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了解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美国移民历史和现状有助于更好解读国际关系,处理双边多边关系。第三代非裔作家奇玛曼达·阿迪契的作品《美国佬》从文学角度深刻解读当今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种族和移民问题。小说通过文化融合冲突与最终回归的主题,暗含后种族时代语境下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是移居美国的非洲黑人的一条出路,由此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反思21世纪美国种族问题和目前美国移民政策走向。
【关键词】 《美国佬》;移民;种族;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20-03
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移民人数一直在逐步攀升。同时科技、通信和航空运输的发展也促进并加强了人员、商品、资本的流动,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这些文化信息的传播决定了该文化群体在全球舞台上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和外貌。美国作为一个多族裔多移民的国家,美国文学包容了广泛的族裔文学和移民文学,其中尼日利亚文学随着近年来移民人数增多而逐渐受到美国社会的瞩目。2015年 6月,尼日利亚移民人数增加到37.6 万,占美国人口总数的0.6%,成为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非洲国家,超过一半以上为 2000年后入美移民。
尼日利亚移民文学通常将移民经历刻画为不同区域之间的多向流动,而不是线性和单向的流动。它与其他移民叙事的不同之处在于移民既能在新的国家建立文化身份,也不排除重返故乡的可能性。奇玛曼达·阿迪契的小说《美国佬》(2013)便是这种移民形式的典型体现。
奇玛曼达·阿迪契是一位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来自尼日利亚的非洲女性作家。
第一部小说《紫木槿》便获得了英联邦作家奖,第二部小说《半轮黄日》获得了橘子小说奖,2014年又凭《美国佬》捧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其作品之所以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认可毫无疑问是因为她展现了历史上鲜为人知但却是最强大的的一面。深受同为伊博族人的“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的影响,阿迪契致力于还原尼日利亚历史,探讨殖民主义和政治腐败的影响以及海外的尼日利亚人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长篇小说《美国佬》明确提出了与身份归属相关的问题,主要人物是在尼日利亚、美国和英国三地生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通过女主人公伊菲麦露的故事揭示了种族歧视问题,同时也描绘了非裔移民在移民过程中对种族,民族和文化的不断思考并逐步建立文化身份的历程。本文通过小说《美国佬》中伊菲麦露的移民经历解读当今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种族矛盾和移民问题。书中主人公不仅经受离散历练、现代化冲击、种族歧视困扰,还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和潜在的不公平待遇。
一、种族主义与移民生活
目前种族主义抬头,从社会精英和普罗大众,从白人到少数族裔,从个体到利益集团无一不被牵涉其中,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美国而言,种族主义抬头将进一步加剧当前的美国种族矛盾以及白人和少数族裔之间的对立。例如最近亚裔,非裔移民和其他少数族裔成了美国极端政治分子的攻击目标。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社交平台上宣扬种族主义的言论大行其道,他们煽动修建美墨边境隔离墙,鄙视非裔选民的生存发展权和选举权,并鼓吹驱逐非法移民。移民美国将面临移民和非裔双重身份压力,对此很多非洲移民并未做好充分准备。美国非裔移民已历经几个世纪努力,但种族问题仍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种族主义影响着移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带有偏见的社会刻板印象不仅是对移民的一种歧视,更是对其所属国的文化價值观的一种贬低。当小说中的人物抵达发达国家时便不再相信在这些国家能有很多发展机会。恰恰相反他们在异国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种族主义。在非洲本土没有经历过种族主义的非洲人在美国却饱受种族歧视之苦。
由于尼日利亚政府腐败盛行,教师长期罢工,伊菲麦露为了完成学业选择赴美求学。在异国她经历了地域的变迁和陌生文化的冲击,并面临着重重挑战,比如财政危机和种族主义,这些都使她产生了一种异类之感。从一开始,伊菲麦露就遭遇了种族歧视,回到尼日利亚她就忘记了自己是黑人,只有到了美国她才意识到自己是黑人,这就表明在美国种族问题是生活的重心之一。“种族是一个根据外貌来区分不同人群的范畴。”
对于伊菲麦露而言,肤色代表一种文化身份。白人就是正常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黑人则被回避或者排斥。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修眉。当伊菲麦露想去美容院用热蜡除眉毛时,女服务员拒绝为她服务,借口是“我们不做卷的眉毛。”,只有当她的白人男朋友柯特来干涉时,服务员才“转成一副满脸堆笑、热切殷勤的轻佻样”,道歉说“是误会”。这里“卷的眉毛”用来指黑人或非洲人。
