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挑战虎妈蔡美儿的现场讨论:为什么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而得C的学生成了亿
英国诗人菲利浦·拉金对孩童教养以及对长期遭到心理影响的受害者有精辟的见解,他也许会对虎妈说一两句话:“你的父母,尽管他们不想把你搞得一团糟,但他们终究做到了。”
我们只能试想他会如何来评论“蔡美儿现象”。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教授,曾经仅是个口齿伶俐的“全球化问题专论评论员”。但现在,她耸人听闻的新书使她成了全世界又敬又畏、又爱又恨的母亲。蔡女士那种用不给吃喝来强迫女儿学会了一段钢琴曲的故事一定会被拉金写进《大众心理学》。
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最有娱乐价值的一场研讨会,是组织者安排的拉里·萨默斯(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和不久前奥巴马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挑战蔡教授。这是耶鲁与哈佛;西方与东方;经济学家与律师;以及“宽容的后现代”家长与“专横严律的家长”的对决。当然,这说法过分了些。
在这次全球议程理事会组织的会议上,萨默斯教授首先发言,有证据表明他本人不是逼迫型的家长。他立即指出,自己并不像摘录在《华尔街日报》的蔡女士著作《虎妈战歌》中被带有偏见地指责的“懒惰的西方人”。
他说,其实他本人,无论在家中还是职业上,他都算得上是一个“死硬派”。他的听众,都是被选出参加达沃斯会议中的一些商界领袖、政策制定者、记者和教授,这些人都知道他在离任哈佛大学校长前曾经与教师团发生的那些冲突。他曾告诉那些困惑的教职员:“你们必须弄清楚究竟‘成功’是通向‘自尊’之路,还是‘自尊’是通向‘成功’之路。如果你们认为自尊是通向成功之路,那我认为你错了。 ”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几乎赢得了所有学术奖项的学者,向蔡女士和她的仰慕者崇尚的价值观发出了挑战:他质疑“把学业成功作为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的这种思维。
他问道:“谁是过去25年来最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了看法的两个哈佛新生?”“是比尔·盖茨和马克·苏克伯格,他们都没毕业。”如果他们是虎妈培育的产物,那他们的表现大概无法让他们的母亲喜悦。
他说,事实上哈佛A、B和C校友大致有以下特征: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得B的学生花时间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大学,传承着家族的名望,得C的学生则是挣钱的角色,成了募款委员会的座上宾。
虽然萨默斯认可蔡女士的观点,移民对子女往往有特殊的期盼,这也不仅是华人母亲。很多东欧、非洲或拉丁美洲人因为他们自己的家庭背景而认可蔡女士的极端教育。然而萨默斯认为这些期盼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世界各地移民经验的差别也表明,靠逼迫的方式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不是普世的目标。
萨默斯先生若有所思地说,在任何情况下,也许我们应该同意幸福是最重要的,解开幸福由来的奥秘是最成功的育儿经验的关键。“人的平均四分之一的生活是在孩童时期,这是一个不短的时期。让他们在18年中尽可能地快乐是重要和有益处的。”
蔡女士的个人形象在她的书中简直就像猛于虎的母亲。她解释说女儿对她变本加厉的极端措施的反应使她最终改变了想法。虽然这本书颂扬的是严厉的爱,其实部分是自我嘲讽的,她实际上塑造了一个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东西合璧的案例。
这一切让人听起来十分扫兴,她先是坚持洗强硬的传统主义的冷水浴,结尾又浸泡在多元文化的温水泡沫浴中,让每个人都能顺畅地游泳。这就是说,稍微稀释过的蔡氏谏言,仍将引起共鸣。这已成了出版界的一个现象。
这个星期蔡女士在达沃斯,穿梭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的光点事件,就像是媒体要找的国家政要或影星。这种出版界独特的现象可能揭示为何她的著作在美国人中造成那么大动静的原因。我的说法很简单,蔡女士很巧妙地抓住了美国中年人当下最担心的两件事——中国,和他们自己的孩子。
