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川芎嗪与丁咯地尔在治疗急性脑栓塞上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其对血液流变学造成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入院治疗的60例急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两组都使用常规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液流病变做分析。
结果: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0%,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栓塞的过程中,丁咯地尔比川芎嗪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没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值得原先选择。
关键词:川芎嗪丁咯地尔急性脑栓塞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3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34-0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栓塞是出现概率较高的一项疾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此项疾病的发病率与致残率在我国的脑血管排行榜上雄踞榜首。丁咯地尔注射液属于一种全新的血管活性药,能够较为有效的改善缺氧脑组织出现的供血不足的问题。现如今在临床治疗上,丁咯地尔治疗脑血性脑血管疾病以及血管性痴呆等疾病中的效果已经被广泛认可[1]。为了更加全面具体的观察丁咯地尔在治疗急性脑栓塞上的效果,我院使用川芎嗪以及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栓塞,比较两者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入院治疗的60例急性脑栓塞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全部在70岁以下。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为(61.23±4.5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65.24±2.8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各项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首次发病或者曾经发病可是没有遗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而再次发病的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颅内出血的患者;没有对药物过敏的历史。
1.2方法。观察组:治疗组使用川芎嗪100毫克,加入5%的葡萄糖250毫升注射液中,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一周,连续使用2周。
治疗组:使用丁咯地尔注射液150毫升,加入进5%的葡萄糖250毫升注射液内,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一周,连续使用2周。
1.3疗效判定。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在第七天以及第十四天开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的改善率为治疗前的总分减去治疗后十四天的评分,得出的结果除以治疗前的总分。基本痊愈:改善率在90%至100%;显著改善:改善率在50%至90%之间;改善:改善率在20%至50%之间;无效:改善率在0至20%之间。
1.4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药物使用前以及药物使用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明显看出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参见表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2%,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90%,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参数优于观察组。
3讨论
川芎嗪一种伞形科的植物川芎的一项有效成分,一般是人工合成的为多,能够有效的扩张小动脉、控制血小板聚集,优化脑循环的效果,一般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2]。丁咯地尔是一种全新的血管活性药物,能够透过控制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α受体的收缩效果,主要是用来隔断肾上腺素α1以及α2受体,以此实现血管扩张的效果,有效的改善缺氧脑组织血流以及氧供应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血黏度从而实现隔断血小板积聚的作用,强化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优化血液流变学,而且有较轻微的非特异性钙离子的拮抗效用[3]。
本次研究中充分证明了丁咯地尔对急性脑栓塞治疗有显著效果,并且没有毒副作用,治疗效果也相对稳定,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值得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0
[2]王欣.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2):131-133
[3]王超峰.依达拉奉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83-485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入院治疗的60例急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两组都使用常规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液流病变做分析。
结果: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0%,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栓塞的过程中,丁咯地尔比川芎嗪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没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值得原先选择。
关键词:川芎嗪丁咯地尔急性脑栓塞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3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34-0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栓塞是出现概率较高的一项疾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此项疾病的发病率与致残率在我国的脑血管排行榜上雄踞榜首。丁咯地尔注射液属于一种全新的血管活性药,能够较为有效的改善缺氧脑组织出现的供血不足的问题。现如今在临床治疗上,丁咯地尔治疗脑血性脑血管疾病以及血管性痴呆等疾病中的效果已经被广泛认可[1]。为了更加全面具体的观察丁咯地尔在治疗急性脑栓塞上的效果,我院使用川芎嗪以及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栓塞,比较两者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入院治疗的60例急性脑栓塞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全部在70岁以下。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为(61.23±4.5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65.24±2.8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各项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首次发病或者曾经发病可是没有遗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而再次发病的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颅内出血的患者;没有对药物过敏的历史。
1.2方法。观察组:治疗组使用川芎嗪100毫克,加入5%的葡萄糖250毫升注射液中,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一周,连续使用2周。
治疗组:使用丁咯地尔注射液150毫升,加入进5%的葡萄糖250毫升注射液内,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一周,连续使用2周。
1.3疗效判定。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在第七天以及第十四天开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的改善率为治疗前的总分减去治疗后十四天的评分,得出的结果除以治疗前的总分。基本痊愈:改善率在90%至100%;显著改善:改善率在50%至90%之间;改善:改善率在20%至50%之间;无效:改善率在0至20%之间。
1.4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药物使用前以及药物使用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明显看出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参见表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2%,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90%,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参数优于观察组。
3讨论
川芎嗪一种伞形科的植物川芎的一项有效成分,一般是人工合成的为多,能够有效的扩张小动脉、控制血小板聚集,优化脑循环的效果,一般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2]。丁咯地尔是一种全新的血管活性药物,能够透过控制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α受体的收缩效果,主要是用来隔断肾上腺素α1以及α2受体,以此实现血管扩张的效果,有效的改善缺氧脑组织血流以及氧供应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血黏度从而实现隔断血小板积聚的作用,强化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优化血液流变学,而且有较轻微的非特异性钙离子的拮抗效用[3]。
本次研究中充分证明了丁咯地尔对急性脑栓塞治疗有显著效果,并且没有毒副作用,治疗效果也相对稳定,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值得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0
[2]王欣.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2):131-133
[3]王超峰.依达拉奉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8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