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与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sslov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数据技术为高校社会舆情治理带来了根本性变化,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探索了大数据技术对高校社会舆情治理的影响,从党的建设工作入手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及其实施路径进行探讨,分析了党委、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的多主体治理结构及其行为模式,从决策机制、党支部联动机制、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机制和评估问责机制提出实施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党的建设;舆情治理;高校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006-05
  Abstract: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brought fundamental changes to 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the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ac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changes on 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from party build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ulti-ag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big data technology; party building;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university governance
  黨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总要求,明确了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校党的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始终以党的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尤其要充分利用新时期出现的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手段,不断提升高校党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高校党建工作而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与过程,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以及信息交流不断入侵高校信息环境,高校通过党的建设提升意识形态主阵地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于意外事故发生时,伴随谣言以及不实言论基于互联网扩散速度加快,社会舆情治理难度明显增大,对于危机的事前与事后治理都带来了重大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社会舆情呈现出内容复杂与多元化、隐匿性与群体极化性强、即时性与互动性高等主要特征[1-2]。党建工作作为高校社会舆论的“导航系统”,在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中责无旁贷,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构建起高校社会舆情的长效机制[3]。但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传统党建工作方式和方法不仅无法解决这些新问题,反而会降低党建工作的权威性。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社会舆情呈现的新特征,高校亟需制定完备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合作联动体系,提升高校社会舆情治理水平,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创新工作机制以应对社会舆情治理压力与难度的不断提升。
  但我们应当看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高校治理带来了挑战,也为高校完善以党建为引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舆情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以及应用拥有了新的技术手段[4],对推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向新挑战与新机遇,高校党的建设应当主动融入现代科技,以数字校园建设奠定高校数字治理的基础,应用大数据技术做好社会舆情治理与危机防范,构建社会舆情治理的新系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党建工作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发挥引领与决策作用,而且有助于改进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保持高校党组织的自我进化、自我完善与自我革新,提高高校党组织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
  治理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社会舆情关系着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转变传统思维定式以充分把握新机遇。但现有关于应用大数据推进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文献仍然较少,尤其对于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以有效实现社会舆情治理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探索了大数据技术变革对高校社会舆情治理范式的影响,从党的建设入手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及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为大数据技术对党建的保障效应提供了启示。
  一、大数据技术对社会舆情治理的影响及其应用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即时性等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即时、广阔的表达空间,可以吸引公众参与到自己关心关注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各类话题的表达和传播中。随着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社区与平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互联网也成为大学生引发各类社会舆情事件的主要媒介。尤其伴随移动互联网及其社区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的重要来源地、观点的交流所以及舆情事件的爆发地。互联网使得高校社会舆情具有易发性、广泛性,社会舆情治理难度不断提升。互联网舆情事件频发将大大影响党在舆论中引导作用的权威性,从而威胁党在高校意识形态中主阵地的地位。因此,高校社会舆情事件的治理本身就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对社会舆情治理具有核心作用。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舆情事件的演化、传播以及治理过程都呈现互联网化特征。大数据技术对社会舆情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以及应用都带来了技术变革,尤其是机器学习为预测、监控以及治理社会舆情事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都为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撑。深入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党建工作方式变革,不仅能有助于高校准确掌握社会舆情事件处理的关键时间节点,而且可以通过事前和事后治理机制的构建,形成高校治理中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高校舆情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长效性。
