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从事一线采编的媒体工作人员必然要融入到这种全媒体变革中,在采写技能、理念、文风及个人素养等各个层面实现全面转型。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为何要向全媒体转型,解析转型途中的困惑,论述了全媒体如何渗入日报常态化报道,从而引导传统媒体记者转变思维方式、开阔新闻视野、提升个人素养、改进采写技能、实现文风转变,向全媒体顺利转型挺进,真正实现从“一专”到“多能”。
【关键词】纸媒 传统媒体 全媒体 创新 转型
一个新闻素材,既要速编成文字消息,记录成声音、图像,还得处理成视频或微博……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相信现今大多数新闻媒体人都有着相同的感受或收获,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变成一个能采写、能编辑,同时胜任摄像和视频新闻剪辑的全媒体记者。
从目前媒体发展趋势来看,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眼下媒体人的共识。作为记者,必然要融入到这种全媒体变革中。《皖西日报》近年来开始尝试并探索报网融合之路,在纸媒之外开拓六安网、六安发布、掌上六安等多个“频道”,实现了转型发展。目前已拥有一支能采、能摄、能编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本人就是从文字记者转型而来的全媒体记者之一。
实践证明,当全媒体全面融入日常报道中,产生了比传统媒体更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甚至发生了比“报纸 电视”更有魅力的化学反应。西方纸媒记者很多年前就拿起了DV和相机,而我们的转型,却是正在进行时或刚刚开始。当拿惯纸笔的新闻人操起新技术,那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转型,迫在眉睫。
一、传统媒体为何要向全媒体转型
相对于传统媒体,全媒体因涵盖了视听、形象等人们乐于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传播方式上更加全面立体,受众的选择也更多元化,特别是它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网络的实时滚动报道,突破了报纸次日才能见报的瓶颈,这决定了传统媒体必然要向全媒体转型。
可转型之初,不少新闻人或许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要让文字记者身兼数职,消息交给文字记者、图片交给摄影记者,不行吗?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字网络快速发达的今天,全媒体的确表现出了其存在的必然趋势及多种优势。
第一,向全媒体转型,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传统纸媒,通常要等到次日才能发布消息,全媒体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无限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很多现场新闻稍纵即逝,若分工过于明确,等摄影视频记者赶来现场,新闻早就失去了时效性。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后,可以及时将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同时发布出去,确保了新闻的及时性和现场感。这种急速传递只有平日进行常态化操练,才能保证临战不乱。
第二,使日常报道更具现场感,更加生动有说服力。本报“六安网”网站开设的“第一现场”视频新闻、及时看等栏目以及掌上六安手机应用,开办以来便致力还原新闻现场感,将最新鲜的消息、时讯及时传输发布,视频现场和文字报道互为补充,使报道更立体生动。
第三,全媒体报道方式灵活多样,网罗了各类阅读人群,扩大了新闻以及所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如果按传统的新闻作业模式,一个新闻事件、一则小消息,传递出的往往只是事件本身,而全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让不同层次水平和年龄阶段的读者、浏览者关注到新闻,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大众舆论思考,这无疑提升了文字报道的魅力,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
二、全媒体怎样渗入日报常态化报道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摸索,本报的新闻记者已将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融入到常规报道中。
这是本报全媒体记者的一个日常工作片段:2014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市在月亮岛组织开展赛龙舟活动。一方面烘托传统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向外彰显六安特有的水资源和地方民俗。参与报道的全媒体记者早早来到活动场地,从赛事氛围渲染、活动开幕式启动到比赛现场报道,全程通过网站、报纸、微博刊登发布,记者既采集文字又抓拍图片、录制视频,报网联合、网民互动,发布出去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消息纷纷被转载,扩大了新闻效应。而按照以往传统纸媒报道方式,一篇新闻稿外加一张图片基本就算完成了全部报道任务。全媒体记者转型后,采写报道更具深度和厚度,角度多变,内容丰富新颖,网罗了更多的新闻受众。
这样的工作状态,在本报已经渐渐形成一种职业习惯。一有合适题材,全媒体记者便展开采制“文字 照片 视频”新闻产品的工作,熟练掌握报网两套发布流程,提升了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如何向全媒体记者成功转型
能写、能拍,并不代表就是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如何同时在两个舞台上扮演好角色,是摆在全媒体记者面前的重要命题。依本人看来,每一位向全媒体转型的新闻人,都要具备几种素质,接受多种挑战。
第一,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全媒体记者应有的专业素养。立体传播要求记者同时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采编方式,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向全媒体转型,拍图片、拍视频样样都是学问,这是一个逐渐学习、摸索的过程。很多文字记者对文字有感觉,但在镜头推拉、视频剪辑上却是外行。这就必须接受专业点拨与培训,花功夫对视频编辑、如何构图进行钻研。一张具有独特视角的图片,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和感受各有不同,只有积极摸索、认真钻研,勤于思考才能让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传情会意”。
第二,开阔眼界、拓宽渠道,主动培养多渠道新闻采集的敏感性。传统媒体记者应该首先从观念上摒弃对新媒体的芥蒂,最大可能地拓宽自己搜集新闻线索和素材的途径。在加强原有的新闻热线和“跑线”新闻两个来源的基础上,把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也看做一个取之不尽又实时更新的“宝库”。
第三,创新文风或表现形式,加强个人特色、独家观点,形成有价值的品牌效应。对于传统媒体记者来说,如何加强自身特色和观众缘,与时代接轨,也是在全媒体时代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品牌树立得越成功,记者与所在的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影响力就越高,甚至形成一种收视率的期待,这也是全媒体环境中记者下步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皖西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纸媒 传统媒体 全媒体 创新 转型
