校个体的优质生长,就不可能有区域内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性建构。在武江,两天的密集采访下来,感受最深的是学校现代化的生长,深受区域内党委、政府教育发展理念与教育发展路径的影响,也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与支持,更离不开每一个校长与教师的自觉践行。如果说,教育创强,可以通过硬件的显著改善较短时间内达到目标,那么,教育争先,更多的还要靠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内涵的积
王树,1994年成为国内第一批接受体系化培训的蒙特梭利老师。1995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爱与自由”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学校的创立实属开创性的破冰之举。自此深耕教育20年。自2004年起,王树追随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NLP、催眠等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国际顶级大师,深入学习。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大领域的深厚沉淀,继而出版了《透析童年》一书,并创办自己的教育机构、家长学校、夏令营、生活艺术馆。 
教育现代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高水平状态的主流共识,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升级换代式超越。有鉴于此,立足于我省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现实状态与未来愿景,《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广东“必须走出一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作为教化育人的事业,教育要回溯既往,寻根溯源,根植于已有的认知与文化积淀,去探寻更多
编者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准则是敬业。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提出了“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语。南宋朱熹更進一步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梁启超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专门阐述了敬业的职业精神,他认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5月31日,广东教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马建华、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林有能到会祝贺。  罗伟其充分肯定了广东教育学会成立五十多年来,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教育学会新一届理事会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持学术立会,加强教育研究,推进我省教育学术的繁荣。广东教育学会要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发
8月20日上午,省十五届运动会学校体育组在肇庆召开总结会。省教育厅副巡视员邱克楠出席会议。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21个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本届省运会学校体育组比赛项目共设9个大项、156个小项。全省21个市共派出239支代表队参赛。领队和教练员1092人,运动员3885人,技术官员和裁判员711人,共计5688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2000多人。学校体育组不设奖牌榜,只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落实书法进课堂,广州市美术教育协会、羊城书法研究会共同策划了“广州市教师书法七人展”。展览于9月10日上午10时30分举行作品集首发式。9月10日适逢我国法定教师节,七位教师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展览在广州市文化公园西关苑举办,以《论语》和《道德经》为指定书写内容。参展的七位教师分别是广州市交通职业中等职业学校李文輝、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陈立华、
第一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为总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每一个时代,人们对教育的内涵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每一个群体,他们对教育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的诉求。作为多方力量交汇的中心,学校,应该坚守怎样的教育?这是在价值日趋多元的当下,学校必须直面的现实命题。  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下称省实附中)给出的回答是:格源。格,“格物致知”之格,推究之意;源,“本源、根源”之源。格源教育,即回归本源、还原本色的教育。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应该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省
李吉,高级教师,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校长,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27年来,他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学校管理等方面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尤其是2011年开始主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与教实践研究》课题后,积极开展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推广,大力倡导“问题解决”这一基于全过程的学习之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