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自建的中国大学生汉语作文考试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所使用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进行研究,系统考察学习者在包括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4个具体维度上的搭配能力。研究发现,汉语学习者在使用部分单音节动宾搭配时与母语者存在显著不同,且宾语语义不够丰富,过度集中在一小部分常见语义。这表明,汉语二语学习者已习得部分动宾搭配,但在准确性和地道性上仍有待改进。
关键词:语料库;汉语学习者,单音节动词;动宾搭配
引言
搭配是词汇知识的重要方面(Nation 2001),也是衡量学习者目标语输出的是否地道的评判标准之一,对二语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动词作为句子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动词搭配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系统描述单音节动词搭配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自建的中国大学生汉语作文考试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所使用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进行研究,系统考察学习者在包括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搭配强度5个具体维度上的搭配能力。
一、文献综述
“搭配”这一概念最早由被公认为搭配研究之父的J.R.Firth 引入语言学领域,他将搭配视为一种独立于语法的词汇现象,并将其定义为“词项的习惯性结伴使用”( 1957: 99) ,即词项间的习惯性共现,而搭配的重要性则在于“由词之结伴可知其词”( 1957: 12) 。
搭配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交际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inclair 1991;卫乃兴 2002),学习者的搭配行为和搭配能力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重视。大多数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英语中介语的词语搭配进行了研究,范围广,方法多样。目前学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若想获得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和接近本族语的流利性就必须掌握大量搭配结构。
相关文献显示,国内汉语语言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搭配研究,张寿康( 1985) 认为词在语言运动中是一种磁性体,词同哪些词可以相互吸引,产生搭配关系,同哪些词语相排斥,不能产生搭配关系,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也逐步意识到词语搭配对汉语二语教学的重要性,对留学生使用的汉语词语搭配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齐春红(2005)运用次于功能和隐喻等角度,对应分析了词语搭配教学的重要性,并具体总结了一般搭配、修辞性搭配和惯例化搭配的教学策略。肖贤彬、陈梅双(2008)通过动名搭配接受性能力测试和产出性能力测试,考察了留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水平与其接受、产出之间搭配能力的相关性, 在不同水平上的习得的顺序。周新玲(2007)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科二年级的日本和韩国籍留学生自由搭配、半固定搭配、固定搭配及离合词四种搭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尝试将“可操作示范模式”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辛平(2008)认为词语搭配的典型性问题和词语搭配的界定问题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词语搭配研究的基础课题, 并试图建立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动名搭配界定的框架性标准。邢红兵、辛鑫(2013)从心理词典和词汇知识角度定义了词语搭配知识,着重考察了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典中词语搭配知识的构建及发展过程,并从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和搭配率等角度与目的语语料库搭配知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张道新、叶亚楠(2019)运用古典范畴论思想和选择限制理论,分析动词语义结构及其对搭配成分选择限制的机制,并尝试提出构建搭配成分群的基本方法。
然而,深入系统描写单音节动词搭配能力的研究仅是凤毛麟角。那么,(1)相比于母语者,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单音节动词使用的总体情况如何?(2)具体到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4个具体维度上的搭配能力如何?(3)汉语母语者、母语为汉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如果存在,差异性如何?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語料
本文采用三组语料,分别为本族者语料、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料,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预料。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学习者语料来自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抽选论文题目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看待安乐死、如何看待代沟问题、如何面对挫折、吸烟问题、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作文语料。本族者语料作为参考语料来自于自建的同题同体裁大学生汉语作文考试语料库,所有作文均为限时作文。本族者语料共156万6千字符,共242个文本;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料也为156万6千字符,共148个文本;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语料共16万字符,共242个文本。三组语料,库容量相近可比,作文题目相同,因此我们认为作文不受话题、体裁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使用StanfordNLP相关工具对数据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并提取出动词词表(见附录);