  在大数据背景下,以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变革推动社会舆情治理,就必须深入分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按照社会舆情治理的时间维度,我们通常可将治理过程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5]。事前阶段包括社会舆情预测和预警,事中阶段包括社会舆情分析和应对,事后阶段包括社会舆情恢复和评估。高校社会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也大体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在传统条件下,由于社会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慢,常规治理模式往往就能够很快解决社会矛盾。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传统方式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就变得缺乏效率,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便可以很好解决传统舆情治理中的缺陷。在大数据技术嵌入高校舆情治理的不同阶段,大数据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具有明显区别。图1展示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中的不同应用场景。
  (一)高校社会舆情预测和预警中的大数据应用
  在高校社会舆情事件发生前,如果能够及时对舆情压力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大大降低社会舆情事件所引发的各类治理成本,也能够完善高校的治理机制,维护高校党委领导的权威性。传统情形下,由于信息传递的有限性,往往很难在事前对社会舆情压力进行有效预警。但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从事中治理模式向事前预警模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大数据技术在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应用大数据技术治理高校社会舆情的基础在于大数据监测机制的建立,微博、微信、知乎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社区和讨论區为动态监测高校社会舆情建立了重要基础。伴随全国各高校数字校园的不断建立,高校校内互联网数据为校外互联网数据提供了重要补充,为预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为高校社会舆情的精准治理提供了可能。通过云计算和机器学习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实现事前预测的重要功能,其中包括:高校社会舆情预测的大数据特征提取;大数据时序预测与仿真模拟验证;复制网络演化预测与仿真以及舆情爆发预测的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验证等。基于对大数据的监测,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支撑高校社会舆情的事前预警,其应用的主要场景包括: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社会舆情预警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的高校社会舆情观点情绪预警分析等。这些应用能够大大提升高校对社会舆情事件的响应速度与效率,为高校防范舆情事件提供最重要的机会与平台。
  (二)高校社会舆情分析和应对中的大数据应用
  高校社会舆情在爆发后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演化与发展,威胁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以及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事中阶段也是传统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中最受重视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党委对社会舆情动态精确分析与合理应对,考验着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机制是否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为社会舆情事件从传播学角度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为相关措施的效果提供了反馈机制。
  在事中阶段,能否为高校党委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决定着社会舆情事件是否能够得以妥善解决。大数据技术为决策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借助文本挖掘技术、图像识别处理、社会网络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能够从各个角度为高校社会舆情提供检测分析,为精准的舆情应对提供帮助。高校社会舆情分析中大数据应用的具体场景主要包括:高校主体观点提取的大数据分析;高校主体情感识别的大数据分析;高校主体情感预测的大数据分析。就高校社会舆情的应对而言,相关应用主要包括:舆情引导的大数据决策;舆情精准应对的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舆情精准引导的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三)高校社会舆情恢复和评估中的大数据应用
  高校社会舆情在形成发展持续一段时间后将逐渐消亡,但将舆情事件爆发的土壤彻底解决才是实现高校社会舆情长效治理的根本策略。在事后阶段,要做好高校社会舆情的恢复与评估工作。大数据在舆情恢复和评估中的应用可以对舆情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反思,对舆情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处理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提高高校社会舆情的治理水平,完善党的建设工作。高校党建工作应当在社会舆情恢复中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舆情事件治理的闭环。高校社会舆情恢复中的大数据应用主要包括:社会舆情恢复方案形成的大数据分析;社会舆情恢复过程的大数据分析;社会舆情恢复效果的大数据分析。在社会舆情事件平复后,高校党建工作应当将评估舆情治理效能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通过评估提升舆情治理的效能,彻底消灭舆情事件发生的土壤。其应用主要包括:舆情形成原因评估的大数据分析;舆情传播过程评估的大数据分析;舆情引导评估的大数据分析。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社会舆情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
  在传统环境下,高校社会舆情的治理通常是在高校党委部门领导下,主要由行政部门主导的单向治理模式,采取管控的方式治理高校社会舆情。然而,在互联网技术变革的驱动下,信息传播呈现多中心、网络化、社群化的特征,产生了海量数据,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变革一方面导致高校党委行政部门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处理海量数据,也使得高校师生产生了表达自我观点的强烈诉求。因此,面对大数据背景下复杂多变的高校社会舆情,高校党委部门需要转变高校社会舆情治理的模式,由单一主导型治理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变革下的高校舆情治理,具体如图2所示。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中,高校党委部门、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等均是重要的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主体,以党的建设作为纽带,每个主体都对高校社会舆情治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此之间虽然角色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却在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中实现了良好的高校社会舆情治理效果。   具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舆情治理中信息自下而上、行动自上而下的单一主导型治理模式,党委、行政、教师与学生通过互联网均处于社会舆情的一线。高校党委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和预警高校社会舆情,为发现引发舆情事件的土壤和风险点做好事前决策,从党的建设高度牵引行政部门、教师与学生参与舆情治理,始终是社会舆情治理体系的核心。一旦高校社会舆情事件爆发,党委要充分发挥动态决策功能,行政部门则要全面落实决策控制舆情,全方位反馈舆情的动态治理效能,建立起党委与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保障决策有效、措施有力、反馈及时的舆情治理体系。这其中,党委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体系进行事中控制决策,行政部门要在充分认识社会舆情事件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以科学方式执行党委的决策部署。党委与行政部门间通过信息与资源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高校社会舆情的主要特征与传播规律,形成针对社会舆情的动态应对方案。在舆情应对方案执行过程中,党委与行政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反馈效果,及时弥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社会舆情治理事后,党委与行政部门是恢复监测与评估的主体,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工作机制从而实现舆情事件的长效治理。
