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美学视角下的“垮掉派”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垮掉的一代是出现在二战之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但是这一流派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被主流文学所认可,且此流派作品中主人公的各种不羁的行为更是为人诟病。本文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入手,试图找寻“垮掉派”的悲剧作品中的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垮掉的一代;悲剧美学;杰克·凯鲁亚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45-02
  一、垮掉的一代的相关概述
  (一)产生背景
  和一战后催生出的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一样,可以说“垮掉的一代”这一批作家是美国二战之后一群灵魂自由人士的集结。和“迷惘的一代”有所不同,“垮掉派”作家们一生都在或明或暗的战争中度过。这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成长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熄灭以后紧接着的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美苏冷战又开始了,于是这群人的青壮年时期又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度过。期间还发生了越南战争。二战后美国对外与苏联进行冷战,而在国内也有着更加直接地影响着这代人的恐怖政治迫害——麦卡锡主义。激进的麦卡锡主义不仅在政治上反对共产主义,更是严重干预作家的文学创作自由,偏执的反左理念下甚至连马克·吐温的书也没有逃脱当时无理的“禁书”牢笼。
  然而与令人窒息的国际国内政治文化局势呈现对比的却是美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繁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政治和文学的极度不自由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们只能一度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正如加尔文诺所说,当我们发现这个似乎曾经是一切奇迹的聚合体的 “帝国”如今已是苍茫的一片凌乱的废墟,发现腐败的痕迹无处不在,以至人类的 “神杖”已无能为力,发现与敌人搏斗的胜利却使人类成为毁灭的 “后裔”时,那是个令人绝望的时刻。垮掉的一代就是在这样一个绝望的时代下诞生的。
  (二)垮掉派的悲剧性文学特征
  战后精神压抑的环境和资本主义影响下人们对工业化和效率的追求激起了一批倡导精神自由的年轻人提笔为刀,划破了当时美国的沉闷长空。这批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文学新主张,“垮掉派”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甚至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法——自发性写作。自发性写作就是挣脱旧时人们对小说的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哪里,不间断不停歇文思泉涌地写作。与这种歇斯底里的写作方式相呼应的是垮掉派作家们小说中共有的悲剧性主题。这些小说大多没有特别多的大起大落的情节,小说中的每个情节既是意外发生的,又是互为因果的,这样给人一种,厄运并不遥远,悲苦的生活就发生在每一个人中间的感觉。而小说的主人公往往也是和平常人相似的普通人,不是极好也不是极恶之人,因此他们的悲剧生活会给人一种“命运”的安排的感觉。而 “命运”正是悲剧的关键词。这样的安排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增加观众的“怜悯”“恐惧”和“相似”感。
  由于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的经历大多是根据作家的真实经验所写,这也是为什么垮掉派在一开始不被主流文学所接受,被国外文学称为纯粹的叙事和被国内文学评论为资本主义的糟粕的原因。然而,这些只是人们对垮掉派作品表面的印象,一旦从审美的观点出发,真正去阅读这些作品,读者便能在体验作品中作者向大家呈现的生之悲哀之后,又能感到欢欣鼓舞。
  二、悲剧美学
  (一)悲剧的痛感与快感
  悲剧的美感是特殊的美感,是一种基于悲剧带给人痛感之上的快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快感就是悲痛情绪缓和的快感。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净化”。“净化”即是观众在悲剧欣赏中达到一种洗涤被悲剧激发出的怜悯和恐惧情绪中的痛感成分,从而让人获取平静和喜悦的过程,这便是悲剧的“净化”效果,也是悲剧作用于快感的痛感效果。朱光潜认为悲剧快感的最终感受是“生命力感”,是一种最终充溢于内心的积极情绪。通过悲剧情节的设置,往往能够感受到碾压人的意志的强大悲剧命运。精卫填海的故事中,精卫的意志是可敬的,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俄狄浦斯的初心是好的,然而还是没能逃脱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然而人们却痴迷悲剧,古往今来悲剧不衰,正是因为悲剧能让读者在其中体验到人面对悲剧的痛苦,体验到即使无法战胜也依然要反抗命运的人的意志,让人体验到了人的超越性,感受了人的价值。