2)参照甲级词汇词汇大纲的243个单音节词汇,甄选出词频在前6位的单音节动词,分别为打、吃、拿、 找、写、懂;
3)使用Antconc 3.2.1对三组语料进行检索,使用Collocates功能,设置跨距为R5,检索得出6个单音节动词的所有搭配词;
4)对检索所得的所有单音节动宾搭配进行数据统计,具体包括: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四个维度,详细计算公式如下:
错误率:中介语语料中某个单音节动词的错误搭配频数和该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
丰富度: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汉语中介语和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频数比值;
匹配度: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和汉语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类型数目比值; 搭配率: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或本族语语料中与某个名词的共现频数和该动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
三、结果与讨论
(一)搭配总频数
三组学习者六个单音节动词的使用总频数上存在显著不同,主要集中除“懂”之外的五个单音节动词。英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少用单音节动词,日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多用单音节动词,英语母语者相比日语母语者也存在显著少用。具体而言,英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多用“找”(LL=4.70, P<.05),显著少用“拿”(LL=17.55, P<.001)、“写”(LL=15.68, P<.01),日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多用“打”(LL=8.20, P<.01),“吃”(LL=4.92, P<.05)、“找”(LL=11.34, P<.001),显著少用“写”(LL=12.56, P<.001),英语母语者相较于日语母语者则显著少用用“打”(LL=17.74, P<.001)、“吃”(LL=6.92, P<.01)、“拿”(LL=7.57, P<.01)。单音节动词的多用或少用的现象与前人发现相似,学习者的动词习得存在不均衡现象。
总体而言,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或过少使用一些动宾搭配,且宾语语义不够丰富,过度集中在一小部分常见语义。在总体搭配频数上,相比本族语者,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少使用动宾搭配,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则显著过多使用动宾搭配。
(二)错误率
使用Antconc 3.2.1,我们以6个单音节动词为节点词提取所有的动宾搭配(详见附录1),设置跨距为R5。参照《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对错误率进行统计。错误率的计算方法为中介语语料中某个单音节动词的错误搭配频数和该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错误率越大,该单音节动词掌握越差。结果显示,学习者对这六个单音节动词的搭配掌握较好,学习者仅在“拿”和“打”上出现个别问题。这可能和参加HSK汉语等级考试的学习者均为中高级以上水平有关,且本文仅考察单音节动词并且个数有限,考察范围小,搭配使用难度小。当然,错误率绝非学习者动宾搭配掌握的优劣的唯一指标,因此在4.3中我们对六个单音节动词中动宾搭配的丰富度进行进一步统计。
因此,从搭配错误来看,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拿”时出现搭配错误,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拿”和“打”时出现错误,但两组错误率均较低,这可能与本研究只关注最简单形式的动宾搭配相关,汉语学习者易于习得此类搭配。
(三)丰富度
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为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汉语中介语和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频数比值,丰富度越接近本族语者则说明学习者更加倾向于使用该动词的动宾搭配型式。英语母语者对6个单音节动词动宾搭配的使用丰富度欠佳(48.6%),尤其是“打”、“拿”、“写”三个词,这说明英语母语者还未充分掌握这几个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使用;日语母语者的动宾搭配丰富度情况较好,只在“写”、“拿”上使用丰富度较低。还有很多丰富度大于100%的情况,考虑到4.1中六个动词的错误率又很低,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动宾搭配是正确的,因此出现这种丰富度大于100%的情况可能和语料还不足够大有关。除错误率和丰富度外,我们还对六个单词的匹配度进行了统计。
(四)匹配度和搭配率
匹配度考察的是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和汉语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类型数目比值。英语母语者6个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匹配度仅不足50%,不仅在动宾搭配丰富度上较弱,匹配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中,“拿”(32%)和“写”(9%)尤为严重。而日语母语者则总体较为接近本族语者,与英语母语者相同的是,同样在“拿”(36%)和“写”(54.5%)上匹配度不足。除此之外“打”(107%)、“吃”(121%)、“找”(118%)与本族语者基本持平。“懂”的搭配宾语类型数远超100%,这还需要结合具体搭配类型和搭配率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本研究提取了6个单音节动词动宾搭配结构中的所有宾语,我们列举了所有频数大于2的宾语并对其搭配率进行了计算。搭配率指的是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或本族语语料中与某个名词的共现频数和该动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
以单音节动词“打”为例,英语母语者有7个搭配词,但全部只出现1次,日语母语者频数在以上的搭配词分为四类,分别为指人名词、球类运动两个相对具体的意向以及“打毛衣”和“打麻将”两个抽象意象。本族语者则集中在“打水”这一用法上。
与本族语者相比,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依次为“懂”、“找”、“吃”、“打”、“拿”和“写”;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为“懂”、“吃”、“找”、“打”、“写”和“拿”。