在美国头发也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非洲黑人女性因为头发的颜色或质地被剥夺了工作机会。伊菲麦露为了参加面试而被迫解开辫子拉直头发,最终却烫伤了自己。柯特对此感到不解,伊菲麦露却解释说只有白人的卷发,大波浪,或起码是螺旋形的卷发才可以被接受。这体现出种族主义的本质,即对白人具有包容性,而如果一个人有非洲特色的编发就会被排斥。即便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发型与其专业表现无关,也只针对非洲人强调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能编辫子。虽然伊菲麦露喜欢自己自然的头发,但白人却认为自然状态下的黑人头发是丑陋的,所以应当顺应白人审美的潮流,任何白人的东西都应该被普遍接受。也就是说白人具有优越性,应该被全人类所接受。正如法农所言:“白人已经成为正义、真理和贞洁的象征。它定义了现代人的含义。黑人代表丑陋、罪恶、黑暗和不道德。”
不仅如此,伊菲麦露与白人男友科特的交往过程中遭遇了来自美国白人女性的种族歧视。当柯特把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们时,这些白人女性感到很惊讶并且流露出对伊菲麦露的歧视,认为自己比黑人女性优越,因为黑人女性不值得白人男性的尊敬。贝尔·胡克斯解释了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之间这种关系背后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许多黑人女性将白人女性视为白人至上主义者,她们对白人女性行使权力的方式往往比种族主义的白人男性更为残忍。” 随着伊菲麦露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她逐渐能够探索到种族主义的深刻含义。她开始通过博客的形式来记录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其博客名为“一个非美国黑人对美国黑人的观察见闻”,深刻地揭露了美国黑人面对的各种歧视与不公待遇,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这些博客将整部小说串联在一起,将种族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自我文化身份的困惑
移民在美国的工业和文化发展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移民又是由多族群构成的且各族群都拥有较为明确的身份界定和身份认同。而公众对移民及其母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被政府和媒体所影响,但这些政治舆论势力却往往忽视了移民在他国所经历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艰难。为了适应种族文化,非裔移民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空间的位移带来了心理的错位与心灵的异化,现实身份与化成身份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身份的错置,或者是萨义德所说的文化上的“错位”与“移植”从自己所认同的空间被剥离造成了情感的缺失。“当一个移民感到自己既与本土文化隔离,又不被社会主流所接受,便可能会随之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孤独感。”
他们不仅遭受身体上的疾病苦痛,也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小说中,以伊菲麦露为代表的非裔移民备受美国白人种族文化的浸染,不仅失去了某种统一感和归属感,更丧失了身份感,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选择自我放逐。
初到美国的伊菲麦露被投掷进一个异质环境中,面对陌生的文化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感。她代表处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女性,她对于周遭事物的内心反应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在个体上的体现。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使她有机会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伊菲麦露在学校招聘会上遭遇了制度化的种族主义,招聘人员在意识到她不是美国公民而是非洲人后,最终都不置可否。他们主要担心的是如果雇用她,他们将不得不“堕入办理移民手续的黑暗深渊”。这清楚地表明如果处理她的移民手续是一件应当避免的繁杂事情,非洲女性移民就会面临着就业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僚机构系统便剥夺了黑人获得某些福利的权利。正是制度化的种族主义让伊菲麦露在美国的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非洲黑人女性的身份让她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迫于生计只能做了一次色情按摩女,这样的经历令埃菲玛露鄙视自己。除此之外,她还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名字,借用他人身份“合法地”找工作。埃菲玛露在身份缺失中惶恐地生活,直到拿到印有真名的信用卡时,才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在美国伊菲麦露经历了文化归属上的失落和自我民族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她在博客中解读身份困惑:“亲爱的非裔兄弟姐妹,当你选择来到美国,你就自然而然变成了非裔。不要申辩,不要强调你是牙买加人,或是加纳人。美国根本不在意。”
伊菲麦露认为在美国“Black”如同“Hispanic”的概念一样令人疑惑。她身处两种文化之间,一面说着流畅的美式英语,尝试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另一面却在美国社会里无法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不断地自我放逐。