(霄云编译自《华尔街时报》,作者GERARD BAKER)
英国诗人菲利浦·拉金对孩童教养以及对长期遭到心理影响的受害者有精辟的见解,他也许会对虎妈说一两句话:“你的父母,尽管他们不想把你搞得一团糟,但他们终究做到了。”
我们只能试想他会如何来评论“蔡美儿现象”。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教授,曾经仅是个口齿伶俐的“全球化问题专论评论员”。但现在,她耸人听闻的新书使她成了全世界又敬又畏、又爱又恨的母亲。蔡女士那种用不给吃喝来强迫女儿学会了一段钢琴曲的故事一定会被拉金写进《大众心理学》。
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最有娱乐价值的一场研讨会,是组织者安排的拉里·萨默斯(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和不久前奥巴马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挑战蔡教授。这是耶鲁与哈佛;西方与东方;经济学家与律师;以及“宽容的后现代”家长与“专横严律的家长”的对决。当然,这说法过分了些。
在这次全球议程理事会组织的会议上,萨默斯教授首先发言,有证据表明他本人不是逼迫型的家长。他立即指出,自己并不像摘录在《华尔街日报》的蔡女士著作《虎妈战歌》中被带有偏见地指责的“懒惰的西方人”。
他说,其实他本人,无论在家中还是职业上,他都算得上是一个“死硬派”。他的听众,都是被选出参加达沃斯会议中的一些商界领袖、政策制定者、记者和教授,这些人都知道他在离任哈佛大学校长前曾经与教师团发生的那些冲突。他曾告诉那些困惑的教职员:“你们必须弄清楚究竟‘成功’是通向‘自尊’之路,还是‘自尊’是通向‘成功’之路。如果你们认为自尊是通向成功之路,那我认为你错了。 ”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几乎赢得了所有学术奖项的学者,向蔡女士和她的仰慕者崇尚的价值观发出了挑战:他质疑“把学业成功作为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的这种思维。
他问道:“谁是过去25年来最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了看法的两个哈佛新生?”“是比尔·盖茨和马克·苏克伯格,他们都没毕业。”如果他们是虎妈培育的产物,那他们的表现大概无法让他们的母亲喜悦。
他说,事实上哈佛A、B和C校友大致有以下特征: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得B的学生花时间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大学,传承着家族的名望,得C的学生则是挣钱的角色,成了募款委员会的座上宾。
虽然萨默斯认可蔡女士的观点,移民对子女往往有特殊的期盼,这也不仅是华人母亲。很多东欧、非洲或拉丁美洲人因为他们自己的家庭背景而认可蔡女士的极端教育。然而萨默斯认为这些期盼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世界各地移民经验的差别也表明,靠逼迫的方式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不是普世的目标。
萨默斯先生若有所思地说,在任何情况下,也许我们应该同意幸福是最重要的,解开幸福由来的奥秘是最成功的育儿经验的关键。“人的平均四分之一的生活是在孩童时期,这是一个不短的时期。让他们在18年中尽可能地快乐是重要和有益处的。”
蔡女士的个人形象在她的书中简直就像猛于虎的母亲。她解释说女儿对她变本加厉的极端措施的反应使她最终改变了想法。虽然这本书颂扬的是严厉的爱,其实部分是自我嘲讽的,她实际上塑造了一个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东西合璧的案例。
这一切让人听起来十分扫兴,她先是坚持洗强硬的传统主义的冷水浴,结尾又浸泡在多元文化的温水泡沫浴中,让每个人都能顺畅地游泳。这就是说,稍微稀释过的蔡氏谏言,仍将引起共鸣。这已成了出版界的一个现象。
这个星期蔡女士在达沃斯,穿梭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的光点事件,就像是媒体要找的国家政要或影星。这种出版界独特的现象可能揭示为何她的著作在美国人中造成那么大动静的原因。我的说法很简单,蔡女士很巧妙地抓住了美国中年人当下最担心的两件事——中国,和他们自己的孩子。
(霄云编译自《华尔街时报》,作者GERARD B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