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否让育人者从“指标争夺名利场”脱身

来源 :青年时代·中学生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学校,需要洗净铅华;社会的“师道”,需要返璞归真。
  课时、论文、公开课、评分……在论及各级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等弊端时,我们的老师实际也被置身于另一个指标争夺名利场:在形形色色打着“科学”旗号的量化考核背后,挂钩着教师们的职称、晋升、身价……
  这些指标,真的符合教书育人的初衷吗?种种评定,真的有益于社会的教育前行吗?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冷静的思考、认真的倾听,也许是最好的礼物。
  中小学老师:职业“倦怠” 职称“画饼”
  因受学生和家长尊敬,教师职业让人羡慕。但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却经常抱怨工作压力大,收入低,没有成就感。
  辽宁沈阳已工作9年的某高中班主任赵老师说:“教师平时工作很辛苦,不是说强度有多大,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乎相同的日程。有人说老师一年有寒暑假很幸福,但我们平均每天比其他常规的工作岗位都要多干三四个小时,因为回家还要备课、批卷。我们的职业倦怠感要比其他行业更早出现。”
  与重复劳动交织出现的是成就感的大大缺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多的老师工作10多年都仅仅是中级职称甚至以下,评上副高就几乎到顶了。
  2013年底,人社部公布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然而这项改革的福利却并未显现。在大多数地区,中小学教师无法评正高的瓶颈仍未得到突破,“只是感觉‘画了个饼’,以后评正高理论上有希望了,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不知道,前途不明朗”。
  广州某中学李校长工作超过10年,但至今仍然是中级职称。他说,“中小学老师能评上副高的也是凤毛麟角,有时是上千老师争几个名额。”
  高校教师:科研“大过天” 评教“讨好”学生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似乎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头等“大山”。
  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告诉记者,做科研、评职称占据了普通教师主要的精力。广州某大学教师告诉记者,在她执教的大学,副教授满5年可以申请评教授,有课时、课题经费、文章和三本专著的要求,这对大多数老师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文科课题经费,申请到的几率非常低。
  记者采访了解到,高校教师个性强,精于专业但往往不谙人情世故。在职称评定、奖金分配、项目评审、学术声誉等方面,碰到的利益冲突和困扰,实际上并不比一个普通人少。
  湖北武汉某理工院校的程老师说,对她而言压力最大的是科研。有的学校规定8年之内评不上副教授就要转岗,还有的学校招人开始不给事业编制,规定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才能转成事业编制。
  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说,当前整个教师群体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后育意识,即年轻的比年长的懂的要多、要快,这意味着老教师所受的压力比以前都要大。
  在国内学术界,大量“高龄”副教授面临着一“副”到底的境遇,工作一辈子到退休甚至去世,都不能转正。以“盛产”年轻教授的武汉大学为例,每年教授名额只有几十个,而教师队伍有3600多人,竞争激烈可见一斑。就在2012年,武汉大学一位副教授为评定职称,与评委会教授大打出手。
  而近年高校实行的学生评教制度,让老师颇感无奈。浙江某高校董老师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根本不敢管学生,因为期末学生要给老师打分,打分的成绩和老师的考核挂钩。所以很多事情老师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要想方设法和学生搞好关系。”
  量化指标背离“教书育人”初衷
  广州岑村小学教师林美娟工作20多年,放弃职称评定,不写一篇论文,拒绝上公开课,却在今年的教师节被评为广州市天河区的名师代表之一。
  自2007年起,林美娟多年来一直坚持只身前往青海玉树高原藏族地区支教;2010年,林美娟在别人不可理喻的目光中怀着“城乡结合地区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信念,毅然放弃市中心名牌学校主动申请到相对偏僻的岑村小学任教,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林美娟对记者说:“评职称,写论文,上公开课,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所做的这些其实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自己好。我只做一切为了孩子好的事情。”
  事实上,传统对老师考核种种不合理的量化指标所产生的积弊,越来越被有关部门所认识。广州市天河区今年创新名老师评选办法,打破常规名教师选拔认定的固有框架模式,取消年龄、职称、论文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注重考察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说:“教育可以推动梦想往前走,名师有个性,在教学中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显著,不管你是公办还是私立,论文多少,年龄多少,职称大小,名师不问出身。”
  专家呼吁,好老师的评价标准应打破职称、论文、课时等量化指标的考核,建立回归教学育人本质的合理标准。屈哨兵说:“好老师应该具备三点:第一‘带得好学生’,得有教育情怀,得有爱,使得学生在这里养护得到最充分的保障;第二‘站得住讲台’,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你的专业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第三‘守得住自己’,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方面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成长的导师,自己的示范,自己的道德表率,在立德树人方面应该作出更出色的表率。”(来源:新华网)