伊菲麦露的表弟迪克是尼日利亚一位高级军官的私生子,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迪克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身为异类”之感,成绩差强人意,偶尔还有行为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困惑他的另一层身份问题浮现出来—— “我是非美黑人还是非裔美国人?”他需要做出身份选择,“否则会被他人强硬地贴上标签”。而他的母亲为了增强儿子的种族自信心,给迪克灌输其不是美国黑人而是尼日利亚人的思想。迪克在两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挣扎,遭受同学的鄙夷,找不到自己的真实身份,最终患上抑郁症,虽自杀未遂,但萎靡不振。
三、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
“文化双重性指一个人可在原属国和移民国两种文化背景下自由游走。”通过对自身民族特性和文化属性的保留和重视,她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对西方主流文化的抵抗。为了打破黑人面临种族歧视时的沉默,伊菲麦露建立了一个博客,这成为她对抗种族主义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博客也成了黑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促使他们解构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同时也给黑人群体提供了归属感。当伊菲麦露开始为非洲女性和非洲发声时,便颠覆了白人至上和非洲女性没有发言权和低人一等的观念,从而改变了非洲的形象。除此之外,伊菲麦露的同学万布伊向她介绍了一个讨论天生头发的在线社群—— “快乐的卷毛族”网站,在这片虚拟的天地里伊菲麦露对自己天然的头发重获信心,在博客中她也质疑了白人的审美观念对黑人自我价值的影响。事实上,最后她重新回归非洲编发来凸显尼日利亚民族背景,成为一种用来抵抗文化同化的方式。
伊菲麦露是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具有反抗精神的尼日利亚年轻一代。她具有双重文化身份,既能适应本土文化又能接受移民国主流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伊菲麦露在积极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也坚持尼日利亚宝贵的文化价值观,有效地抵消了文化缺失的心理影响。但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当她将尼日利亚的传统价值观(如尊重父母等)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唯物主义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时,她对自己是个“尼日利亚美国人”的认同感要比仅仅是个“尼日利亚人”或“美国人”更为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与奥宾仔,乌茱姑姑相处时,伊菲麦露可能会感觉到“尼日利亚人”的文化身份,而当与科特和布莱恩相处时,则是“美国人”。因接受美国教育且在当地定居,她的尼日利亞朋友称其为“美国佬”,尽管持有两国护照,但伊菲麦露对自己的尼日利亚血统有着更大的归属感。虽然在美国的生活条件更为舒适,但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在美国,她通常难以得到理解和接纳。不论是和白人科特还是非裔布莱恩的恋爱经历,都证明种族始终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伊菲麦露在两段情感关系中都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
在美国的黑人移民面对种族政治和种族文化的强大压力, 由此阿迪契提倡回归本土文化来抵抗压迫性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移民故事中坚持留守的结局迥然不同,作者设定的回归结局为美国的种族现状提供了自己的新解。结尾迪克最终重返非洲让他坚定地相信父爱的存在并且找回了作为非洲人的自我意识。临回美国前迪克在故乡重现活力,衷心希望学说伊博语,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回归。在美打拼十三年后,伊菲麦露最终成为一名精英知识分子,然而她决心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并与初恋情人奥宾仔破镜重圆。种族问题在家乡不是生活的重心。对她而言,“Black”在美国代表文化身份,但是在尼日利亚仅代表肤色。如阿迪契所言,没有离开尼日利亚就不知如何做一个真正尼日利亚人。小说体现了阿迪契自己的立场,同伊菲麦露的经历类似,阿迪契19岁赴美留学,她完全可以定居美国,但是她选择过“双城生活”,在美国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搜集创作素材,在尼日利亚吸取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
[1]Svajlenka, Nicole Prchal. The Top 3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Black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8[N]. Immigration.2018-01-12.
[2]Reilly, Kevin et al. Racism: A Global Reader[M] . M.E. Sharpe Inc: New York.2003.
[3]Fanon, Frantz. Black Skin, White Masks[M]. Pluto Press: London, 1986.
[4]hooks, bell.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M]. Pluto Press: London, 2000.
[5]Bhugra, D., & Becker, M. Migration, cultural bereavement and cultural identity [J]. World Psychiatry, 2005 (4):18-24.
[6]Adichie, Chimamanda. Americanah[M]. New York: Anchor Books, 2013.
