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促进;问题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进行学习,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改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呢?
1. 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新信息时,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才能建构新的知识。数学学习活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建构,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特定的意义,这就是在新的数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那么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建立起这种实质性的联系呢?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所作的设计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上课伊始教师说道:“数学课就是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几个数?”学生分别说喜欢8和9,5和8,6和9等等。教师说:“这位同学喜欢5和8,那我们今天的学习.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就成了一道除法算式.谁能不计算就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并说出你的根据呢?”学生说出了10÷16,15÷24等算式,并说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教师接着说:“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三个算式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应怎样写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了5÷8=5/8,10÷16=10/16,15÷24=15/24.根据这三个等式,学生得出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的结 论,即5/8=10/16=15/24.接下来教师出示一些自然数,提出问题:“在自然数集合中,能找到两个相等的数吗?”接着出示一组小数问:“在小数集合中,你能找到两个相等的数吗?”最后又出示了一组分数,请学生在分数集合中试着找出相等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一些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折出几个大小相等的分数,并让学生仿照四年级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方法,按“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再联系“商不变的规律”想一想,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个教学起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知识。
2. 营造思考与探索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羊9只,白羊36只,____?”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羊和白羊一共多少只?白羊比黑羊多多少只?黑羊比白羊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羊就和白羊同样多?白羊的只数是黑羊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的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其次,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1.大胆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2.充分的思考。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8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 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创造性的挖掘课程资源,使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课堂上所有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更需要加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识的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呢?多数学生摇摇头,少数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可是那么危险如何上去?我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这时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竹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到什么?”学生想到旗杆的高度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方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出旗杆的影长,算出旗杆的高度。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求旗杆的公式吗?”于是得出旗杆高:旗杆影长=竹竿高:竹竿影长;竹竿高:旗杆高=竹竿影长:旗杆影长。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中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更需要采取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行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还要提供自主建构的时空、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设开放性的空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促进;问题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进行学习,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改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呢?
1. 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新信息时,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才能建构新的知识。数学学习活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建构,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特定的意义,这就是在新的数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那么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建立起这种实质性的联系呢?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所作的设计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上课伊始教师说道:“数学课就是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几个数?”学生分别说喜欢8和9,5和8,6和9等等。教师说:“这位同学喜欢5和8,那我们今天的学习.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就成了一道除法算式.谁能不计算就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并说出你的根据呢?”学生说出了10÷16,15÷24等算式,并说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教师接着说:“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三个算式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应怎样写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了5÷8=5/8,10÷16=10/16,15÷24=15/24.根据这三个等式,学生得出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的结 论,即5/8=10/16=15/24.接下来教师出示一些自然数,提出问题:“在自然数集合中,能找到两个相等的数吗?”接着出示一组小数问:“在小数集合中,你能找到两个相等的数吗?”最后又出示了一组分数,请学生在分数集合中试着找出相等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一些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折出几个大小相等的分数,并让学生仿照四年级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方法,按“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再联系“商不变的规律”想一想,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个教学起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知识。
2. 营造思考与探索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羊9只,白羊36只,____?”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羊和白羊一共多少只?白羊比黑羊多多少只?黑羊比白羊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羊就和白羊同样多?白羊的只数是黑羊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的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其次,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1.大胆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2.充分的思考。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8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 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创造性的挖掘课程资源,使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课堂上所有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更需要加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识的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呢?多数学生摇摇头,少数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可是那么危险如何上去?我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这时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竹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到什么?”学生想到旗杆的高度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方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出旗杆的影长,算出旗杆的高度。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求旗杆的公式吗?”于是得出旗杆高:旗杆影长=竹竿高:竹竿影长;竹竿高:旗杆高=竹竿影长:旗杆影长。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中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更需要采取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行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还要提供自主建构的时空、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设开放性的空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