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的艺术歌曲起步于20世纪初,诞生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如黄自、萧友梅、青主、赵元任等等。黃自先生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音乐家、教育家,也是近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被称之为东方的舒伯特。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体裁新颖的音乐作品和艺术理念。他将国外的创作手法与中国早期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分析
1920年初,中国艺术歌曲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始发展,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相结合的珍贵宝藏,同时也是近现代音乐大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弘扬。下面以黄自先生的作品为例,来浅谈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分析。
黄自,1904-1938年,字今吾,江苏省川沙县人,生在中国最动荡的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崇学习外国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创作的艺术歌曲在西方古典音乐特点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民族元素,用西乐中融这个词来形容他的作品最恰当不过。
黄自曾指出:“艺术是生活的表达,一个时代的艺术,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在我看来,他并没有为了创作而创作,他的作品源于生活,并且他认为音乐对社会是有着正面的激励作用与影响。在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中,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共鸣,让人们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中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向往。
黄自先生的一生非常的短暂,仅仅活了34岁,但却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作品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古诗词创作的独唱曲,如《南乡子》、《点绛唇》等,这类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旋律简单,唱诵起来朗朗上口。另一类则是根据歌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思乡》、《玫瑰三愿》等。还有部分少儿合唱、独唱歌曲,如《西风的话》、《睡狮》等等。
下面我将从《玫瑰三愿》和《思乡》这两首作品中进行简单的歌曲分析。
一、从歌词的语言及曲调方面分析
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选择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的诗作。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将歌曲中描绘的景象表达了出来。在歌者演唱的过程中,既有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又有德奥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歌词是我们在演唱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准确的表达出歌词的内涵以及诗词的文学背景、历史背景也是演唱中不可忽略的技巧之一。
在语言的腔调和歌曲的曲调上,整首歌是合辙押韵的。在腔调上黄自先生非常重视押韵,讲究四声。在词与曲的连接上既注重汉语语音中各种声调的特质,也注重了依据平仄来处理声韵的关系。
在《玫瑰三愿》中,歌词用了拟人的手法,玫瑰花的不幸与凋零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国破家亡的悲痛心情。其中第一段歌词“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柔美中略带悲伤,似乎在温柔的对着听者诉说。巧妙的用玫瑰花的三个“我愿”,将整首歌曲推入了高潮,随着旋律的降落最终以低沉伤感的主题而结束。
在另一首作品《思乡》中,第一段主要以写景为主,前段变化音的使用也为后面情绪的转变做了铺垫。第二段“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这里连续使用了半音上行模进,出现了调性游离的感觉,表现出了满怀惆怅的心情。高潮部分“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与他同去”则表现出了海外游子想要同落花一起归去的哀伤心情。
二、从和声曲式方面分析
黄自先生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中,不仅借鉴了西方传统的和声体系,还将中国歌词歌曲内所要表达的风格以中国风的方式融入其中,调式结构上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艺术歌曲的伴奏音型相对统一,伴奏部分大多数是有规律的推动进行,歌曲力度结合不同乐句,通过情感表达的不同来进行旋律推动,和声中常常出现离调与转调的作曲方式来体现整首作品。这种创作手法体现了歌曲的神秘感和流动感也让歌者可以更真情实感的投入在作品当中。与现代歌曲伴奏织体复杂相比,伴奏形式、歌者的体验感则完全不同。以《玫瑰三愿》为例来介绍,这首作品是单二部曲式,第一段叙事,第二段抒情,伴奏引入了小提琴,此处运用了复调的作曲方式。和声部分持续强调低音,七和弦在强拍弹奏,歌曲第二段开头转入了c小调,左手伴奏运用了柱式和弦的写作方法,在三个愿景的歌词中,伴奏进行情绪层层递增的强烈推动。让歌者仿佛从玫瑰花的盛开、凋谢最后推至枯萎的全过程,体验了玫瑰如人生的愿景。
以《思乡》为例,这首歌是二段曲式,其中两个篇章,分上篇和下篇,歌曲開头以弱起的形式进入,前奏运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来体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丝在春风中随风摇曳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情境。
