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大量有毒食材的曝光使得人心惶惶。从温饱到小康我们花了近20年的时间,从小康到健康更是一场要打的硬仗。从2014年开始,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就中国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的“菜篮子”质量进行了跟踪调研。调研发现,农产品的生产模式是影响质量的最根本因素;政府对生产和流通的有效监管是确保“菜篮子”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蔬菜质量直接表现为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特别是农药残留。
  


  吃什么、怎么吃?本期“视觉”我们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展现北京、上海五个家庭的一日三餐,通过影像记录城市居民在维护餐桌安全和保护家人健康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随着城市居民对农残问题认知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日常饮食暴露在农药残留的风险,保障自己的餐桌安全。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题,唤起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一流城市中的食材真的一流健康靠谱吗?谁来还我们一个安全的餐桌?一起来见证从菜场到餐桌的双城故事。
  


  30岁的卡生漂亮干练,在洪晃主办的时尚杂志ilook做了6年执行主编。在觉得自己快要被工作的焦虑吞噬的时候,卡生离开了杂志社,在北京东四十条静谧的胡同里租下了一个四合院,在这里,她写作、饮茶、会友、办艺术展、开私房菜馆。
  “云南味道”是卡生一日三餐的永恒主题:每天早餐通常是一杯酸奶,真正开启云南悠闲时光的是中午两点那道米线。云南辣椒和鸡枞熬制成的面酱,红艳艳地铺陈在雪白的米线上,佐以花生碎、薄荷叶,一道最家常的云南米线藏着对家乡美食的念想。晚餐时分,云南菜依旧当仁不让。如果不是对云南菜的痴迷,和所有爱美的姑娘一样,卡生理想的纤体餐是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草莓是卡生最爱的水果,但最近几年她都不敢吃。“现在的草莓不仅没有草莓味,有时候甚至能吃得出农药味。”寡淡无味的蔬菜和瓜果影响了菜肴的口感,而食材的安全性则是对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卡生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食物才是最大的快乐。希望食物能更安全一些,让这份快乐更踏实一点。
  


  很难想象,这个1987年出生的大男孩是如此讲究吃:食材尽量买超市的有机蔬菜,一日三餐不仅要营养均衡,还要“颜值高”。音频剪辑师瑞楠因为从事的节目里有一档专栏叫《非常科学》,所以特别关注“怎么吃才更健康”。
  曾经最胖的时候瑞楠达到190斤,如今,他已经成功减到155斤,体脂率15%。因为健身的要求,他变成了一个苛刻的吃货。在菜市场挑选一个洋葱,瑞楠足足花了5分钟。“现在什么菜都有农药,什么肉都有激素,到超市买东西很担心买到问题食品。”瑞楠平时尽量在超市购买有机食材,偶尔也会在家附近的菜市场购买新鲜水果。作为一个骨灰级处女座,他精确计算热量的摄入和消耗,吃下去2000卡,就要运动掉2500卡。瑞楠在朋友圈每天发送自己的健身记录:3公里有氧、四组引体向上、四组硬拉、1小时泰拳。现在已经拥有六块腹肌的他正在朝着8块腹肌努力。
  


  可乐妈现住在上海浦东张江高新经济区的唐镇地区,曾经推动附近污染企业搬迁。在参与环境保护项目的过程中,让她对食品、健康和环境日益关注。为一家人挑选肉类食材时,可乐妈会选择固定的肉类和海产类进口公司,她教邻居们各种购买知识:“购买水产要去水产公司看标签、日期、检疫证书、冷库等;挑选进口肉食要看清楚,走私肉的标签是没有中文的。”选择当季蔬果食材是可乐妈日常购买一家人食物的主要标准之一。
  


  可乐妈对中国现在的有机食品依然持有怀疑态度。她感觉有机菜的供应量太大,有多少是真正有机的呢?对于农残等情况,可乐妈和其他的社区居民都希望可以有安全和可追踪的食品体系,并且要确保抽检流程可靠。平时可乐妈通常在菜场里买菜,如果有可信的官方信息,她会更倾向于选择超市。在菜场买菜的时候,可乐妈挑选菜场里本地供应商的菜品,品种以南瓜、冬瓜、红薯、豇豆、蒜苔等为主。即使要购买绿叶菜,也要用淘米水泡泡。
  