一个新闻素材,既要速编成文字消息,记录成声音、图像,还得处理成视频或微博……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相信现今大多数新闻媒体人都有着相同的感受或收获,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变成一个能采写、能编辑,同时胜任摄像和视频新闻剪辑的全媒体记者。
从目前媒体发展趋势来看,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眼下媒体人的共识。作为记者,必然要融入到这种全媒体变革中。《皖西日报》近年来开始尝试并探索报网融合之路,在纸媒之外开拓六安网、六安发布、掌上六安等多个“频道”,实现了转型发展。目前已拥有一支能采、能摄、能编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本人就是从文字记者转型而来的全媒体记者之一。
实践证明,当全媒体全面融入日常报道中,产生了比传统媒体更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甚至发生了比“报纸 电视”更有魅力的化学反应。西方纸媒记者很多年前就拿起了DV和相机,而我们的转型,却是正在进行时或刚刚开始。当拿惯纸笔的新闻人操起新技术,那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转型,迫在眉睫。
一、传统媒体为何要向全媒体转型
相对于传统媒体,全媒体因涵盖了视听、形象等人们乐于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传播方式上更加全面立体,受众的选择也更多元化,特别是它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网络的实时滚动报道,突破了报纸次日才能见报的瓶颈,这决定了传统媒体必然要向全媒体转型。
可转型之初,不少新闻人或许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要让文字记者身兼数职,消息交给文字记者、图片交给摄影记者,不行吗?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字网络快速发达的今天,全媒体的确表现出了其存在的必然趋势及多种优势。
第一,向全媒体转型,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传统纸媒,通常要等到次日才能发布消息,全媒体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无限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很多现场新闻稍纵即逝,若分工过于明确,等摄影视频记者赶来现场,新闻早就失去了时效性。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后,可以及时将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同时发布出去,确保了新闻的及时性和现场感。这种急速传递只有平日进行常态化操练,才能保证临战不乱。
第二,使日常报道更具现场感,更加生动有说服力。本报“六安网”网站开设的“第一现场”视频新闻、及时看等栏目以及掌上六安手机应用,开办以来便致力还原新闻现场感,将最新鲜的消息、时讯及时传输发布,视频现场和文字报道互为补充,使报道更立体生动。
第三,全媒体报道方式灵活多样,网罗了各类阅读人群,扩大了新闻以及所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如果按传统的新闻作业模式,一个新闻事件、一则小消息,传递出的往往只是事件本身,而全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让不同层次水平和年龄阶段的读者、浏览者关注到新闻,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大众舆论思考,这无疑提升了文字报道的魅力,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
二、全媒体怎样渗入日报常态化报道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摸索,本报的新闻记者已将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融入到常规报道中。
这是本报全媒体记者的一个日常工作片段:2014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市在月亮岛组织开展赛龙舟活动。一方面烘托传统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向外彰显六安特有的水资源和地方民俗。参与报道的全媒体记者早早来到活动场地,从赛事氛围渲染、活动开幕式启动到比赛现场报道,全程通过网站、报纸、微博刊登发布,记者既采集文字又抓拍图片、录制视频,报网联合、网民互动,发布出去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消息纷纷被转载,扩大了新闻效应。而按照以往传统纸媒报道方式,一篇新闻稿外加一张图片基本就算完成了全部报道任务。全媒体记者转型后,采写报道更具深度和厚度,角度多变,内容丰富新颖,网罗了更多的新闻受众。
这样的工作状态,在本报已经渐渐形成一种职业习惯。一有合适题材,全媒体记者便展开采制“文字 照片 视频”新闻产品的工作,熟练掌握报网两套发布流程,提升了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如何向全媒体记者成功转型
能写、能拍,并不代表就是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如何同时在两个舞台上扮演好角色,是摆在全媒体记者面前的重要命题。依本人看来,每一位向全媒体转型的新闻人,都要具备几种素质,接受多种挑战。
第一,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全媒体记者应有的专业素养。立体传播要求记者同时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采编方式,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向全媒体转型,拍图片、拍视频样样都是学问,这是一个逐渐学习、摸索的过程。很多文字记者对文字有感觉,但在镜头推拉、视频剪辑上却是外行。这就必须接受专业点拨与培训,花功夫对视频编辑、如何构图进行钻研。一张具有独特视角的图片,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和感受各有不同,只有积极摸索、认真钻研,勤于思考才能让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传情会意”。
第二,开阔眼界、拓宽渠道,主动培养多渠道新闻采集的敏感性。传统媒体记者应该首先从观念上摒弃对新媒体的芥蒂,最大可能地拓宽自己搜集新闻线索和素材的途径。在加强原有的新闻热线和“跑线”新闻两个来源的基础上,把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也看做一个取之不尽又实时更新的“宝库”。
第三,创新文风或表现形式,加强个人特色、独家观点,形成有价值的品牌效应。对于传统媒体记者来说,如何加强自身特色和观众缘,与时代接轨,也是在全媒体时代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品牌树立得越成功,记者与所在的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影响力就越高,甚至形成一种收视率的期待,这也是全媒体环境中记者下步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皖西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