  尼采认为悲剧作为一种“酒神艺术”借用“日神艺术”的幻象来保持自身的艺术性,并在悲剧人物个体受难或者毁灭的故事情节中,引领观众体验超越自身的与本体融合的快感。简而言之,悲剧快感是一种悲观和救赎与新生的乐观主义并存的超越性的感受。
  (二)审美是无利害的静观
  悲剧快感中的“道德同情”和“审美同情”需要被区分开来。因为很多文章都会以垮掉派小说中主人公们的不道德的反叛行为为由来对垮掉的一代进行攻击。尼采说过审美是无利害的静观,悲剧快感的关键由“道德同情”和“审美同情”相辅相成,其中,“审美同情”应该是主要因素,“道德同情”是占从属地位。 在欣赏这个作品的时候,从欣赏悲剧的角度出发,它达到了它的悲剧艺术效果,便是一部好的作品。朱光潜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在生活中杀人凶手在道德上比小偷更罪恶,但从审美上,小偷却比杀人凶手更低劣。纯粹邪恶的行为是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甚至可以激起审美快感,而卑鄙低劣的行为永远不能。这便是审美与道德的区别。当一件被加工出来的文学作品被审视时,它应被用看待一件艺术品一样的眼光来看待,仅仅依赖文学作品对主体产生的审美效果来看待。
  三、作品分析
  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为悲剧作品时,衡量标准不应是这作品里面是否有悲惨的故事情节,也不应是是否有人死去。當一部作品具有悲剧的品行,它能最终能呈现出一种悲剧效果,让人体会到悲剧的痛感与快感,这便是一部悲剧作品。   虽然说垮掉派的小说中,主人公常常为一些被生活捉弄,被命运摆布的普通人,但这些主人公绝对不是平凡之人。因为主人公往往又给人以“生命力感”。拿被奉为“垮掉派的圣经”的《在路上》(凯鲁亚克著)中的迪恩举例,他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小时候不知道流浪汉酒鬼父亲的去向的悲剧化命运,他在社会的底层生存,但是他作为小说主人公,他有着悲剧人物强烈的生命力。他可以一整天都不闭眼休息,保持一种狂热的状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讲话,一直开车,一直在路上,他有着非凡的,伟大心灵的英雄品质。
  在小说中,萨尔曾不止一次说,迪恩有着黄金一般的心。“生命力感”除了在小说中主人公的非凡品质里面可以感受到,也可以从小说里主人公们的艰巨任务和曲折的情节中体现。
  除了《在路上》里面的公路旅行,《达摩流浪者》(同为凯鲁亚克著)里面的登山环节也体现了主人公们的艰巨任务。读者可以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找到英雄气概,通过“自我扩张感”设身体会到主人公的“崇高感”。“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悲剧感是崇高感和惋惜感的混合感受。
  《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是由垮掉的一代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巴勒斯合写的一本书,两个人轮流写,一人写一章。这本书讲述了美少年菲尔杀死了一直追随他爱护他的阿尔,并在阿尔的口袋装满石头,将他手脚捆绑溺尸莱茵河的悲剧故事。本来在道义上绝对不正确的事情,经过艺术的加工之后这则悲剧故事被称为孕育了垮掉的一代的谋杀案。是因为悲剧的力量吧。故事中阿尔的死并非是故事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摇动垮掉一代摇篮的并非是阿尔之死,摇动摇篮的是少年菲尔。菲尔的光辉时刻,是无忧无虑的垮掉一代青春岁月的聚光中心。菲尔就像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倪索斯精神的结合,他拥有着勾人的魅力,使那些才华横溢,对世俗不屑一顾的人们聚拢在他身边,他用新的观点激发着那群才华横溢渴望救赎的人们,他像黑暗中山顶的火焰,引人前进,而离他太近又会被这美丽的火焰燃烧殆尽。他宣称着“浪费即邪恶,创造即美好。只要你在创造,那就是好的。唯一的罪就是浪费自己的经历”。他对“终极社会”有着自己的想法:“终极社会必须完全是艺术家社会”“成为艺术家的人越多,我们离终艺术社会就越近”。他挣扎着向“理想主义”的王国“奋斗”,他像一个不被人理解的“伟大诗人”,像一个怀着一种荒谬孤勇精神的“勇敢者”。而菲尔虽没有撼动文坛的能力,但他像月亮,在黑暗中散发着莹莹光芒,这光是反射的他人的光芒,即使是这样的假象,依然成了孕育出垮掉的一代的温床。
  四、小结
  悲剧美感的特殊性再现了人作为有限存在物的悲剧事实,但又因其呈现出了人所具有地试图超越现实的精神,才使读者在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人的情感与意志的力量,感到了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审美超越是日神所代表的景观凝视,是以积极向上的状态认真负责地面对人生。现实超越是酒神精神如何在现实人生中充分体现的问题。人生的最终目的指向自我的实现,现实超越和酒神精神所宣扬的就是一种犹如在暴风雨中狂舞的沉醉状态中与苦难昂扬抗争最终达成的自我实现。
  超越论可以说是悲剧带给人的现实意义。而垮掉派看似堕落的小说,仍能给人力量,也許正是因为超越论隐藏在看似失败悲剧的故事背后。
  正如他们的小说主人公一样,垮掉派们在悲剧的环境中成长,这使他们困惑,使他们迷失,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他们反抗杯水车薪,但是他们继续着他们的探寻,金斯伯格的《咆哮》获得成功,巴勒斯写出了《裸体午餐》,垮掉的一代用他们独有的“自发式”写作,给那个物质富饶精神贫瘠的时代打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参考文献:
  [1]杰克·克鲁亚克,威廉·巴勒斯.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张隆溪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3-14.