[7]Schwartz, S., & Unger, J. B. Biculturalism and context: What is biculturalism, and when is it adaptive? [J]. Human Development, 2010(53):26-32.
作者简介:
毛梦媛,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在读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美国佬》;移民;种族;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20-03
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移民人数一直在逐步攀升。同时科技、通信和航空运输的发展也促进并加强了人员、商品、资本的流动,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这些文化信息的传播决定了该文化群体在全球舞台上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和外貌。美国作为一个多族裔多移民的国家,美国文学包容了广泛的族裔文学和移民文学,其中尼日利亚文学随着近年来移民人数增多而逐渐受到美国社会的瞩目。2015年 6月,尼日利亚移民人数增加到37.6 万,占美国人口总数的0.6%,成为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非洲国家,超过一半以上为 2000年后入美移民。
尼日利亚移民文学通常将移民经历刻画为不同区域之间的多向流动,而不是线性和单向的流动。它与其他移民叙事的不同之处在于移民既能在新的国家建立文化身份,也不排除重返故乡的可能性。奇玛曼达·阿迪契的小说《美国佬》(2013)便是这种移民形式的典型体现。
奇玛曼达·阿迪契是一位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来自尼日利亚的非洲女性作家。
第一部小说《紫木槿》便获得了英联邦作家奖,第二部小说《半轮黄日》获得了橘子小说奖,2014年又凭《美国佬》捧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其作品之所以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认可毫无疑问是因为她展现了历史上鲜为人知但却是最强大的的一面。深受同为伊博族人的“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的影响,阿迪契致力于还原尼日利亚历史,探讨殖民主义和政治腐败的影响以及海外的尼日利亚人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长篇小说《美国佬》明确提出了与身份归属相关的问题,主要人物是在尼日利亚、美国和英国三地生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通过女主人公伊菲麦露的故事揭示了种族歧视问题,同时也描绘了非裔移民在移民过程中对种族,民族和文化的不断思考并逐步建立文化身份的历程。本文通过小说《美国佬》中伊菲麦露的移民经历解读当今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种族矛盾和移民问题。书中主人公不仅经受离散历练、现代化冲击、种族歧视困扰,还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和潜在的不公平待遇。
一、种族主义与移民生活
目前种族主义抬头,从社会精英和普罗大众,从白人到少数族裔,从个体到利益集团无一不被牵涉其中,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美国而言,种族主义抬头将进一步加剧当前的美国种族矛盾以及白人和少数族裔之间的对立。例如最近亚裔,非裔移民和其他少数族裔成了美国极端政治分子的攻击目标。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社交平台上宣扬种族主义的言论大行其道,他们煽动修建美墨边境隔离墙,鄙视非裔选民的生存发展权和选举权,并鼓吹驱逐非法移民。移民美国将面临移民和非裔双重身份压力,对此很多非洲移民并未做好充分准备。美国非裔移民已历经几个世纪努力,但种族问题仍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种族主义影响着移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带有偏见的社会刻板印象不仅是对移民的一种歧视,更是对其所属国的文化價值观的一种贬低。当小说中的人物抵达发达国家时便不再相信在这些国家能有很多发展机会。恰恰相反他们在异国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种族主义。在非洲本土没有经历过种族主义的非洲人在美国却饱受种族歧视之苦。
由于尼日利亚政府腐败盛行,教师长期罢工,伊菲麦露为了完成学业选择赴美求学。在异国她经历了地域的变迁和陌生文化的冲击,并面临着重重挑战,比如财政危机和种族主义,这些都使她产生了一种异类之感。从一开始,伊菲麦露就遭遇了种族歧视,回到尼日利亚她就忘记了自己是黑人,只有到了美国她才意识到自己是黑人,这就表明在美国种族问题是生活的重心之一。“种族是一个根据外貌来区分不同人群的范畴。”
对于伊菲麦露而言,肤色代表一种文化身份。白人就是正常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黑人则被回避或者排斥。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修眉。当伊菲麦露想去美容院用热蜡除眉毛时,女服务员拒绝为她服务,借口是“我们不做卷的眉毛。”,只有当她的白人男朋友柯特来干涉时,服务员才“转成一副满脸堆笑、热切殷勤的轻佻样”,道歉说“是误会”。这里“卷的眉毛”用来指黑人或非洲人。
在美国头发也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非洲黑人女性因为头发的颜色或质地被剥夺了工作机会。伊菲麦露为了参加面试而被迫解开辫子拉直头发,最终却烫伤了自己。柯特对此感到不解,伊菲麦露却解释说只有白人的卷发,大波浪,或起码是螺旋形的卷发才可以被接受。这体现出种族主义的本质,即对白人具有包容性,而如果一个人有非洲特色的编发就会被排斥。即便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发型与其专业表现无关,也只针对非洲人强调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能编辫子。虽然伊菲麦露喜欢自己自然的头发,但白人却认为自然状态下的黑人头发是丑陋的,所以应当顺应白人审美的潮流,任何白人的东西都应该被普遍接受。也就是说白人具有优越性,应该被全人类所接受。正如法农所言:“白人已经成为正义、真理和贞洁的象征。它定义了现代人的含义。黑人代表丑陋、罪恶、黑暗和不道德。”
