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资源建设是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当前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面临教育类学科地位模糊、课程资源建设意识淡薄、课程设置偏离教育实际、教育实践成效欠佳、网络共享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重塑教育类课程的学科地位、明确课程资源建设的价值与取向、搭建高效教育实践平台、实现网络课程资源共享。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教育类课程 课程资源
  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明确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参与教育实践;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1]。《标准》规定了以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的三大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涉及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方面。
  《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目前,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虽经过多次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和课程实施的依据,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亟待加强。
  一、教育类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多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等[2]。
  教育学科的交叉性、庞杂性、系统性,决定了高师院校教育类的课程资源不仅仅在教育学科内部,也广泛利用于相关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等。教育类课程,又称教育学类课程、教育课程、教育科学课程或教师教育课程等。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下发的《师范教育条例(草案)》在第47条中指出:“教育类课程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或学科教学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等课程。”高师教育类课程指培养未来教师从教素养与技能的同质学科体系,是教师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独有特征[3]。我们认为,一切参与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并有利于教育类课程目标实现的因素,均属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的范畴。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就是分析、寻求进入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因素,通过适当统整,使其在课程实施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的来源与构成分析
  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的来源与构成,可以从横向的要素分析和纵向的层次分析两个维度进行。
  (一)横向的要素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类课程资源有四个要素: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文化知识资源和网络资源。
  1.教育类课程物力资源
  教育类课程物力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各类教育设施,还包括校外的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和校外实习基地等社会资源。
  2.教育类课程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学生资源是容易被忽视的人力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前提,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反馈促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3.教育类课程文化知识资源
  课程文化知识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资源。“课程知识资源并不是一个粮仓,直接给课程提供取之不尽的粮食,而是一个矿山,知识资源需要批判才能进入课程”。
  4.教育类课程网络资源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网络中教育信息共享的步伐。自2003年国家开始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已建成了3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公布的教育类精品课程近300门[4]。这些网络课程资源能够弥补现实课程资源的不足,如能加以有效利用,就可以丰富教育类课程的类型,提高课程实施成效。
  (二)纵向的层次分析
  从纵向层次上看,教育类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国家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即教育部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有关规定,如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学科教学法类等。国家层面的课程资源是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构成的核心。
  2.地方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即结合地方社会文化与教育实际需求,由高师院校自行研制开发的课程资源,如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地方基础教育特需资源等。
  3.学校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即学校内部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教师经验、教材、学校环境等。
  三、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类课程学科地位模糊
  教育类课程的“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存在已久。“学术性”主张学生具有扎实、完备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功底,强调学科专业课程。“师范性”认为学生要有教育科学知识和实际教育教学技能,强调教育学科课程。“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使得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受到诸多制约,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类课程的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意识淡薄
  必须承认,多数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师院校,对教育类课程的关注程度不如专业类课程,对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长期循规蹈矩地设置传统教育类科目,无法培养出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高水平师资。课程资源建设意识淡薄,造成教育类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差,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其结果就是师范生的“师范性”不强。   (三)课程设置偏离教育实际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开设的三类课程中,公共课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专业课占65%~70%,教育类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其中教育实践课的比例为总时数的1%~2%,以单一的教育实习、见习形式进行[5]。与世界教育类课程水平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类课程结构单一、实践环节薄弱,在课程设置、内容上都显得乏善可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呼声愈来愈高,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资的实用性、适用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偏离教育实际,缺少解决教育难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四)教育实践活动成效不佳
  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教育类课程资源,为此,高师院校均安排师范生进行教育见习、实习,但总体来看,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并不理想,造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浪费,其原因有多方面,如中小学担心影响教学质量,不愿让师范生从事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不能胜任教学、管理需要;部分师范生对待教育实践活动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等。
  (五)网络课程资源共享不足
  网络课程资源为现实课程实施提供了便利,但一是由于课程资源开发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学校的精品课程资源仅限于本校使用,不能共享。二是高师院校统筹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不足,可供选择的资源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三是对国外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出现“有资源不会利用”的现象。
  四、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途径
  针对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中的问题,高师院校必须改进课程建设理念,重视教育类课程资源的建设,为师范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一)重塑教育类课程的学科地位
  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类课程需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教育类课程资源要突出“双专业”的特征,即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科学课程。在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三大类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方法类和教学技能类课程,如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教育类课程的门类。
  (二)明确课程资源建设的价值与取向
  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的保障,高师院校须对其高度重视,在厘清课程资源的来源于构成的基础上,有序开发。首先,强化课程资源建设意识,教师、行政人员都需要理解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课程资源建设的合力。其次,重视“教师”资源的建设,即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这里既包括教育类课程的任教教师,又包括教学院系的专业课程任教教师。在提高教师素养的同时,还须加强上述两类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做到认识统一、相互支持。最后,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不断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类课程资源建设。
  (三)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效性
  教育类课程实施的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执教能力,因而,课程内容更注重实用性、适用性和实效性,高师院校要依据社会发展状况、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在学校中,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都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素养和实践经验。课程资源建设须紧密结合中小学的课程实践,在教材中充实案例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教育热点等内容,避免满篇理论的空洞说教。删除言之无物的知识,加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外教育比较沿研究等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群体、课程设置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将课程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文化知识资源和网络资源这四个要素有机结合。
  (四)搭建高效教育实践平台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更是一种实践性和技能性极强的职业。教育类课程需要强调实际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挖掘、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展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多接触中小学教育,体验未来实习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在大三、大四时可以备课、听课、上课,不仅可以当任课老师,还可以担任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举行家长会、课外实践活动等。
  (五)实现教育类课程网络资源共享
  当前,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在网上公开了一些教育类经典课程,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教育学类各个分支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育类课程资源日渐丰富。截至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公布的教育类精品课程已达282门。加快精品课程建设,实行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开放式课程选修,开放使用权限,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高师院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资源中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类课程资源,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进行优质教育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9-60.
  [3]唐殿强,张淑玲.高师教育类课程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3(6):82.
  [4]于书娟.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82-83.
  [5]吴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思考.教育探索,2012(9):40.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某些大学生出现焦虑、迷惘等各种心理问题。为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指导和帮扶显得尤为必要,这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问题成因 解决路径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压力,产生很多心理困惑,如焦虑、自卑、失望、迷惘等,这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找工作
平面设计是我国当前的新兴专业,也是一个就业选择比较广泛、技艺有机结合的专业。然而,在它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平面设计软
新词是语言发展的风向标,历来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概念合成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创新词
摘 要: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几乎与所有建筑类专业课程相关,建筑师、结构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都有建筑材料方面的内容。建筑材料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三二分段学生现状及三二分段课程体系衔接对课程的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就建筑材料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所进行的实践与探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三二分段 建筑材料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和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日益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形成了以奖、助、减、免、勤、贷等六种方式为主
摘 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时代与初中学生新特征的选择。课堂教学具有局限性,但可以通过弹性设置延伸研究性学习。通过思考研究性学习弹性方案,初步探讨三个方面:以走出课堂去,回到课堂来为横向弹性;以阶梯化探讨类型问题为纵向弹性;不断调整的弹性施教。在实施方案时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看待教师的新角色与学生的新角色。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研究性学习 弹性方案 教学思考  
针对web服务接口匹配方法中的复杂参数类型匹配,本文提出运用二分图匹配的方法计算服务接口信息中复杂参数类型的匹配度。在对Web服务的参数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该方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