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管理学作为许多高校的一门启蒙、奠基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但目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显而易见,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足够数量的适用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而言,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建立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对管理的正确理解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体系,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
2.培养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管理学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必须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学会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管理知识围绕在每个人身边,但普通本科学生通常对管理学知识的运用缺乏概念,缺少理解,不知其作用。因此,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使大部分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最基本的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学科的研究,许多经济管理类院校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管理学的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因此,管理学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必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符合各专业特点对管理学课程的需要。但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开设上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没有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好地配套。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缺乏学习兴趣。
通常管理学课程都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开设,学生對专业认识少。在管理学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课程的性质,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管理学课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知识的运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点也不深奥,很好理解和运用。但目前总体来看,教师在授课之初的引导普遍缺乏,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缺乏兴趣,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 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从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缺乏,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在案例教学中,全国各院校普遍引用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但哈佛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企业案例,一方面综合性强,对课程的适用性差,另一方面,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对案例教学不太适应。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在课堂上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但因为对企业实践不熟悉,往往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4.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管理理论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5.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上投入不够。
首先,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认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在学生看来缺乏生动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学生的整体现状缺乏清楚地认识,仍然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而没有从现实条件出发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三,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地强调科研。虽然多年来对教师的考核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但在具体执行时,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只体现了数量的要求,对质量的评价很难进行,而科研的考核相对比较容易,在年终考核、评职称等工作中也是对科研相对关注更多,因此也导致出现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的现象。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管理学课程教学应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辅相成,针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有的专业则强调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安排有管理学课程,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厘清课程讲授的思路和目标,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于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重点突出,提炼经典,讲述清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本科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宿舍生活编写“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结合学生组织各类活动编写“学生会活动没有搞好原因何在”,结合学生大学学习计划编写“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工作”、“每一年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等。运用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有条件的可以给予课堂奖励(书籍、光盘等)。
其次,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演讲,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就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企业负责生产管理的人员介绍生产管理的经验和问题;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等。让学生通过与实际企业工作人物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
另外,为开拓学生视野,了解企业实践,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管理的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感受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5. 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生动性。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教师注重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法研究的力度,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第85-88页.
[2]周裕全,赵水生,苏小玲,吴光华,何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專学报,2005年第5期,第73-76页.
[3]邢以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管理学课程网(www.glxkc.net),2007年10月23日.
[4]石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第59-63页.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显而易见,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足够数量的适用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而言,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建立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对管理的正确理解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体系,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
2.培养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管理学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必须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学会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管理知识围绕在每个人身边,但普通本科学生通常对管理学知识的运用缺乏概念,缺少理解,不知其作用。因此,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使大部分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最基本的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学科的研究,许多经济管理类院校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管理学的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因此,管理学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必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符合各专业特点对管理学课程的需要。但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开设上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没有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好地配套。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缺乏学习兴趣。
通常管理学课程都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开设,学生對专业认识少。在管理学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课程的性质,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管理学课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知识的运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点也不深奥,很好理解和运用。但目前总体来看,教师在授课之初的引导普遍缺乏,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缺乏兴趣,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 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从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缺乏,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在案例教学中,全国各院校普遍引用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但哈佛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企业案例,一方面综合性强,对课程的适用性差,另一方面,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对案例教学不太适应。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在课堂上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但因为对企业实践不熟悉,往往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4.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管理理论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5.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上投入不够。
首先,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认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在学生看来缺乏生动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学生的整体现状缺乏清楚地认识,仍然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而没有从现实条件出发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三,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地强调科研。虽然多年来对教师的考核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但在具体执行时,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只体现了数量的要求,对质量的评价很难进行,而科研的考核相对比较容易,在年终考核、评职称等工作中也是对科研相对关注更多,因此也导致出现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的现象。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管理学课程教学应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辅相成,针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有的专业则强调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安排有管理学课程,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厘清课程讲授的思路和目标,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于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重点突出,提炼经典,讲述清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本科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宿舍生活编写“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结合学生组织各类活动编写“学生会活动没有搞好原因何在”,结合学生大学学习计划编写“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工作”、“每一年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等。运用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有条件的可以给予课堂奖励(书籍、光盘等)。
其次,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演讲,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就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企业负责生产管理的人员介绍生产管理的经验和问题;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等。让学生通过与实际企业工作人物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
另外,为开拓学生视野,了解企业实践,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管理的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感受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5. 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生动性。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教师注重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法研究的力度,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第85-88页.
[2]周裕全,赵水生,苏小玲,吴光华,何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專学报,2005年第5期,第73-76页.
[3]邢以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管理学课程网(www.glxkc.net),2007年10月23日.
[4]石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第59-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