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遗留的辉煌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个拥有五千余年文明传承而不曾中断的民族。悠久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焦点》风土中国,努力为读者绘一轴华夏文化的历史画卷,展示她风土民俗变迁的轨迹,和她折射出的活力与和谐。她孕育着“天地有大美”的魅力,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光芒。
  “天海之旅”这幅历史长卷,带您进入建筑文化长廊,让您感受到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您领略到留存至今的历史城镇和古老村落的传统风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但愿人们能珍惜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风土影像”,努力反映华夏各民族传统婚俗文化的精髓。在朴实的字里行间和丰富多彩的图片中,展示我们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最近《焦点》风土中国喜获“全国最优秀的杂志封面奖”的殊荣,这是封面设计者的功劳,也是杂志全体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获封面奖当然光荣。但内容更为重要,希望《焦点》风土中国杂志的编者们不断探索创新,努力组织优秀稿源,把这本杂志办成群众和专家都喜爱的刊物。
  
  穿越时空的文化载体
  
  每当我们谈起过去的文明
  总是习惯于用纪念性的建筑
  作为其独特的象征
  正如故宫、长城、平遥古城和苏州园林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无论是规整的宫殿还是朴素的民居
  一切伟大或独特的建筑
  都无一例外地
  投下了时代的影子
  融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历史深邃、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创一格。自古以来渐进的文脉历程,构成了中华建筑之伟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奔流之中,无论是史前“晨曦”、秦汉“朝晖”,还是隋唐“丽日”、明清“晚霞”,作为中国文化之典型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意象,在东方广大而幽远的国土上,投下了磅礴而巨伟的历史与人文侧影。它映射出美丽的哲学与美学精神。它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时而高雅时而冷峻的理性品格和愉悦的文思境界。
  远古时期,是中华建筑文化的起源。据考古发现,大约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自然岩洞,是最早的中华初民的原始住所。然而这样的洞穴只是自然的,远古人类还远没有能力去修缮。
  自然洞穴在空间上的限制促使了原始初民人工空间的创造力。著名的半坡遗址就是中国穴居文化遗址的一个代表。
  而与之相对应的南方的居住文化是巢居文化,原始巢居,是上古南地沼泽地域不可避免的居住常式。在这方面,“河姆渡”建筑遗址的发掘,为中华建筑文化的考古提供了桩木筑巢建筑的典型。
  历史进入先秦时代,中华建筑文化的发展犹如磅礴的日出,迅速繁荣,蔚为大观。殷周帝都是我国建筑文化最早的繁荣时代。
  整座殷都是一个巨大的宫殿群,基础以夯土为主,宫殿建筑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约有现在十几米的横跨度,说明当时殷人的宫殿外形已是相当宏伟。
  秦代是一个热衷于土木的时代,秦始皇嬴政拥有天下前后,秦国动辄大兴土木,尤其是秦都咸阳的宫殿建设。大名鼎鼎的阿房宫,自古叹为观止。
  中华建筑文化,一向以都城之中的宫殿庙坛之类为其主角,这是王权文化与敬天祭祖的传统文化使然。然而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使得佛教建筑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重要特征。石窟又是佛教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如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这些石窟保存了绘画、雕刻、佛经等众多艺术,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合的结晶。
  隋唐是中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建筑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代建筑,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城市、宫殿、里坊、陵寝、塔寺与道观之类所强烈体现出来的磅礴之气。
  作为中华古代最强盛的历史时代,建筑是唐代这一历史巨人屹立于东方大地的伟大身影,任何人都不怀疑它所具有的英雄史诗般的恢宏气度和不可抑制的内在激情。
  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该时代总体文化的重要构成,又是哲学、宗教、伦理和科技文化精神的体现。历史漫步到宋代,中华建筑的文化土壤与文化背景,已有变更。
  唐代是一个重情轻礼的时代,唐代的文化磅礴又豪迈,具有英伟之气,犹如英年勃发激情飞扬,或因情感遭受重创而痛心疾首,但思虑为力、文化之心的沉潜力度不足,确为事实。唐代是登峰造极的中国诗歌时代,同时却是一个哲学思想相对贫乏的时代。宋代重礼轻情,甚至可能导致“灭欲”,它比唐代显得有思想的多,所谓三学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自觉,它是社会文化思想的内省化、内圣化与深刻化的体现。总之,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由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蓬勃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期间禅悦之风时时掠过心头,显得宁静而沉虑。所谓“唐人饮酒,宋人品茶”。