其他文献
摘要:鉴于视觉在人类感官中的优越性,世界文化逐渐转型为以视觉为中心的形态。视觉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传统文化形式相比,视觉文化的大众性、便捷性、虚拟性等方面的特点影响了很多领域,对高校美术教育方面的影响较为深刻。与此同时,视觉文化带给高校美术教学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以往的高校美术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视觉文化传达背景下的高校
期刊
摘要:当法国人约瑟夫·尼伯斯在年前后成功通过感光技术,在涂有涂料的平面上呈现出影像开始,人类的现实表现开始了新的篇章。摄影技术在两百多年既漫长又短暂的历史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摄影技术对于现代海报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此课题深入研究,总结出摄影技术对现代海报设计中色彩表现的影响。  关键词:摄影技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影响  直到今天我们耳熟能詳的数码摄影,一直忠实地伴随在生活的
期刊
摘要:纸张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依托,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基本承载物。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纸张作为唯一承载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中介物,发挥了纸张应有的作用。基于海报定义,纸张也是决定海报概念的因素之一。纸张的发明是我国人民的一大壮举,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从海报的雏形开始,海报与纸张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纸沙草为原料的纸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种纸制品。可以讲造纸工业的发展,同印刷、
期刊
那是一个盛夏的早晨,太阳公公刚露出半个笑脸;我像往常一样牵着姑妈家的那头老水牛,拿上小人书,走上了后山坡。忽然,路边的草丛里一阵晃动,杂草身不时地分合着,一阵阵的“卟卟”拍翅声和小鸟叽叽的叫声。“是小鸟?”,对小鸟的好奇心削减了我对“有蛇”的恐惧,我鼓起勇气,连忙捡起一块大石头,轻手轻脚地走近一看:“哇!真是一条蛇正在向一只小幼鸟发起攻击!”我的出现,让蛇感到意外、不满、害怕……总之, 停止了对小
期刊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期刊
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亲切看望参加“国培计划”学习的贵州农村教师并作出重要指示。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饱含了对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全省上下是巨大的鼓舞,让我们深受感动、倍感振奋。  赵克志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要以此为强大动力,迅速传达学习、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把加
期刊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对剪纸艺人毛明月说:“要把这个非遗文化(剪纸)传承下去”。当今社会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大事、形势使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用课堂教学形式来宣扬非物质文化,已是必然。美术教学作为一门文化藝术类课程,其更应该注重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贵州苗族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而美术课上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画什么、不知道怎么画、作业
期刊
日前,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对古诗进行调整,引发网友对“减负”、“文化传承”等话题的关注。有专家呼吁,作为一种童蒙教育,古诗词未必是负担,应让孩子更早接触。  小学教材古诗去留之争:“删除”实为调整  8月下旬,上海媒体刊文称,上海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持续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叹,古诗不该删。  当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人士回应称,古诗并未退席,只是不再以书面形式呈现在教材中
期刊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习总书记百忙之中在教师节前夕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贵州“国培计划”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在交流现场,我们的老师发言踊跃、积极热情,展示了贵州农村教师的新形象、精气神,传播了贵州教育的正能量。我们要抢抓中央实施“国培计划”加大对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机遇、趁势而上,按照贵州教育“赶、转、改”的思路,抓好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内涵发展
期刊
当下,真人秀体验类节目热播,使“吃苦教育”、“体验式学习”等教育方式再次引起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青少年的吃苦精神,有人则认为此类做法违反教育规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受访者赞同父母对青年少进行“吃苦教育”。65.7%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