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qi200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极爱“长相思”的词。短短的调子,如短笛一腔,汩汩流出,无滞无涩。仿若春雨细落,汇出一溪眷眷的心意。《长相思》,字句重迭而不重复,好像星光一闪一闪地叠落,心绪一缕一缕地放飞,一步一回首的牵念难舍。
  别离之思
  早先打动我的是白乐天的《长相思》,平实好读,然而花开无声的惊艳,正如他诗篇一向的款款风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千古情事未休,如江翻腾的情绪,就这样流入心田。
  如当年,这从心田流出的相思,“汴水流,泗水流”——事实上,是什么水在流,又有什么关系呢?总归是满城风絮的思念,携卷了角角落落的记忆难断,揉碎在条条江河,一齐漫向有你走过的岸头。
  漫向瓜洲古渡头。为何偏要是“古渡头”?原来思绪里这般落花流水的追随,在这窄窄舟行的旧渡口,千古之前,就已经注定要发生,随你海角天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听了,依旧笑笑地走过,将岩崖也磨得圆软。瓜洲古渡可以废弃,然而它的名字却被历史锻造得更加厚重,单自读来,已如潮打的沧浑。
  “吴山点点愁”,我和吴山一起为你细数古往今来刻下的哀愁,累累斑驳。想来,思亦不苦,因为早有这如许前人先我尝过,而他们仍旧不舍……只是,思,太伤人。
  就像那句话说的,当一个人开始想着另一个人的时候,心就不再完整了。不知是恰逢在了生命的哪一刻,偶然撞见一树繁花盛开,心惊目眩,心里有一处便遗落在那日的相逢之下,埋入泥土,再也难以找回。时候久了,这相思便开出新芽,随春风如野草疯长。
  “思悠悠,恨悠悠”,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含蓄,一个“思”,一个“恨”,道尽了千千万。古人绝少用“爱”这个字,每每要诠释爱的情怀,往往就以“思”来代替,比起爱的热烈,更胜在一种绵长幽远,细致宛然。
  “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恨”,不就是长长的埋怨、嗔到归时方休?中国的语言当真奇妙,只说是“怨”,就显得太过垂影自怜,低声下气。而换了“恨”,意义就奢深得多了。是恨远游的浪子,天涯不知守望苦的迟迟不归?还是恨相逢苦短,聚散难定的缘分撩人?或是恨那一次注定芳心凌乱的相遇,一片水面清荷的田田心境从此便风急浪涌,再无宁日。
  月明人倚楼,你还是未回。唐时的才女李季兰携琴上高楼尚自不能成曲,落得个“弹着相思曲,肠弦一时断”的心碎琴寒,而后谁又再敢于独自凭栏呢?然而还是忍不住登楼叩问月光。你就像这江楼月,流光皎洁的魅惑,夜夜成玦的疏离。这月不是团圆,是轻寒不止,是冷葬花魂。
  长相思,相思有多长?山山水水的距离,我正用一生细细丈量。
  追梦之思
  相思久长,有人思情,亦有人思乡。纳兰词的一首《长相思》,最是清冽冷香,恰合了容若自己另一首词的用语:冷处偏佳,寒月悲笳:
  长相思
  (纳兰容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仿若是这词中那一个离京的军旅之夜,有个雪样的男子无声踏着夜色而来,身后的帐灯偏远迷离,天地间只有风作不止。他在与万里西风同愁些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没有,只是在这个寂寞的雪夜,遗世天地间,游荡风雪林,找不到自己,就只好去找找回家的路吧。
  其实但凡了解点纳兰容若的人生,便要叹他大可不必如此惆怅的。他不是背井离乡漂泊天涯,也不是仓皇辞庙有家难回,他不过是受皇命到离京不远的山海关随军走一遭,既无战争之苦,又无迁家之虞,公费旅行一趟罢了,如此春风得意的青青儿郎,又不是见花惜泪的小家碧玉女,何必念念不忘地恋家呢?
  其实很多人都曾体会到,有时候想念一个地方,并不是纯粹地恋那个地点本身,而是怀念着在那时那景里,所拥有的情致。——那么,容若是在军营中缺乏安全感了吗?想起了家中围炉夜读的闲适?还是行役寂寞,思念西窗剪影的共话?