  宋代,理学的兴起与有关建筑规范的颁订,伴随着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中华建筑由汉唐之浑朴雄健向清丽典雅之时风的转移。明清时代,继殷周、秦汉、隋唐之后,中华建筑文化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
  南宋画家李嵩所绘的宫苑图,图中描绘了一组双层重檐歇山顶的大殿,围墙连廊,树木葱茏。宫殿辉煌,环境景致却具有私家园林的清新,正是南宋苑囿的一个重要特色。
  宋代建筑的发展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模式化与定型化。这不但表现在建筑总体的布局与规模上,更表现在个体建筑上,不同等级的建筑,其材料的大小、材质,装饰的色彩、多少也各不相同。
  明清是中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之发展的后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既有严肃神圣的宫殿、宗庙建筑群,也有各具特色的民居特色建筑,建筑艺术趋于多样化和地域化。
  紫禁城作为皇家领地,其标志性和防御性是非常强的,明清时期的北京都城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真正成熟的实例,也是最具传统性,设置最完备的实例。紫禁城更是我国现存最大,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宫城实例,在世界建筑史上同样是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明清两朝,尤其到了清代,民居建筑发展迅速,中国南北东西各种各样具有地域风格的民居,发展到了“烂熟”的阶段,这种天下百姓平易而亲近、温馨的家园,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华建筑文化辉煌而趋新的一面。
  皖南徽州民居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儒与商的结合造就了非凡雅致的徽州民居。徽州商人在明清时期可谓是呼风唤雨,因而他们建造的宅院具有宏伟的规模和画栋雕梁的装饰也便自然而然,所以“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让这个徽商大宅聚集的地区“宛如城郭,舒足观也”。同时,固着徽商的崇文敬武,也因着这片原本就自然清雅的山水,徽州传统民居又是如此的雅致、清爽、高洁,蓝天下的绿树青山问,一湾碧水绕着粉墙黛瓦的民居,其悠然与静美的气质让人的心无法不宁静与淡然。   徽州民居木雕精美,早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其木雕的重点部位,是围绕天井的楼层栏板、栏杆、檐柱、柱梁节点或叉手、驼峰以及门、窗、挂落等处,其刀法圆熟,线条流畅。
  明清两朝的园林建筑尤其是江南文人园林建筑达到了很高的技术与艺术成就。苏州、杭州、扬州、南京以及上海等地,都有大批文人园林的建造,这种园林及其建筑的建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政治失意或文人为避“文网”之祸:二则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宋之后诗画文化的演进、影响,使得人们以构筑“城市山林”为人生快事,乐此不疲。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秀丽典雅的园林艺术闻名天下,来过苏州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赞美苏州园林艺术的文字也不胜枚举。可以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无论在中国建筑史或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作为私家园林的江南文人园,其中的一些杰出之作,园境宁静而古雅、工巧达到了“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化境程度,是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其意境之哲理美韵,是静虑与参悟无尽的精神享受。其中,文人园林的书卷气尤为葱郁。
  客家圆楼是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客家”,在西晋末年,黄河流域部分汉人因避战乱而南迁,至唐末与南宋末年,又两度南迁,遂定于赣、闽、粤东与粤北等地,被当地居民称为“客家”,意思是“客居于异的人”。闽南客家是其中一支。千百年来,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圆形土楼(圆楼)文化,可谓一枝独秀。
  客家圆楼令人叹为观止。其以夯土为承重墙,可达五层之高,圆径最大者可达70米以上,俨然城堡,又有点罗马斗士场那般的意味。但圆楼是中国“仁特产”,是聚族而居的堡垒式民居。
  从经济、省料角度看,采用圆形平面可节省材料并扩大居住空间。而且圆楼外侧为弧弓形,作为迎敌、拒敌的建筑立面,比直线形的墙体在力学上更为坚固。
  其实,从科学角度看,闽地多风,以夏秋之际尤多暴风,圆楼较方楼对风的阻力要小。从美学角度看,圆楼还有为方楼所不具备的那种圆融的美甲外观,圆楼的抗震性能也优于方楼。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是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也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哲学、美学、考古学、民族学乃至旅游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正如一位著名的建筑研究专家所说:“中华建筑文化,是东方所特有的一种大地文化与大地哲学样式”。雄伟古老的中国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意境宁静深邃的江南园林建筑,无一不是一种在时间的流逝中矗立于大地的空间存在。它在现实的无言沉默之中,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不断地向人“诉说”这个国家、民族、时代乃至地域、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并且无可逃遁地对建筑文化的未来产生深巨的影响。