结语
本研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自建的中国大学生汉语作文考试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所使用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进行研究,系统考察学习者在包括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4个具体维度上的搭配能力。研究结果总体表明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或过少使用一些动宾搭配,且宾语语义不够丰富,过度集中在一小部分常见语义。
统计结果表明在总体搭配频数上,相比本族语者,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少使用动宾搭配,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则显著过多使用动宾搭配,两组学习者总体搭配错误率都较低。从具体节点动词搭配频数来看,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使用“找”,显著过少使用“拿”和“写”的动宾搭配。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使用“打”、“吃”、“找”和“写”的动宾搭配。从丰富度来看,母语为英语的 汉语学习者使用“找”的搭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懂”、“吃”、“打”、“写”和“拿”。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找”、“打”、“懂”和“吃”这四个节点动词的搭配丰富度高于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相比,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依次为“懂”、“找”、“吃”、“打”、“拿”和“写”;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为“懂”、“吃”、“找”、“打”、“写”和“拿”。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二语学习者已习得部分动宾搭配,但相较于本族语者准确性和地道性上仍有待改进,存在一定差距,这可能是受母语概念迁移以及对原型误解的影响。本文上存在不足。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4个维度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习者的搭配能力,但对于四个维度如何综合体现学习者动词搭配的习得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齐春红(200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云南師范大学学报》第2期/.
[2]卫乃兴(2002)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 《当代语言学》第2期.
[3]肖贤彬,陈梅双(2008)留学生汉语动宾搭配能力的习得,《汉语学报》第1期.
[4]辛平(2008)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名搭配研究——基于学习者动名搭配常用度标注结.果的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5期.
[5]邢红兵,辛鑫(2013)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 期.
[6]张道新,叶亚楠(2009)汉语动词对搭配成分的选择限制机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期.
[7]张寿康(1985)汉语教学二题——注意词类和实词搭配的教学,《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议论文集》.
[8]周新玲(2007)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
关键词:语料库;汉语学习者,单音节动词;动宾搭配
引言
搭配是词汇知识的重要方面(Nation 2001),也是衡量学习者目标语输出的是否地道的评判标准之一,对二语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动词作为句子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动词搭配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系统描述单音节动词搭配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自建的中国大学生汉语作文考试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所使用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进行研究,系统考察学习者在包括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搭配强度5个具体维度上的搭配能力。
一、文献综述
“搭配”这一概念最早由被公认为搭配研究之父的J.R.Firth 引入语言学领域,他将搭配视为一种独立于语法的词汇现象,并将其定义为“词项的习惯性结伴使用”( 1957: 99) ,即词项间的习惯性共现,而搭配的重要性则在于“由词之结伴可知其词”( 1957: 12) 。
搭配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交际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inclair 1991;卫乃兴 2002),学习者的搭配行为和搭配能力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重视。大多数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英语中介语的词语搭配进行了研究,范围广,方法多样。目前学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若想获得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和接近本族语的流利性就必须掌握大量搭配结构。