从歌曲第十五小节到二十小节开始,伴奏音型从分解和旋转为柱式和弦。伴奏的转变增加了歌曲的色彩感,浓浓的意境转变表现出了黄自先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通过思乡的主题体现出了黄自先生心中对祖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浓烈情感。很多无法用言语表述出的话语,通通体现在了作品中。同时也体现出了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十一小节后,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琶音音型的出现,使钢琴部分的声音通过模仿流水的流动感来推动整首音乐的走向。歌曲从柱式和弦的紧凑激情到流水般琶音分解流动感体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无比渴望回到祖国故乡的深深盼望之情,通过音乐的形式倾诉了作者内心恳切真实的愿望。
三、以演唱技巧来分析
喻宜萱先生曾说过:“在演唱之前必需反复朗诵歌词,掌握词的韵律、语气、韵味和意境。特别需注意的是连诵的运用与平时说话或唱民歌时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这与表演风格、情趣、乐句分句和文化素养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艺术歌曲的演唱,是非常的严谨的一件事,虽然歌曲的总长度并不长,但是对细节方面的处理要求是非常高的,例如呼吸与换气的位置是要根据歌词的意境和语意来说,不可以随意进行的。随意换气则会破坏歌曲整体的意境。
其次是演唱中歌者对声音强弱的控制、语言和歌曲理解的表现。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由于大量的转调、变化音等情况的出现,会给演唱过程中音准的把握,声音的流动性带来困难,歌唱唤气部分以一个逗号或者一个句号来断句,共鸣腔体和发声方式则延续了德、奥艺术歌曲中的美声唱法为主,这与早期中国民歌原生态的方式大不相同,演唱方法更为科学。
《玫瑰三愿》中第二部分,黄自先生以三个“我愿”,玫瑰花的拟人手法进行的表述中,三个我愿在情感上也是一层一层的推进,直到最后一句达到音乐的高潮,以呐喊的方式表现出了作者心中所期盼。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没有区分出情绪及情感层次的高低,演唱音量的大小,音乐线条的流动,整首作品则显得平淡无奇。所以在情绪方面,艺术歌曲要求歌者有成熟的演唱技术和对作品细腻处理的能力。对歌者的技术要求并不低于大型咏叹调的演唱水平。以《思乡》为例来说, “柳丝细绿”以气息,声音均为弱音进入,后部从弱到强,对气息和声音的要求非常严格。 “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的后半段,用半音上行,声音渐强推高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独自在异乡的压抑心情。
总体来说,艺术歌曲虽然整个篇幅短小精简,但是内容却是非常的充实,创新部分较多,歌词部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歌曲结构整齐完整,中国艺术歌曲的流传与发展在我看来是对中国作品最好的宣传与弘扬。作为中国人更是应该在艺术歌曲上多多下功夫研究,以上是我对中国艺术歌曲浅显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作者汪莉,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12
[2]《中国音乐史》:作者祁文源,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8
[3]《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主编孙继南,周柱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2007)重印
[4]《黄自遗作集[M]》宋守中,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分析
1920年初,中国艺术歌曲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始发展,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相结合的珍贵宝藏,同时也是近现代音乐大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弘扬。下面以黄自先生的作品为例,来浅谈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分析。
黄自,1904-1938年,字今吾,江苏省川沙县人,生在中国最动荡的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崇学习外国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创作的艺术歌曲在西方古典音乐特点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民族元素,用西乐中融这个词来形容他的作品最恰当不过。
黄自曾指出:“艺术是生活的表达,一个时代的艺术,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在我看来,他并没有为了创作而创作,他的作品源于生活,并且他认为音乐对社会是有着正面的激励作用与影响。在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中,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共鸣,让人们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中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向往。
黄自先生的一生非常的短暂,仅仅活了34岁,但却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作品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古诗词创作的独唱曲,如《南乡子》、《点绛唇》等,这类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旋律简单,唱诵起来朗朗上口。另一类则是根据歌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思乡》、《玫瑰三愿》等。还有部分少儿合唱、独唱歌曲,如《西风的话》、《睡狮》等等。
下面我将从《玫瑰三愿》和《思乡》这两首作品中进行简单的歌曲分析。
一、从歌词的语言及曲调方面分析
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选择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的诗作。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将歌曲中描绘的景象表达了出来。在歌者演唱的过程中,既有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又有德奥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歌词是我们在演唱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准确的表达出歌词的内涵以及诗词的文学背景、历史背景也是演唱中不可忽略的技巧之一。