  恐怕这都只是对外人道的说辞而已。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常常丰富如丛林层层幕幕,又细腻如叶脉丝丝缕缕。年少在家的时候,总是渴慕外面的世界,不论是要登朝堂之上追寻仕途的功名之思,还是要处江湖之远吟游四方的自由之念,总之是厌弃了生长之地的乏味可陈,重重四壁再也关不住自己远眺的目光。年轻的时候,生命的追求,总在远方。那时,在窗含西岭的书案边,不断叩问的是,远方,我能触及到的,究竟有多远?
  于是打起行囊前进,故乡的寂寥已无法承载年轻沸腾的心。可一旦踏上征程,又要强烈追悼起故土的记忆,无论出走远与近,无论获得多与少。
  看吧,多少浮云游子,唏嘘着落日故人情,又有多少天涯浪人,肠断在小桥流水黄昏下的村庄。但是依旧要做个不停步的苦行者,继续前方不知结果的行程。这行程,也许是出仕,也许是入仕。然后又在一次次风尘仆仆的前进中,追念着年少故乡里,那些遗失的美好。
  看来似乎文人都是一些自我矛盾的忧虑制造者,既要建功立业,又想返璞归真,永远伤春悲秋。而其实,不管向往蓝天还是渴盼故巢,都不过是一种表层情感,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给自己强烈的感性情绪找到一个合理的寄托点和宣泄处,也就是,当身处“人群中的孤独”时,让内心不会真正空虚,给自己留一个空间,给寂寞找一个去处。渴慕远方,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怀恋故土,是与往昔的自己叙旧。
  纳兰容若的生而华贵,并不妨碍他理解忧愁。人只要学会思考,就总是避不了烦恼,该失落还是会失落,该惆怅还是会惆怅。因此他在那次雪夜里虽只有不浓的轻愁薄薄一层,却并不妨碍一首好词的华美诞生。
  而那些曾经出走寻找未来的少年呢?人的心底总有一些停不了的梦,可是谁敢于在岁月变迁中坚持着追寻?夸父追日的勇敢,胜在一脉毫不怀疑的信念。到老的时候,你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你还能固守初衷里最本真的愿吗?每当思念故乡的童年,那个小小少年当日的理想,你还看得清吗?有人做梦,有人寻梦,但大多数人都选择舍弃了梦。   长相思,相思有多长?风风雪雪的阻隔,终不及时间的无情。
  家国之思这样的相思说的意义有点广泛了,但是思之一字,原本摄人心魄,人面桃花、山河遗梦……万物间又有何不可牵肠?要论起《长相思》中的最美,该属李煜的一笔闲赋,风轻云淡间便染了满目霜林醉: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样的词,读来便如一拢晨风扫过,捧来了一盏秋意,心已先自沉静下来。句句染香,字字成画,真惊疑后主当年是否蘸了两袖秋意在书写,片红点点。
  于平地处见惊雷,这便是一流诗人的笔工。不需倚仗那些晦涩的意象、艰深的字眼,只用凡语凡言润物细无声地引你一字字读过去,读到休止,乍然走进一片天长水阔。
  其实后来的李后主又何尝不似一个深院锁清秋的妇人!眼泪洗面,笔墨自慰。区别只在于,终其一生,也再盼不回他所期待的,比如,他的故国,他的良臣。
  当他被虏为臣俘,“无言独上西楼”时,一句“无言”,心酸得足以让春花秋月枯萎。明明是他自己说了“独自莫凭栏”,却还是忍不住要登楼一重山两重山地远望。
  是在望那旧时上苑、玉树后庭吗?重重远山的阻隔,早已屏障开了他的两段生命。就像一圈金丝笼便可将云雀的一生分作蓝天和囚牢一样,从此天越高,相思越浓。
  都道“国家不幸诗家幸”,他的诗词于苦难中迸放的光彩,石破天惊。就好像雨打花落,却无心收获了一份“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外之美。李煜也许想不到,千年后的人们根本极少关注他曾经忧心过几次国难,为难过几回诏令,反而是对他只作为生活点缀的词章字字珍重,口口相传。
  正如人们不在乎孟浩然是否做官,却津津乐道于他那一首颇具情趣的求官之作:“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具有类似情形的中外作家数不胜数,雨果也曾有几年因投身政治而文学创作进入低谷,可他被迫流亡国外后悲愤写成的《悲惨世界》,显然要比他当日孜孜攻求的政治作为更加不朽。
  文学常常是政治失意或政治谋求过程中的附属品,软弱而易被操控。可它经历得住时间的冲刷,当政治沦为历史,文学仍历久弥新。时代会过去,而文字长存。
  李煜的《长相思》正是这样,开过千年菊花飘零,诗意未残。在今天,仍旧够我们掬一捧寒风,遥想当年的相思。
  长相思,相思有多长?花开花败的沧桑,仍未赶上。
其他文献
文言汉语本来是成熟语言,言简意赅,一字一意。可惜所谓白话文运动把汉语推回到幼稚阶段,用两个字组成的同义词(字)、近义词(字)甚至是反义词(字)取代原来的一个字。啰里啰唆不说,可恶的是,经常这么用,导致后世模糊了近义词的区别,互相取代乱用,甚至把反义词当同义词用,造成汉语失去了严谨的内涵,使得人们交流出现众多歧义,更使人在阅读古籍时出现偏狭,最终使得人的思维变的浅薄粗糙。  比如说“身体”。在今人看
