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突出品行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在校生的情况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着种种不良品行的学生呈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了班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矫正他们的不良品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消除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行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不良品行;厌学;认知缺陷;心理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常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应突出品行教育,使学生爱学、会学从而才能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否则其他的教育都是空话。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要表现有:
  1.与父母间的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在不听从父母的说教,不爱和父母说话,逆反心理严重,经常离家出走。
  2.厌学。主要表现在经常违反课堂教学常规,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作业,无组织无纪律。
  3.自身行为不检点,人际关系不好,使同学都敬而远之。主要表现在说脏话,打架斗殴,欺负威吓同学,勒索同学财物,小偷小摸等。
  4.和社会不良闲杂人员关系密切,经常纠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到学校寻衅闹事或报复同学。
  5.迷恋网络游戏,并借助网络做出违反道德的举动。
  二.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
  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认知方面的缺陷。这些学生大都处于15-20岁的年龄,认知方面还不够成熟,难以正确辨别事物的是非、善恶和美丑,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追赶时髦的东西,如果不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很容易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心灵中,形成不良的品行。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有关。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无视法律,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看成是"英雄行为",把进班房看成是"荣耀",这样的观念无疑助长强化了不良品行的形成。
  3.道德意志明显薄弱。坚强的道德意志能以道德的动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积极地推动行为。有的学生虽然接受了正确的道德观念,有了行为目标,但没有相应的行为;有的学生已开始付诸于实际行动,由于不能克服困难或者不能抵御不良诱惑而走了歪路。这都是由于其缺乏毅力和恒心,道德意志薄弱,不能正确控制并调节自身行为造成的。
  4.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情感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和多变的,也易走极端。他们的行动往往不受理智的控制,而受情感的驱使,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来。
  5.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由于已形成与之相应的思维定势,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学生自身的性格也制约着他们的行为。比如,自私、骄傲、任性、冲动、虚荣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容易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和集体,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我行我素,做出与道德相违背的行为。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不良品行形成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
  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学校所左右不了的,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偏面,只重视学科教学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缺乏现代教育观念,对品行不良学生缺乏矫正耐心和信心,对品行不良学生只是一味地处罚,缺少关爱、引导和激励,从而放纵或助长了其不良品行。
  三、突出品行教育从心开始
  1、消除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包括动机障碍、认知意义障碍、情绪障碍和习惯惰性障碍。不良的动机,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只有了解其真正的动机,才可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矫正其不良的品行。在校生由于其生理特点,认识水平有限,教育者应根据其认知特点,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使他们真正区分什么是不良品行,什么是优良品行。当道德要求与学生的需要产生矛盾的时候,学生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影响教育效果。所以教育者要设法和学生沟通,让其理解并体会其用意,消除对立情绪。另外对于学生的习惯惰性障碍,教师应在合适的场合委婉、全面、正确地指出来,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不良品行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见效不大,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震撼其心灵,使其醒悟到不良品行的危害性,提高其道德认识。
  3、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心。品行不良的学生由于受到的批评过多,往往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心理严重,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利用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
  4、增强其抗诱惑的能力。在诱惑面前人最容易失去理智,失去自制力,所以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时要注意增强其道德信念,锻炼其道德意志,培養并增强其自我调节和抗诱惑的能力。
  四、突出品行教育的策略
  1、表征性奖励。表征性奖励是指编制一套象征性的奖励系统方法,对品行不良学生的矫正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从精神上激励强化学生的品德行为。奖励可以是各种有代表意义的事物符号以及比较实际的学分及物质奖励,从而激励强化他们的行为。
  2、榜样法。榜样法是指向品行不良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要求他们要以此为典范,以此为楷模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通过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可以使他们明确做人的原则,端正做人的态度,端正自身的品行,从而纠正自身不良的品行。
  3、订立协约法。教育者根据品行不良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以书面形式写下的约束被纠正者的行为条文。对于被纠正者,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制定、实施和监督的作用,严格按照所订立的条文督促被纠正者,若有违反,要及时提醒指出并责令其改正,强化他们的矫正行为。
  4、法制教育报告会。通过邀请有关部门的服刑人员和劳教管理人员做现场报告,让学生和服刑人员面对面,了解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和过程,直面他们真情的忏悔,使其在内心深处深刻体会不良品行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矫正不良品行的决心。
  当代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上的主力军,他们的品性正处于可塑性时期,教育者应抓住时机,依据科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因材施教,矫正他们的不良品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跃宇.[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问题]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6期
  [2]罗素静.[品行教育更重要]中国教育文摘-2007年9期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门急诊病人常用碘造影剂致过敏的分类、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研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急诊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5例碘造影剂过敏
中图分类号:H319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
【内容提要】:创新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认真掌握创新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发教育资源,革新教学手段,鼓励标新立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达到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创新教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转变观念;学生主体;革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思想政治功能的角度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往往忽视了政治课教学所蕴涵的人格教育功能,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把握好政治课教学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政治课教学灌输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健全人格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实施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要求,渗透人格教育是中学生精神发展的迫切要求。总之,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