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越来越真实,互联网的经营却越来越不靠谱。由于用户不能将利润变现,市值和市场没有任何关系,把所谓的经历当做经验,遍地开花的创业公司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但创业还要继续,互联网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在捕捉趋势和机会的同时,如何发现陷阱与谎言?
真实的用户 利润的陷阱
有一种陷阱叫“用户思维”,即有了用户,再来变现。此前,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先有用户流量,再有赢利模式”。至今,仍然有很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大量燒钱来赚取流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只要有用户就能赚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有一款发展较早的移动医疗终端,号称用户数量已突破1亿,2015年营业收入也超过亿元大关。但一直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赢利模式,付费咨询、线下诊治、广告,都行不通。另外一款女性经期保健类的APP,6个月时间内自诩积累用户5000多万人,但是同样因为没有适当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最后变成了一个情感类的服务平台。
以上例子表明,用户是真实的,却不一定能带来利润。也就是说,要利润必须有用户,但是用户并不能代表利润。用户是真实的用户,有用户就有利润却成了一个陷阱。
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流量一直是互联网的核心,其商业逻辑从未改变,即利用一定成本去吸引某类人群的注意力,然后通过不同方式将这些注意力变现。
真实的市值 市场的陷阱
上市,成为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的目标。一些公司还处在概念阶段时,就号称估值超过千万元。资本市场曾经出过一个笑话:一个只卖出两辆车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估值超过10亿元。
估值通常是指企业或项目融资,按照估值和投资额度来确定占有股份的多少。按道理来讲,所有的投资方都应该降低估值,才能持有更多的股份。但是,逻辑有时候最会开玩笑,很多投资机构看重的并不是公司的发展前景,而是公司的估值水平。这些投资机构更多地考虑谁来接盘,以什么方式接盘,以什么样的估值接盘。所以,很多时候项目或企业的估值都是被早期投资机构故意高估的。
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涉及到市值,首次公开募股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上市公司的价值,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贴现模型等。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经营者的专业价值所在。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市净率(股价/每股净资产),再结合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来确定上市公司的价值,一般都采用预测的指标。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市值越高,股份就越值钱。市盈率动辙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翻番,一个年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公司,能轻易地把市值做到几十亿元。但这些资金不会用于生产和发展,很大一部分被套现,然后再次进入资本市场。然而,很多项目没有产值,没有价值,只有估值。结果是市值越高,市场的陷阱越大。
真实的经历 经验的陷阱
有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后的3年里,跳槽经过8个单位,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最长为7个月。应聘时滔滔不绝,列举每个单位的优点和不足,并且评价每位领导和同事。此外,他还强调参与了以前单位的成功项目,点缀他的阅历。
那么,老板要不要为此埋单?笔者认为,看简历首先是看其在原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这点尤为重要。工作时间的长短可以证明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人品和性格。其次,看职位的变化。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很长,没有晋升,部门也没有变化,可以判断其能力一般,或者存在一定的不足。 再次,看简历语言是否通顺,是否有文采。最后,看前后是否相矛盾,比如工作时间、地点的矛盾,年龄和职务的矛盾,职务和工作细节、业绩的矛盾,公司规模和收入、业绩的矛盾等。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经验更多是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过去的经历。即使经历是真的,也不能拿经验来评价和衡量一个人的能力。
真实的创业 成功的陷阱
2015年10月23日,搜狐科技商业相对论栏目,发布《2015年O2O死亡榜:惨不忍睹》,对2015年创业企业描述为“情况之惨烈,触目惊心”。该文总结了三点死因: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不明,资金链断裂。甚至出现846家公司A轮融资后已经全部倒闭的消息。
2016年12月21日,虎嗅网懂懂笔记专栏发表文章,总结了当年O2O的哀鸣:2016年的经济发展高频词中,已经几乎看不到O2O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直播、共享单车等新名词。O2O遭遇了名副其实的资本寒冬,不再是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这一年来,O2O俨然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市场,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餐饮、生活服务、汽车、洗染等,都有大批的企业走向死亡,用哀鸿遍野来形容毫不为过。
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该行业的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内容被新浪、网易、搜狐垄断,百度在搜索领域遥遥领先,社交被腾讯长期霸占,电商只有阿里成为超级商贩,AR/VR在研究实验室中一直炙手可热,直播一直徘徊在无聊与游戏的边缘,“企业+互联网”还在雾里看花,内容共享同样也是羞羞答答。
移动互联网将目标客户细分到每个人,它将深刻改变人和人、人和物,甚至物和物之间的关系,其社会价值、商业价值都无可限量。但是,我们在做企业、做产品、做项目的时候,用心把产品做好,把市场做好,把服务做好,才是王道。
但创业还要继续,互联网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在捕捉趋势和机会的同时,如何发现陷阱与谎言?