期刊
宋代诗人陈抟是个十足的归隐者,他在《归隐》一诗中写道:“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在他看来,惟有归隐,才能拥有心灵自由,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最自然、最朴素、最本真的生命时光。  文学上颇负盛名“竹林七贤”,个个好酒。有一幅刻砖壁画《竹林七贤图》,图上人物广袖长衫,衣领敞开,跣足袒胸坐于竹林中,嵇康
期刊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不仅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而且对医术也颇有研究,著有《药崇书》《草木传》等医学书籍。在漫长艰辛的一生中,蒲松龄虽抑郁不得志,却很少生病,最后竟活到了76岁,这与他懂医术,饮药茶,有规律的锻炼和生活,始终保持了充沛的精力不无关系。他的养生秘籍,值得世人学习。  青少年时代的蒲松龄,不重八股文,闲暇时博览群书,其中包括不少医药书籍。所以,他的《聊斋志异》虽多借写鬼妖狐仙来鞭挞
期刊
决计去拜访他是因为圆光。  乙未暮春之际,在时代美术馆参加《禅心七韵》雅集,遇见圆光。圆光长身玉立,着了藏灰长衫,清秀的脸上尽是不俗之气,尽管还那么年轻,却着了老调,眼神干净清澈之外有了仓凛之气。  他修佛,听禅乐。人亦有禅意。  他知我要自驾车去皖南,便推荐了一音禅师。“您会欣赏他的,他才是真正的空谷幽兰。已隐居两年,隐在皖南深山的一山僧,陪伴的只有清风、明月、溪水、幽兰。”  我当下起意拜访,
期刊
昨天和朋友聊到制香、取药计量,发现大家对于克重换算并不确切了解。中医抓药,做香合方,采用的皆是古制。“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
期刊
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花钱,称为“压岁钱”,是希望用这些零花钱换来平安吉祥,让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压岁钱”源于北宋时期。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官员纷纷庆贺,热闹非凡。  王韶的小儿子名叫南陔出了一件事。  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却不慎,他竟然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
期刊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
期刊
引子:重走商鞅变法之路的缘起  一直以来,“作法自毙”作为一个专属于商鞅的词,都是以贬义的内涵存在,成为人们诟病商鞅的一大理由。然而,真正了解了这个词的来源之后,却会对他生出无比敬意:一个制法执法者,能将法治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能让法律的权威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甚至自身也要受法律约束,这是一种何等的成功!  也许另一个鸡汤故事可以佐证我们更好的理解商鞅变法:据说二战后,斯大林遇到丘吉尔,幸灾乐祸地说
期刊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物转星移,周而复始,大自然用它美丽的四季打扮世间每一个角落,使春山含翠,夏木阴阴,秋水明净,冬雪皑皑,在这四季中,又蕴含二十四个节气,年年年尾接年头,依时来去,不弃不离。  充满巧思与智慧的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便是取节气和候应中各一字而成。  早在西周时代的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说法,用以反映四季、气
期刊
中医依据天人相应理论,认为四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大节气温、热、凉、寒交替变化时,对人体生理均有一定影响。把握住节气转变的特点规律,不失为人体除旧布新的契机。春分,就是调神提颜值的好时机,以下从三方面给出饮食调理方案。  春分调睡眠  春分时节,气候骤变会致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乱,很多人也会出现失眠或嗜睡的症状。失眠日久,往往会伴有头晕,头痛,健忘,倦怠或食欲不振。失眠的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