  在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下,教师与学生主体在舆情治理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关键,不再仅仅是传统被治理主体的地位。在社会舆情治理的事中阶段,高校党委与行政部门首先要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及时向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发布舆情咨询报告,通过舆情透明充分保障其他主体的知情权,引导其他主体的社会舆情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其次,高校党委与行政部门要通过大数据平台主动回应高校师生的反馈,通过大数据技术研判舆情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沟通机制,根除滋生舆情事件的土壤。再次,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精神的指明灯。教师要适应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社会舆情发展的新态势,主动与学生保持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高校社会舆情。最后,学生是高校社会舆情中活跃的主体,高校应当通过党的建设机制,深入融入大数据技术构建工作机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始终保持建立与学生密切沟通的渠道,引导学生正确参与高校社会舆情,成为高校社会舆情的稳定剂[6]。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社会舆情与党建工作创新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为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高校党委就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政治建设放在所有工作的核心位置[7]。高校社会舆情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各种思想动态的实时反映[8],对社会舆情的反馈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社会舆情的良好治理将使高校党委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大数据给高校社会舆情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对高校社会舆情也是如此,这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行政部门为抓手,教师和学生为重要主体的高校社会舆情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我们必须以党的建设为引领,通过深化党建与大数据治理相融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将党的建设作为高校舆情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通过党建工作创新实现高校舆情的长效治理。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高校社会舆情治理要以大数据思维构建党建的基本思路,将大数据技术贯穿于党建与舆情治理之中,完善高校舆情治理的科学体系,从范式上彻底改变原有舆情治理的模式与特征,始终将最新的技术进展融入到党的建设中来,让技术进步为党建所用,通过党的建设将党委、行政部门、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发挥协同治理体系的功能。
  为了实现大数据技术在社会舆情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党的建设应当从思维、范式与技术层面深入改革创新机制,推动形成高校社会舆情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其作为联系行政部门、教师与学生的纽带,贯通党委决策执行的微观通道,重构大数据决策、实施与反馈的组织体系,将党支部作为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毛细血管,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社会舆情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本文在图3中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与党建工作创新的实施路径。
  发挥党建工作在当下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中的作用,应当始终围绕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与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展开。一方面,通过在党建工作中融入大数据,高校党的建设应当从思维、范式与技术等方面全面实现党建引领社会舆情治理的方式与方法,重构党建工作的微观机制与动能。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党委集成党员力量,通过党支部构建社会舆情治理的战斗堡垒,彻底将行政部门、教师与学生通过党支部连结起来,提升社会舆情治理中党委决策的权威性,从而实现高校社会舆情的反馈、治理与反馈。
  具体而言,党建工作应当将构建以高校党支部为纽带,重构党委、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的组织体系,将其作为高校社会舆情治理的始终,将不同主体的行为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预测,实现舆情事件的动态精准管理。基于此,通过加强党支部作为行政部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与战斗堡垒作用,党委通过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决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高校应当在党建中推动实施决策机制、党支部联动机制、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机制和评估问责机制的建立,通过制度建设作为大数据融入党建的保障,实现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支部巩固大数据技术在党建中的作用,尤其是党委决策在社会舆情的神经末梢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四、结束语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信息传输与网络沟通变得愈发便捷和高效,也给高校社会舆情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党的建设工作机制很难解决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社会舆情治理,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通过将党的建设工作机制与大数据技术深入融合,高校党委、行政、教师与学生通过大数据技术在新时期舆情治理中实现角色互动与功能互补,在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中参与舆情治理,最终形成高校舆情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加强党的建设在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中的思想权威性、决策科学性与措施有效性。高校党的建设通过转变高校社会舆情治理的模式,从决策机制、党支部联动机制、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机制和评估问责机制四方面路径入手,由单一主导型治理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党建与舆情治理提供指引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萍.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中的应用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5):55-58.