真实的用户 利润的陷阱
有一种陷阱叫“用户思维”,即有了用户,再来变现。此前,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先有用户流量,再有赢利模式”。至今,仍然有很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大量燒钱来赚取流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只要有用户就能赚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有一款发展较早的移动医疗终端,号称用户数量已突破1亿,2015年营业收入也超过亿元大关。但一直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赢利模式,付费咨询、线下诊治、广告,都行不通。另外一款女性经期保健类的APP,6个月时间内自诩积累用户5000多万人,但是同样因为没有适当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最后变成了一个情感类的服务平台。
以上例子表明,用户是真实的,却不一定能带来利润。也就是说,要利润必须有用户,但是用户并不能代表利润。用户是真实的用户,有用户就有利润却成了一个陷阱。
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流量一直是互联网的核心,其商业逻辑从未改变,即利用一定成本去吸引某类人群的注意力,然后通过不同方式将这些注意力变现。
真实的市值 市场的陷阱
上市,成为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的目标。一些公司还处在概念阶段时,就号称估值超过千万元。资本市场曾经出过一个笑话:一个只卖出两辆车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估值超过10亿元。
估值通常是指企业或项目融资,按照估值和投资额度来确定占有股份的多少。按道理来讲,所有的投资方都应该降低估值,才能持有更多的股份。但是,逻辑有时候最会开玩笑,很多投资机构看重的并不是公司的发展前景,而是公司的估值水平。这些投资机构更多地考虑谁来接盘,以什么方式接盘,以什么样的估值接盘。所以,很多时候项目或企业的估值都是被早期投资机构故意高估的。
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涉及到市值,首次公开募股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上市公司的价值,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贴现模型等。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经营者的专业价值所在。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市净率(股价/每股净资产),再结合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来确定上市公司的价值,一般都采用预测的指标。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市值越高,股份就越值钱。市盈率动辙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翻番,一个年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公司,能轻易地把市值做到几十亿元。但这些资金不会用于生产和发展,很大一部分被套现,然后再次进入资本市场。然而,很多项目没有产值,没有价值,只有估值。结果是市值越高,市场的陷阱越大。
真实的经历 经验的陷阱
有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后的3年里,跳槽经过8个单位,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最长为7个月。应聘时滔滔不绝,列举每个单位的优点和不足,并且评价每位领导和同事。此外,他还强调参与了以前单位的成功项目,点缀他的阅历。
那么,老板要不要为此埋单?笔者认为,看简历首先是看其在原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这点尤为重要。工作时间的长短可以证明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人品和性格。其次,看职位的变化。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很长,没有晋升,部门也没有变化,可以判断其能力一般,或者存在一定的不足。 再次,看简历语言是否通顺,是否有文采。最后,看前后是否相矛盾,比如工作时间、地点的矛盾,年龄和职务的矛盾,职务和工作细节、业绩的矛盾,公司规模和收入、业绩的矛盾等。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经验更多是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过去的经历。即使经历是真的,也不能拿经验来评价和衡量一个人的能力。
真实的创业 成功的陷阱
2015年10月23日,搜狐科技商业相对论栏目,发布《2015年O2O死亡榜:惨不忍睹》,对2015年创业企业描述为“情况之惨烈,触目惊心”。该文总结了三点死因: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不明,资金链断裂。甚至出现846家公司A轮融资后已经全部倒闭的消息。
2016年12月21日,虎嗅网懂懂笔记专栏发表文章,总结了当年O2O的哀鸣:2016年的经济发展高频词中,已经几乎看不到O2O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直播、共享单车等新名词。O2O遭遇了名副其实的资本寒冬,不再是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这一年来,O2O俨然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市场,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餐饮、生活服务、汽车、洗染等,都有大批的企业走向死亡,用哀鸿遍野来形容毫不为过。
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该行业的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内容被新浪、网易、搜狐垄断,百度在搜索领域遥遥领先,社交被腾讯长期霸占,电商只有阿里成为超级商贩,AR/VR在研究实验室中一直炙手可热,直播一直徘徊在无聊与游戏的边缘,“企业+互联网”还在雾里看花,内容共享同样也是羞羞答答。
移动互联网将目标客户细分到每个人,它将深刻改变人和人、人和物,甚至物和物之间的关系,其社会价值、商业价值都无可限量。但是,我们在做企业、做产品、做项目的时候,用心把产品做好,把市场做好,把服务做好,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