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保障作为攸关民生的公共事业应该积极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本文认为,社会保障在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 新型城镇化 作用分析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社会保障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社会保障和新型城镇化的连接点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能力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而社会保障事业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保障的是人生老病死的基本权益,只有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越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阻力就越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3.1、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峻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明显的态势,养老问题异常严峻。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
3.2.1、高龄化的老年人口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高龄老人由于年纪增大导致健康水平明显下降,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扶持、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从而对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产生新的压力。
3.2.2、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总人口的增加速度。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同时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也持续多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3.2.3、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加重了赡养负担。老年人口扶养比是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人口扶养比在未来50年中上升比较明显。大幅度升高的老年人口扶养比例加重了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4、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养老金支出,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其他老年福利保障支出等。这些支出的急剧增加,会制约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
3.3、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3.3.1、从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角度看,户籍制度改革首当其冲。促进城市常住人口向本地市民转变,逐步为外来人口实施均等化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这有利于通过不断提高的城市流动性来激发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生产力,以促进解决大城市的老龄化问题。
3.3.2、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为应对新型城镇化中老龄化问题筹备资金。加快国有资本的公益性回归,提高国有资产投资收益和租金的分红比例,将其主要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中,为应对新型城镇化中老龄化问题做好准备。
3.3.3、鼓励新生代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效益和规模并重的社会保障体系。新生代劳动力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减轻现行给付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较早地、系统地将他们纳入国民保障体系,避免将来的社会负担。既扩大社会保障的规模,又促进其的稳健发展。
4、促进社会保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4.1、促进就业创业,保证收入来源。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创业是税收的源泉,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所在。
4.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覆盖和保基本要落到实处。
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是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方针。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坚持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多层次和有激励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3、妥善处理劳动人事和社保关系争议,促进社会保障法制化。
良好的劳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完善并切实执行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能维护好国家、企业、劳动者等各方的合法权益,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环境。
4.4、建设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的质量。
社会保障服务对象有面广、量大、事繁的特点,必须依靠基层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才能承担起服务重任。加紧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率和水平。
4.5、促进社会保障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保险产品的多元化。
我国的人口结构极为复杂,收入水平也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既要保基本又要有激励,还要注重现金给付和劳务服务结合的待遇给付方式,同时应该与商业保险合作,丰富保险产品,壮大国民保障体系。
4.6、统筹考虑对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
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二元制社会格局的产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应以此为契机,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机会充分考虑,促进其向公民化、市民化的身份转变,破除二元体制,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报告[R].国家统计局.
[2]李克强.推进城镇化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Z].2013年7月.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4]张占斌,黄昆.农民市民化要过几个坎[N].经济日报.2013年1月4日14版.
[5]韩康.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风险城乡矛盾内化[D].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3月.
作者简介:
赵墨洋(1988.07—),男.汉族.四川泸州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关键词:社会保障 新型城镇化 作用分析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社会保障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社会保障和新型城镇化的连接点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能力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而社会保障事业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保障的是人生老病死的基本权益,只有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越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阻力就越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3.1、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峻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明显的态势,养老问题异常严峻。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
3.2.1、高龄化的老年人口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高龄老人由于年纪增大导致健康水平明显下降,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扶持、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从而对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产生新的压力。
3.2.2、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总人口的增加速度。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同时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也持续多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3.2.3、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加重了赡养负担。老年人口扶养比是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人口扶养比在未来50年中上升比较明显。大幅度升高的老年人口扶养比例加重了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4、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养老金支出,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其他老年福利保障支出等。这些支出的急剧增加,会制约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
3.3、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3.3.1、从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角度看,户籍制度改革首当其冲。促进城市常住人口向本地市民转变,逐步为外来人口实施均等化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这有利于通过不断提高的城市流动性来激发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生产力,以促进解决大城市的老龄化问题。
3.3.2、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为应对新型城镇化中老龄化问题筹备资金。加快国有资本的公益性回归,提高国有资产投资收益和租金的分红比例,将其主要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中,为应对新型城镇化中老龄化问题做好准备。
3.3.3、鼓励新生代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效益和规模并重的社会保障体系。新生代劳动力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减轻现行给付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较早地、系统地将他们纳入国民保障体系,避免将来的社会负担。既扩大社会保障的规模,又促进其的稳健发展。
4、促进社会保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4.1、促进就业创业,保证收入来源。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创业是税收的源泉,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所在。
4.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覆盖和保基本要落到实处。
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是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方针。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坚持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多层次和有激励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3、妥善处理劳动人事和社保关系争议,促进社会保障法制化。
良好的劳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完善并切实执行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能维护好国家、企业、劳动者等各方的合法权益,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环境。
4.4、建设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的质量。
社会保障服务对象有面广、量大、事繁的特点,必须依靠基层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才能承担起服务重任。加紧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率和水平。
4.5、促进社会保障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保险产品的多元化。
我国的人口结构极为复杂,收入水平也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既要保基本又要有激励,还要注重现金给付和劳务服务结合的待遇给付方式,同时应该与商业保险合作,丰富保险产品,壮大国民保障体系。
4.6、统筹考虑对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
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二元制社会格局的产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应以此为契机,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机会充分考虑,促进其向公民化、市民化的身份转变,破除二元体制,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报告[R].国家统计局.
[2]李克强.推进城镇化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Z].2013年7月.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4]张占斌,黄昆.农民市民化要过几个坎[N].经济日报.2013年1月4日14版.
[5]韩康.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风险城乡矛盾内化[D].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3月.
作者简介:
赵墨洋(1988.07—),男.汉族.四川泸州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