不仅如此,伊菲麦露与白人男友科特的交往过程中遭遇了来自美国白人女性的种族歧视。当柯特把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们时,这些白人女性感到很惊讶并且流露出对伊菲麦露的歧视,认为自己比黑人女性优越,因为黑人女性不值得白人男性的尊敬。贝尔·胡克斯解释了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之间这种关系背后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许多黑人女性将白人女性视为白人至上主义者,她们对白人女性行使权力的方式往往比种族主义的白人男性更为残忍。” 随着伊菲麦露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她逐渐能够探索到种族主义的深刻含义。她开始通过博客的形式来记录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其博客名为“一个非美国黑人对美国黑人的观察见闻”,深刻地揭露了美国黑人面对的各种歧视与不公待遇,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这些博客将整部小说串联在一起,将种族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自我文化身份的困惑
移民在美国的工业和文化发展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移民又是由多族群构成的且各族群都拥有较为明确的身份界定和身份认同。而公众对移民及其母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被政府和媒体所影响,但这些政治舆论势力却往往忽视了移民在他国所经历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艰难。为了适应种族文化,非裔移民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空间的位移带来了心理的错位与心灵的异化,现实身份与化成身份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身份的错置,或者是萨义德所说的文化上的“错位”与“移植”从自己所认同的空间被剥离造成了情感的缺失。“当一个移民感到自己既与本土文化隔离,又不被社会主流所接受,便可能会随之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孤独感。”
他们不仅遭受身体上的疾病苦痛,也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小说中,以伊菲麦露为代表的非裔移民备受美国白人种族文化的浸染,不仅失去了某种统一感和归属感,更丧失了身份感,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选择自我放逐。
初到美国的伊菲麦露被投掷进一个异质环境中,面对陌生的文化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感。她代表处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女性,她对于周遭事物的内心反应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在个体上的体现。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使她有机会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伊菲麦露在学校招聘会上遭遇了制度化的种族主义,招聘人员在意识到她不是美国公民而是非洲人后,最终都不置可否。他们主要担心的是如果雇用她,他们将不得不“堕入办理移民手续的黑暗深渊”。这清楚地表明如果处理她的移民手续是一件应当避免的繁杂事情,非洲女性移民就会面临着就业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僚机构系统便剥夺了黑人获得某些福利的权利。正是制度化的种族主义让伊菲麦露在美国的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非洲黑人女性的身份让她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迫于生计只能做了一次色情按摩女,这样的经历令埃菲玛露鄙视自己。除此之外,她还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名字,借用他人身份“合法地”找工作。埃菲玛露在身份缺失中惶恐地生活,直到拿到印有真名的信用卡时,才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在美国伊菲麦露经历了文化归属上的失落和自我民族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她在博客中解读身份困惑:“亲爱的非裔兄弟姐妹,当你选择来到美国,你就自然而然变成了非裔。不要申辩,不要强调你是牙买加人,或是加纳人。美国根本不在意。”
伊菲麦露认为在美国“Black”如同“Hispanic”的概念一样令人疑惑。她身处两种文化之间,一面说着流畅的美式英语,尝试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另一面却在美国社会里无法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不断地自我放逐。
伊菲麦露的表弟迪克是尼日利亚一位高级军官的私生子,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迪克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身为异类”之感,成绩差强人意,偶尔还有行为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困惑他的另一层身份问题浮现出来—— “我是非美黑人还是非裔美国人?”他需要做出身份选择,“否则会被他人强硬地贴上标签”。而他的母亲为了增强儿子的种族自信心,给迪克灌输其不是美国黑人而是尼日利亚人的思想。迪克在两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挣扎,遭受同学的鄙夷,找不到自己的真实身份,最终患上抑郁症,虽自杀未遂,但萎靡不振。