其他文献
昔日黄浦江边英属码头附近,建有大量的洋行,旅馆,银行以及私人别墅。那些别墅都是十分经典的英式风格。宽阔的马车道上,彩旗飘扬,充满着“国际化”的味道。    上海,如今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明珠城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因为金融业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上海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一个在“国际关注下”的上海,虽然今天以一种荣耀的方式存在,于历史却有一段被半殖民的耻辱经历。  十九世纪鸦片战
期刊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发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约5300-4200年。    良渚文化的发现和认识    1935年,在复旦大学求学的何天行先生,从民间的探访中得到启示,于暑假和寒假发现了古荡、良渚出土石器、黑陶。之后又至良渚、瓶窑一带进行了广泛的考查工作。通过系统考查,得知良渚遗址分布在以良渚镇为中心的“良渚、
期刊
一个城市历史的缩影    深圳,来源于“深的水沟”  多年从事中国墟镇研究的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深圳市文物考古所的张一兵认为:深圳应该说有两处根,一处是有1 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那是深圳古代的根;一处是有着300年以上历史的老东门,那是深圳近现代的根。  据考证,早在元代和明代,何氏、张氏、陈氏和袁氏等开始在今天的东门附近建家立户,遂形成了南塘村、泥岗村、笋岗村、蔡屋围村、罗湖村、黄贝岭村、向
期刊
近日,捷报频至《焦点》杂志社,我们送审的两期杂志喜获“全国最优秀的杂志封面奖”。这是在深圳市文联及各相关文化单位的领导下,在天海集团的努力协办下,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2007年8月,一场国际封面文化的盛宴——首届中国国际封面文化博览会在深圳举行。这次活动,由新闻出版署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吸引了全国88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参加展览。《焦点》杂志在这次展会上大放异彩,受到多方关注
期刊
以下是封面
期刊
这一年的腊月十六,是青海土族姑娘夏香柳出嫁的日子。这件事牵动着娘家所有人的心肠,娘家的族人一大早就聚在新娘家里。她的姑姑、婶婶、姨姨和妹妹都抹起了眼泪,而新娘更是“伤心”,这一天,她只能终日待在厢房里,陪伴她的是平常一起玩耍的姐妹们。  和大多数青海农村院落一样,土族讲究单门独院,占地大多半亩左右。夏家的五间正房(北房)和三间西房环抱着一个砖石垒构的小花园。花墙正面的中央供着一座神鑫,香烟从那里缭
期刊
文明孤岛的远古镜像(甘孜藏族)    常言道,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夫妻关系是世间人伦的肇始,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也是自然造化规律的使然,关乎人类自身繁衍和文明传承,因此不论古今中外,何朝哪代,结婚都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度、每个家庭马虎不得的要紧事。  然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婚仪,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婚俗文化。这些婚俗文化犹如一条条溪流,汇集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中一条
期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这是人们对古镇周庄的一个饶有情趣的评价。  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周庄游览,他们有的当天往返,走马观花,有的留宿几日,细心赏析。他们为周庄保存着如此众多的明清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觉得周庄真的是镶嵌于淀山湖畔的一块碧玉,是无法重造的美丽水乡。可是游罢回去,又觉得茫然若失。  在周庄
期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华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秦汉时代。结束了诸侯混战的战乱局面后,中华民族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统一与宏阔姿态。这种大帝国时代的风范和气度直接影响到了建筑的发展,它展现出东方地平线上的一种伟岸的大地文化,那种伟大的尺度和力度,那种颇为统一的文化色调,是空前的,它光辉地反映出中华建筑的宇宙意识、时空意识。    秦代是一个热衷于土木的时代。秦始皇嬴政拥有天下前后,秦国每每大兴土木
期刊
在云贵高原余脉,广西桂西北部,距隆林县城36公里的德峨乡,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这里奇山秀水,峰峦叠嶂,山环水绕,谷幽瀑泻,物产丰盈,田园似锦,素有神秘的。“金三角”之称。这里民俗迷人、民风醉人,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情。而每年正月初九举行的跳坡节——苗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更是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引来了五洲墨客游人前来观光旅游,探撷古朴而多姿的民族之源。  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