相关文献显示,国内汉语语言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搭配研究,张寿康( 1985) 认为词在语言运动中是一种磁性体,词同哪些词可以相互吸引,产生搭配关系,同哪些词语相排斥,不能产生搭配关系,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也逐步意识到词语搭配对汉语二语教学的重要性,对留学生使用的汉语词语搭配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齐春红(2005)运用次于功能和隐喻等角度,对应分析了词语搭配教学的重要性,并具体总结了一般搭配、修辞性搭配和惯例化搭配的教学策略。肖贤彬、陈梅双(2008)通过动名搭配接受性能力测试和产出性能力测试,考察了留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水平与其接受、产出之间搭配能力的相关性, 在不同水平上的习得的顺序。周新玲(2007)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科二年级的日本和韩国籍留学生自由搭配、半固定搭配、固定搭配及离合词四种搭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尝试将“可操作示范模式”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辛平(2008)认为词语搭配的典型性问题和词语搭配的界定问题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词语搭配研究的基础课题, 并试图建立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动名搭配界定的框架性标准。邢红兵、辛鑫(2013)从心理词典和词汇知识角度定义了词语搭配知识,着重考察了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典中词语搭配知识的构建及发展过程,并从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和搭配率等角度与目的语语料库搭配知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张道新、叶亚楠(2019)运用古典范畴论思想和选择限制理论,分析动词语义结构及其对搭配成分选择限制的机制,并尝试提出构建搭配成分群的基本方法。
然而,深入系统描写单音节动词搭配能力的研究仅是凤毛麟角。那么,(1)相比于母语者,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单音节动词使用的总体情况如何?(2)具体到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4个具体维度上的搭配能力如何?(3)汉语母语者、母语为汉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如果存在,差异性如何?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語料
本文采用三组语料,分别为本族者语料、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料,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预料。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学习者语料来自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抽选论文题目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看待安乐死、如何看待代沟问题、如何面对挫折、吸烟问题、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作文语料。本族者语料作为参考语料来自于自建的同题同体裁大学生汉语作文考试语料库,所有作文均为限时作文。本族者语料共156万6千字符,共242个文本;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料也为156万6千字符,共148个文本;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语料共16万字符,共242个文本。三组语料,库容量相近可比,作文题目相同,因此我们认为作文不受话题、体裁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使用StanfordNLP相关工具对数据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并提取出动词词表(见附录);
2)参照甲级词汇词汇大纲的243个单音节词汇,甄选出词频在前6位的单音节动词,分别为打、吃、拿、 找、写、懂;
3)使用Antconc 3.2.1对三组语料进行检索,使用Collocates功能,设置跨距为R5,检索得出6个单音节动词的所有搭配词;
4)对检索所得的所有单音节动宾搭配进行数据统计,具体包括: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四个维度,详细计算公式如下:
错误率:中介语语料中某个单音节动词的错误搭配频数和该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
丰富度: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汉语中介语和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频数比值;
匹配度: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和汉语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类型数目比值; 搭配率: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或本族语语料中与某个名词的共现频数和该动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
三、结果与讨论
(一)搭配总频数
三组学习者六个单音节动词的使用总频数上存在显著不同,主要集中除“懂”之外的五个单音节动词。英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少用单音节动词,日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多用单音节动词,英语母语者相比日语母语者也存在显著少用。具体而言,英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多用“找”(LL=4.70, P<.05),显著少用“拿”(LL=17.55, P<.001)、“写”(LL=15.68, P<.01),日语母语者相较于本族语者显著多用“打”(LL=8.20, P<.01),“吃”(LL=4.92, P<.05)、“找”(LL=11.34, P<.001),显著少用“写”(LL=12.56, P<.001),英语母语者相较于日语母语者则显著少用用“打”(LL=17.74, P<.001)、“吃”(LL=6.92, P<.01)、“拿”(LL=7.57, P<.01)。单音节动词的多用或少用的现象与前人发现相似,学习者的动词习得存在不均衡现象。
总体而言,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或过少使用一些动宾搭配,且宾语语义不够丰富,过度集中在一小部分常见语义。在总体搭配频数上,相比本族语者,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少使用动宾搭配,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则显著过多使用动宾搭配。
(二)错误率
使用Antconc 3.2.1,我们以6个单音节动词为节点词提取所有的动宾搭配(详见附录1),设置跨距为R5。参照《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对错误率进行统计。错误率的计算方法为中介语语料中某个单音节动词的错误搭配频数和该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错误率越大,该单音节动词掌握越差。结果显示,学习者对这六个单音节动词的搭配掌握较好,学习者仅在“拿”和“打”上出现个别问题。这可能和参加HSK汉语等级考试的学习者均为中高级以上水平有关,且本文仅考察单音节动词并且个数有限,考察范围小,搭配使用难度小。当然,错误率绝非学习者动宾搭配掌握的优劣的唯一指标,因此在4.3中我们对六个单音节动词中动宾搭配的丰富度进行进一步统计。