其他文献
【摘要】 一部优秀影视动画的视觉元素设计,不仅要有较高的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能力,还要通过对影片图像的解析,分析其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动画影片创作中的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的视觉符号特征分析,以汉画像石造型为例,来论证视觉符号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及其视觉符号在动画影片中的重要性,并对动画作品创作中视觉符号的合理运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關键词】 影视动画;视觉符号;抽象;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J95
期刊
【摘要】 《天龙八部》中主人公乔峰经历了来自中原武林的屡次集体迫害,他契丹人的身份和契丹萧氏皇族的狼头文身标记,使他成为集体迫害的对象。乔峰的悲剧是中原武林集体迫害所造成的,更是宋辽两国对峙下产生的个人命运悲剧。乔峰在遭受集体暴力的过程中始终持守着儒家的君子人格,他冲破了民族的界限,舍生取义,为宋辽两国百姓免去兵燹之灾,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关键词】 勒内·吉拉尔;暴力;乔峰;悲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构式压制是认知语言学尤其是构式语法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用来说明语法和语义的不相容现象,即所谓的“形义错配”问题。本文通过梳理近二十年学者对构式压制的分析与研究,对国内构式压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性的介绍,从而总结其研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由于构式压制往往产生于语言非常规现象或边缘现象,因此,对构式压制的分析必然会不断引发新的语言学思考,提供新的语言学观念和方法。  【关键词】 构式压制
期刊
【摘要】 本文对张爱玲及《金锁记》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金锁记》中的意象描写做出了分析,并从色彩运用角度对《金锁记》中人物内心世界加以注释与解读。以期通过略显粗浅的表述,对张爱玲《金锁记》作品中,人物特点的刻画与情感的展现,做出基于象征内涵的诠释。  【关键词】 张爱玲;金锁记;意象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
期刊
【摘要】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晚年时期的作品,讲述了一位老妇人对自身“非理性激情时刻”的回忆。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文本中两位女性角色的行为与选择,分析在当时的社会处境下女性不自觉扮演的角色,浅谈在与“被建构”的女性形象的激烈碰撞中觉醒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女性主义;“第二性”;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在《人论》中,卡西尔提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对自我的又一次发现。当年达尔文指出“人是动物进化的结果”使人永久的丧失了物种上的优越感,接着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的动物”力图用创造性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而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发现,在社会中人不是获得了想象性的发展而是全面异化了,人在社会机器的操纵里变成了非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是本能的动物”则是将人的自尊与虚荣彻底拿掉。三个犹太人发
期刊
【摘要】 20世纪,清水凯夫先生提出的“刘孝绰实操编务而萧统挂名”的《文选》编者意见,在《文选》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他用以支持这一新见的五条证据,均受到了学界的质疑与诘难,引发名为“清水旋风”的学术争辩。虽然在争辩过程中,其观点已渐为学界所否定,但这场争辩无疑促进了大陆文选学研究的复兴,有其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清水凯夫;《昭明文选》;编者;萧统;刘孝绰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了解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美国移民历史和现状有助于更好解读国际关系,处理双边多边关系。第三代非裔作家奇玛曼达·阿迪契的作品《美国佬》从文学角度深刻解读当今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种族和移民问题。小说通过文化融合冲突与最终回归的主题,暗含后种族时代语境下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是移居美国的非洲黑人的一条出路,由此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反思21世纪美国种族问题和目前美国移民政策走向。  【关键词】 《美
期刊
【摘要】 《岳阳楼记》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立意还是语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都能够让人产生美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高中生视角,探讨《岳阳楼记》的语言美感,形成作为高中生的思想体会。  【关键词】 岳阳楼记;高中生;修辞;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
期刊
【摘要】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论题。历来学者对其的解读可谓是见仁见智,其研究的角度、立场的差异造成了迥异的解读方式与解读结果。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在何以平治天下、安顿社会、成就自我上终至于殊途同归。故老子“道”观念在各个维度展现出互动性和共通性,各层次间凸显出逻辑的关联性和通贯性。老子哲学体系的发展与嬗演可以说是由宇宙论延展到人性论,再由人性论辐射到政治论,呈现出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