  苏小皮,媒体人。曾旅居意大利两年,与丈夫回到上海后,负责欧洲品牌的市场营销和公关工作。她推崇在速食文化和垃圾食品日益渗透着现代人生活的年代,尊重传统美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联系的“慢食”主义:食材全部来自各地农场,以传统生产方式制作食物、促进地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提供教育的契机,介绍农夫与手工匠、对儿童和老人的免费指导,引领消费者重视食品质量。苏小皮希望在上海也看到这样的食物潮流。
  苏小皮平时选择食材的标准就是顺应时令、关注一切生鲜食材的新鲜度。“时鲜货”:蚕豆、小豌豆、秋葵、草菇……不仅是她喜爱的,也是来自美食国度的她的先生同样喜爱的。他们也一直很担心食品的农残问题,并且曾经一度不敢吃葡萄。喜爱精酿啤酒的他们参观过不少酿酒厂和作坊,逐渐对食物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 如今,他们会更多地关注食物的生产过程,希望能够有靠谱的食物追溯体系和更公开的生产来源。
其他文献
波多罗村——位于拉市海最高的山上,在整个拉市海流域管理项目中,波多罗彝族山区的生态恢复和减贫是一个重要环节。  这个小村庄至今珍藏着一幅特别的照片:漫山怒放的杜鹃花前面,老村长刘文坤和村民们正向拍摄者挥手告别。他们身后,老树上的松萝在风中飘动。如果没有时间的参照,照片说不上经典,只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彝族老乡集体照。但多年以来,每当回溯这个村庄的历史,它总是最先被捡出来。  照片记录了一个海拔3000
期刊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决策层将其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强调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的制造业早已走向全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五分之一。但是,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9个,中国却只有21个。因此,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必须推动中
期刊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它象征纯洁,是“人之初”,无污染的形态,而一生的经历又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与希望,如同扎染,由白至蓝再至青,每染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白族扎染在大理的周城村已传承千年。张仕绅家的三代人都开染坊。染坊的命运,无疑是白族扎染百年沉浮的缩影,也是一种古老的边缘文化,走向现代化、商业化的历险的注脚。  周城在洱海的北端,苍山十九峰中最北的云弄峰脚下,沿着洱海向北,走到“山穷水尽
期刊
1928年3月,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木里出发,穿越稻城、亚丁等地,深入贡嘎岭地区,他撰写的关于此次探险的文章和沿途拍摄的珍贵照片后来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轰动一时。1933年4月,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以洛克的文章和照片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们将小说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称之为“香格里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寺庙等等,洛克的探险路上汇聚了最美的景色,这
期刊
2016年5月4日,“迈向生态文明—向环保先锋致敬”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环保部总工程师刘华;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平;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傅雯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石磊教授以及相关专家和50家媒体出席,环保爱心人士、知名主持人刘芳菲主持。在启动仪式后,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会见了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
期刊
“工匠精神”,在已步入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是一个被疏忽已久乃至于渐要淡忘的词。经过时间的检验、洗礼,“工匠精神”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制造工业的反思,传递了对传承与创造的渴望。在奔向“创造大国”“智造大国”的奋斗进程中,当中国产品的身影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工匠精神”,都更加深情地呼唤“工匠精神”,以期为急需突破的“中
期刊
APEC上的中国“锦绣之冠”  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召开的APEC晚宴上,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及配偶们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统一亮相一起拍摄"全家福"。他们穿的宋锦"新中装"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宋锦这个已经十分陌生的古典名词穿越千年时光又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宋锦,中国的“锦绣之冠”  宋锦,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主要产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苏州宋锦,色
期刊
广东省珠海市以创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系统工程,全面、系统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补短板、调结构、提升整体效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新空间,率先实现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在反哺共享中增强城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壮举中,探索出一条
期刊
遵循自然之道,充满生活之美  碗窑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北约1.5公里处。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村后的山坡上,静卧着十多条元明清古窑遗址,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能挖出属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不同年代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等残片。  碗窑村出产一种神秘的陶器,这种陶器拥有“国礼”头衔,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驱。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
期刊
古代中国皇帝将“九锡”(即九种特赐用物,如车马、衣服、朱户等)作为最高礼遇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  国外,公元前的埃及金字塔中就发现了锡手镯和锡制朝圣瓶,日本、美国、德国、罗马皇帝也喜欢以锡制品作为酒具。而在中国,考古发现商代即有锡块和外镀锡层的虎面铜盔;唐代出现了锡金银制的锡杖,宋代已普遍使用锡器。在井底放锡板净化水质,用锡具盛装御酒,更是中国古代早有之事。    永康锡雕(本地俗称“打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