三、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
“文化双重性指一个人可在原属国和移民国两种文化背景下自由游走。”通过对自身民族特性和文化属性的保留和重视,她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对西方主流文化的抵抗。为了打破黑人面临种族歧视时的沉默,伊菲麦露建立了一个博客,这成为她对抗种族主义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博客也成了黑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促使他们解构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同时也给黑人群体提供了归属感。当伊菲麦露开始为非洲女性和非洲发声时,便颠覆了白人至上和非洲女性没有发言权和低人一等的观念,从而改变了非洲的形象。除此之外,伊菲麦露的同学万布伊向她介绍了一个讨论天生头发的在线社群—— “快乐的卷毛族”网站,在这片虚拟的天地里伊菲麦露对自己天然的头发重获信心,在博客中她也质疑了白人的审美观念对黑人自我价值的影响。事实上,最后她重新回归非洲编发来凸显尼日利亚民族背景,成为一种用来抵抗文化同化的方式。
伊菲麦露是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具有反抗精神的尼日利亚年轻一代。她具有双重文化身份,既能适应本土文化又能接受移民国主流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伊菲麦露在积极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也坚持尼日利亚宝贵的文化价值观,有效地抵消了文化缺失的心理影响。但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当她将尼日利亚的传统价值观(如尊重父母等)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唯物主义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时,她对自己是个“尼日利亚美国人”的认同感要比仅仅是个“尼日利亚人”或“美国人”更为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与奥宾仔,乌茱姑姑相处时,伊菲麦露可能会感觉到“尼日利亚人”的文化身份,而当与科特和布莱恩相处时,则是“美国人”。因接受美国教育且在当地定居,她的尼日利亞朋友称其为“美国佬”,尽管持有两国护照,但伊菲麦露对自己的尼日利亚血统有着更大的归属感。虽然在美国的生活条件更为舒适,但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在美国,她通常难以得到理解和接纳。不论是和白人科特还是非裔布莱恩的恋爱经历,都证明种族始终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伊菲麦露在两段情感关系中都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
在美国的黑人移民面对种族政治和种族文化的强大压力, 由此阿迪契提倡回归本土文化来抵抗压迫性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移民故事中坚持留守的结局迥然不同,作者设定的回归结局为美国的种族现状提供了自己的新解。结尾迪克最终重返非洲让他坚定地相信父爱的存在并且找回了作为非洲人的自我意识。临回美国前迪克在故乡重现活力,衷心希望学说伊博语,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回归。在美打拼十三年后,伊菲麦露最终成为一名精英知识分子,然而她决心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并与初恋情人奥宾仔破镜重圆。种族问题在家乡不是生活的重心。对她而言,“Black”在美国代表文化身份,但是在尼日利亚仅代表肤色。如阿迪契所言,没有离开尼日利亚就不知如何做一个真正尼日利亚人。小说体现了阿迪契自己的立场,同伊菲麦露的经历类似,阿迪契19岁赴美留学,她完全可以定居美国,但是她选择过“双城生活”,在美国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搜集创作素材,在尼日利亚吸取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
[1]Svajlenka, Nicole Prchal. The Top 3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Black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8[N]. Immigration.2018-01-12.
[2]Reilly, Kevin et al. Racism: A Global Reader[M] . M.E. Sharpe Inc: New York.2003.
[3]Fanon, Frantz. Black Skin, White Masks[M]. Pluto Press: London, 1986.
[4]hooks, bell.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M]. Pluto Press: London, 2000.
[5]Bhugra, D., & Becker, M. Migration, cultural bereavement and cultural identity [J]. World Psychiatry, 2005 (4):18-24.
[6]Adichie, Chimamanda. Americanah[M]. New York: Anchor Books, 2013.
[7]Schwartz, S., & Unger, J. B. Biculturalism and context: What is biculturalism, and when is it adaptive? [J]. Human Development, 2010(53):26-32.
作者简介:
毛梦媛,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在读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