  [2]朱可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50-51.
  [3]饶志华.高校网络党建在大学生网络舆情演变中的功能及机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2):45-49.
  [4]夏火松,甄化春.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文献综述[J].情报杂志,2015(2):1-6+21.
  [5]蔡立辉,李明.大数据时代中国网络舆情的治理反思与路径拓展——基于“技术治理路径”嵌入视角[J].政治学研究,2019(5):65-73.
  [6]唐亭婷.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1(7):152-155.
  [7]张军.加强党建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J].红旗文稿,2016(2):28-29.
  [8]錢丹丹,李林.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9(4):55-60.
其他文献
随着老年痴呆对中国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加深,预防和减缓老年痴呆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目标,老年痴呆服务也应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点,国内图书馆至今较少开展老年痴呆服务。本文系统归纳国外图书馆老年痴呆服务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图书馆老年痴呆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基于阅读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老年痴呆发生的科学理论,探索形成图书馆服务指南、回忆法、记忆工具包等丰富经验,对国内图书馆界提升老年痴呆服务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保障卫星广播节目传输机房软硬件系统稳定运行,笔者参与设计了综合监测系统。本文阐述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形式和采集的方法,并以开源软件Zabbix为基础,各类脚本程序为辅助,实现了故障及时发现与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不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体系建设薄弱、继续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包括教育发展的时序性与继续教育自身的特殊性、继续教育宏观管理的主导性不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和探索遇到体制性障碍三个方面,其中“有体无系”是导致继续教育质量效益不高,难以高水平发展的内在根本性因素。亟需采取创新管理体制、加大统筹力度、全面优化结构、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法制保障等措施,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摘 要:面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窘境与痛点,大学生存在基本创新素质薄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专业教育实践特点,将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相结合,从人才培养维度、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工程实践的角度,深入解析“专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专创”融合式“三位一体”的专业教育模式;基于“专创”融合式专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机制探索,可为今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参考作用。
摘 要:新时代,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是军队高等教育院校与地方高等学校之间最直接的军地校际人才共育活动,是对军地院校开放办学、联合办学等传统形式的深度拓展。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对人才培养、军民融合战略实施、构建高等教育共赢共享的开放办学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应该通过共享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军地联合培养人才力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发展。  关键
本文针对DX发射机天线调配网络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天线主调室主备电容一键切换系统.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本地控制和远程控制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河北省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单一、资源分配不均、专业师资匮乏、内容形式陈旧的供给现状已难以承载新时代老年人多样化、深层次和个性化的教育诉求。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有效扩大老年教育供给规模,提高老年教育供给质量,成为新时代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河北省审时度势,以老年教育和养老生活有机融合为着力点,在实现多元供给、鼓励教养联合、推进课程改革、拓展教育渠道、培育行业人才等方面不断实践探索,升华认识,总结经验,有力推动了老年教育持续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始介入早期阅读,其发展路径从“关注儿童”逐渐转变为“聚焦家庭”,这一转变在“图书馆里每个孩子都做好了阅读准备”(Every Children Ready to Read@Your Library)与“图书馆里的家庭空间”(Family Place Libraries)两个全国最佳服务实践的推动下完成。发展路径的转变相应带来了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空间、服务氛围的变化。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参与”理论为这次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阅读从出生开始”“父母
本文从智慧城市促进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视角,探析了智慧城市背景下基于四螺旋协同共建模式的公共图书馆发展与转型,梳理分析了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三个国家中被纳入智慧城市战略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促进城市可持续智慧发展的建议。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的新形态,将成为城市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公共图书馆在新技术、新理念的城市改革进程中需要走向新形态,承
摘 要:围绕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与区域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群建设的思路,系统阐述了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提出了本专业整合、跨专业融合共建课程群的构思。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