因此,从搭配错误来看,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拿”时出现搭配错误,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拿”和“打”时出现错误,但两组错误率均较低,这可能与本研究只关注最简单形式的动宾搭配相关,汉语学习者易于习得此类搭配。
(三)丰富度
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为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汉语中介语和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频数比值,丰富度越接近本族语者则说明学习者更加倾向于使用该动词的动宾搭配型式。英语母语者对6个单音节动词动宾搭配的使用丰富度欠佳(48.6%),尤其是“打”、“拿”、“写”三个词,这说明英语母语者还未充分掌握这几个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使用;日语母语者的动宾搭配丰富度情况较好,只在“写”、“拿”上使用丰富度较低。还有很多丰富度大于100%的情况,考虑到4.1中六个动词的错误率又很低,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动宾搭配是正确的,因此出现这种丰富度大于100%的情况可能和语料还不足够大有关。除错误率和丰富度外,我们还对六个单词的匹配度进行了统计。
(四)匹配度和搭配率
匹配度考察的是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和汉语本族语语料中出现的搭配类型数目比值。英语母语者6个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匹配度仅不足50%,不仅在动宾搭配丰富度上较弱,匹配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中,“拿”(32%)和“写”(9%)尤为严重。而日语母语者则总体较为接近本族语者,与英语母语者相同的是,同样在“拿”(36%)和“写”(54.5%)上匹配度不足。除此之外“打”(107%)、“吃”(121%)、“找”(118%)与本族语者基本持平。“懂”的搭配宾语类型数远超100%,这还需要结合具体搭配类型和搭配率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本研究提取了6个单音节动词动宾搭配结构中的所有宾语,我们列举了所有频数大于2的宾语并对其搭配率进行了计算。搭配率指的是某个单音节动词分别在中介语或本族语语料中与某个名词的共现频数和该动词搭配总频数的比值。
以单音节动词“打”为例,英语母语者有7个搭配词,但全部只出现1次,日语母语者频数在以上的搭配词分为四类,分别为指人名词、球类运动两个相对具体的意向以及“打毛衣”和“打麻将”两个抽象意象。本族语者则集中在“打水”这一用法上。
与本族语者相比,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依次为“懂”、“找”、“吃”、“打”、“拿”和“写”;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为“懂”、“吃”、“找”、“打”、“写”和“拿”。
结语
本研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自建的中国大学生汉语作文考试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所使用单音节动词的动宾搭配进行研究,系统考察学习者在包括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4个具体维度上的搭配能力。研究结果总体表明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或过少使用一些动宾搭配,且宾语语义不够丰富,过度集中在一小部分常见语义。
统计结果表明在总体搭配频数上,相比本族语者,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少使用动宾搭配,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则显著过多使用动宾搭配,两组学习者总体搭配错误率都较低。从具体节点动词搭配频数来看,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使用“找”,显著过少使用“拿”和“写”的动宾搭配。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显著过多使用“打”、“吃”、“找”和“写”的动宾搭配。从丰富度来看,母语为英语的 汉语学习者使用“找”的搭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懂”、“吃”、“打”、“写”和“拿”。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找”、“打”、“懂”和“吃”这四个节点动词的搭配丰富度高于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相比,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依次为“懂”、“找”、“吃”、“打”、“拿”和“写”;而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匹配度较高的节点词为“懂”、“吃”、“找”、“打”、“写”和“拿”。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二语学习者已习得部分动宾搭配,但相较于本族语者准确性和地道性上仍有待改进,存在一定差距,这可能是受母语概念迁移以及对原型误解的影响。本文上存在不足。错误率、丰富度、匹配度、搭配率4个维度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习者的搭配能力,但对于四个维度如何综合体现学习者动词搭配的习得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齐春红(200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云南師范大学学报》第2期/.
[2]卫乃兴(2002)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 《当代语言学》第2期.
[3]肖贤彬,陈梅双(2008)留学生汉语动宾搭配能力的习得,《汉语学报》第1期.
[4]辛平(2008)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名搭配研究——基于学习者动名搭配常用度标注结.果的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5期.
[5]邢红兵,辛鑫(2013)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 期.
[6]张道新,叶亚楠(2009)汉语动词对搭配成分的选择限制机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期.
[7]张寿康(1985)汉语教学二题——注意词类和实词搭配的教学,《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议论文集》.
[8]周新玲(2007)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