在语言的腔调和歌曲的曲调上,整首歌是合辙押韵的。在腔调上黄自先生非常重视押韵,讲究四声。在词与曲的连接上既注重汉语语音中各种声调的特质,也注重了依据平仄来处理声韵的关系。
在《玫瑰三愿》中,歌词用了拟人的手法,玫瑰花的不幸与凋零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国破家亡的悲痛心情。其中第一段歌词“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柔美中略带悲伤,似乎在温柔的对着听者诉说。巧妙的用玫瑰花的三个“我愿”,将整首歌曲推入了高潮,随着旋律的降落最终以低沉伤感的主题而结束。
在另一首作品《思乡》中,第一段主要以写景为主,前段变化音的使用也为后面情绪的转变做了铺垫。第二段“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这里连续使用了半音上行模进,出现了调性游离的感觉,表现出了满怀惆怅的心情。高潮部分“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与他同去”则表现出了海外游子想要同落花一起归去的哀伤心情。
二、从和声曲式方面分析
黄自先生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中,不仅借鉴了西方传统的和声体系,还将中国歌词歌曲内所要表达的风格以中国风的方式融入其中,调式结构上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艺术歌曲的伴奏音型相对统一,伴奏部分大多数是有规律的推动进行,歌曲力度结合不同乐句,通过情感表达的不同来进行旋律推动,和声中常常出现离调与转调的作曲方式来体现整首作品。这种创作手法体现了歌曲的神秘感和流动感也让歌者可以更真情实感的投入在作品当中。与现代歌曲伴奏织体复杂相比,伴奏形式、歌者的体验感则完全不同。以《玫瑰三愿》为例来介绍,这首作品是单二部曲式,第一段叙事,第二段抒情,伴奏引入了小提琴,此处运用了复调的作曲方式。和声部分持续强调低音,七和弦在强拍弹奏,歌曲第二段开头转入了c小调,左手伴奏运用了柱式和弦的写作方法,在三个愿景的歌词中,伴奏进行情绪层层递增的强烈推动。让歌者仿佛从玫瑰花的盛开、凋谢最后推至枯萎的全过程,体验了玫瑰如人生的愿景。
以《思乡》为例,这首歌是二段曲式,其中两个篇章,分上篇和下篇,歌曲開头以弱起的形式进入,前奏运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来体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丝在春风中随风摇曳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情境。
从歌曲第十五小节到二十小节开始,伴奏音型从分解和旋转为柱式和弦。伴奏的转变增加了歌曲的色彩感,浓浓的意境转变表现出了黄自先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通过思乡的主题体现出了黄自先生心中对祖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浓烈情感。很多无法用言语表述出的话语,通通体现在了作品中。同时也体现出了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十一小节后,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琶音音型的出现,使钢琴部分的声音通过模仿流水的流动感来推动整首音乐的走向。歌曲从柱式和弦的紧凑激情到流水般琶音分解流动感体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无比渴望回到祖国故乡的深深盼望之情,通过音乐的形式倾诉了作者内心恳切真实的愿望。
三、以演唱技巧来分析
喻宜萱先生曾说过:“在演唱之前必需反复朗诵歌词,掌握词的韵律、语气、韵味和意境。特别需注意的是连诵的运用与平时说话或唱民歌时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这与表演风格、情趣、乐句分句和文化素养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艺术歌曲的演唱,是非常的严谨的一件事,虽然歌曲的总长度并不长,但是对细节方面的处理要求是非常高的,例如呼吸与换气的位置是要根据歌词的意境和语意来说,不可以随意进行的。随意换气则会破坏歌曲整体的意境。
其次是演唱中歌者对声音强弱的控制、语言和歌曲理解的表现。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由于大量的转调、变化音等情况的出现,会给演唱过程中音准的把握,声音的流动性带来困难,歌唱唤气部分以一个逗号或者一个句号来断句,共鸣腔体和发声方式则延续了德、奥艺术歌曲中的美声唱法为主,这与早期中国民歌原生态的方式大不相同,演唱方法更为科学。
《玫瑰三愿》中第二部分,黄自先生以三个“我愿”,玫瑰花的拟人手法进行的表述中,三个我愿在情感上也是一层一层的推进,直到最后一句达到音乐的高潮,以呐喊的方式表现出了作者心中所期盼。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没有区分出情绪及情感层次的高低,演唱音量的大小,音乐线条的流动,整首作品则显得平淡无奇。所以在情绪方面,艺术歌曲要求歌者有成熟的演唱技术和对作品细腻处理的能力。对歌者的技术要求并不低于大型咏叹调的演唱水平。以《思乡》为例来说, “柳丝细绿”以气息,声音均为弱音进入,后部从弱到强,对气息和声音的要求非常严格。 “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的后半段,用半音上行,声音渐强推高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独自在异乡的压抑心情。
总体来说,艺术歌曲虽然整个篇幅短小精简,但是内容却是非常的充实,创新部分较多,歌词部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歌曲结构整齐完整,中国艺术歌曲的流传与发展在我看来是对中国作品最好的宣传与弘扬。作为中国人更是应该在艺术歌曲上多多下功夫研究,以上是我对中国艺术歌曲浅显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作者汪莉,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12
[2]《中国音乐史》:作者祁文源,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8
[3]《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主编孙继南,周柱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2007)重印
[4]《黄自遗作集[M]》宋守中,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