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平安银行近年来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原来民生银行从资产端发力进军零售银行的战略思路在公司得以坚决的执行。虽扩张很快,但也面临着不良激增的局面,收益能否覆盖风险尚待时间验证。
平安银行(000001.SZ)于4月20日率先在银行业中发布2016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5.3亿元,同比增长3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9亿元,同比增长8.1%。在降息效应全面显现、行业不良资产全面暴露的形势下,这份季报可圈可点,值得深入分析。
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出任平安银行行长以后,平安银行完全融入了中国平安集团和民生银行的基因,实施了“专业化、集约化、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四大战略,充分利用了平安集团在客户、产品、渠道、平台、互联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民生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上的创新做法,经营特点鲜明,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独树一帜。
净息差逐步回升
本季度平安银行营业收入达到275.32亿元,环比2015年第四季度增长10.1%,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33.2%,增幅甚至快于2015年全年31%的水平,较好地应对了降息周期的负面影响。本季度的营业收入是2011年第四季度(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并表后的第一个季度)收入89.42亿元的3.08倍, 长期结构调整成果初步显现。
从净利息收入看,平安银行在规模和息差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果。从资产规模看,一季度达到26811.55亿元,比年初增加1740.06亿元,同比增长16.3%,维持了整合以来的较快增长。一季度的总资产是2011年第三季度并表后的资产规模12072.13亿元的2.22倍,年均增长19.2%。其中贷款达到12627.86亿元,比年初增加466.48亿元,同比增长12.33%,是2011年第三季贷款余额6082.7亿元的2.08倍,年均增长17.7%。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名列前茅。同时,平安银行净息差上达到2.87%的较高水平,虽然比2015年第四季度2.89%环比下降了2个基点,但仍比2015年同期的2.73%上升了14个基点,这使得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1.5%。平安银行的净息差,自从2013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触及2.18%、2.2%、2.23%的较低水平之后,逆市场利率下降的趋势,逐步回升,成为同行中的一个异类。
细究平安银行净息差逐步上升的原因,从有息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可一窥端倪。本季度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平均余额达到4482.56亿元,比2015年第四季度的4393.87亿元环比增长2.0%,占贷款平均余额的36.6%,比平深整合后的2011年第四季度31.2%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达到9.71%,仅比2015年第四季度的9.76%环比下降了5个基点,但比2011年第四季度的6.67%提高了3.04个百分点。
再来看看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结构,信用卡应收账本季度末达到1539.93亿元,居个人贷款第一位,超过了经营性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比期初的1477.4亿元环比增长4.2%,增幅高于贷款总额3.8%的环比增长速度。回顾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应收账余额,刚刚并表后的2011年底的仅96.21亿元,四年多的时间增加了整整15倍。受降息影响较大的住房按揭贷款比例下降,而降息影响较小的信用卡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比例的上升,有效地稳住了资产端收益率下滑的局面,平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仅从2015年第四季度的5.24%下滑到本季度的5.09%,下降幅度在可控范围。
从有息付息负债来看,平安银行存款成本从上季度的2.25%回落到本季度的2.05%,同一期间,债券的付息率从3.89%回落到3.59%,拉动负债成本由2.47%下降到2.29%,基本保持和资产端同样的回落幅度,从而保证了利差、息差均保持了较高水平。
在利差息差保持稳定的同时,平安银行继承了原来深发展零售负债的短板。本季度零售存款平均余额为2538.41亿元,占存款平均余额的比例由2015年第四季度的16.2%下降到本季度末的15.3%,相对平深整合后的2011年的17.9%,还下降2.4个百分点,与个人贷款平均余额4482.56亿元相比,存在着1944.15亿元的缺口。个人存款的相对不足由成本较高的公司存款、协议存款、保证金存款以及同业存款来弥补,从这点来看,短板更短,如果趋势维持,将不利于息差保持稳定。
非息净收入依靠投资拉动
比净利息收入更引人注目的是平安银行的非息净收入,达到91.3亿元,同比增长65.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33.2%。其中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50.4%,在规模偏大、基数已经不小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增幅难能可贵,当然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如利用陆金所开展的交叉销售功不可没。
非息收入突飞猛进的另一因素是投资取得8.24亿元的净收益,比2015年同期的4.64亿元增长77.6%,同时汇兑损益由-2.98亿元转为1.52亿元,从而为非息收入锦上添花。投资和汇总损益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可持续较差,这也是今后营业收入增长的一个潜在隐忧。
在营业收入连续数年的迅速增长的条件下,平安银行的业务管理费保持较低幅度增长,成本收入比进一步下降,第一季度的成本收入比为29.4%,首次低于30%,比2015年全年的31.3%回落了近2个百分点,远低于2013年高峰时的40.77%,同时也大大低于平深整合前深发展38%左右的水平。
不良提升
银行是杠杆率极高的企业,资产质量作为银行经营的关键因素,其极端重要性,再三强调也不过分。平安银行的季报披露其期末不良贷款197.5亿元,比期初的176.5亿元上升21亿元,占贷款总额约1.56%,比期初的1.45%上升11个基点。
平安银行本季度的信息披露质量大幅度下降,长期以来逐季披露的逾期重组贷款情况以及贷款减值准备变动表都在本季报中首次不见踪影。但我们可以从本期减值准备金提取及期初期末拨备变动,大致推测平安银行本期核销情况。
期末贷款减值准备318.01亿元,比期初292.66亿元增加25.35亿元,加上季报披露的收回已核销贷款本金3.2亿元,合计为28.55亿元。季报披露本期提取贷款减值准备94.8亿元,差值66.25亿元,大致为本季核销的不良贷款。加回核销的不良贷款之后,本季实际不良暴露约87亿元,比2015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93.74亿元和95.11亿元低,但仍远高于2015年一、二季度的56.29亿元、62.13亿元。鉴于平安银行历史上不良贷款核销具有前低后高的特点,同比增长54.6%的指标更具意义。
平安银行历史上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不良贷款的比值在同行中较高,反映出其不良认定标准偏松。关注类贷款是不良贷款产生的来源,从关注类贷款看,从期初的4.15%上升到4.31%,不良+关注达到5.87%,比年初增加了27个基点,加上核销则增加了79个基点,这仍然是一个较高的暴露值,年化后达到3.16%,这个水平将超过平安银行2015年的增加2.86%的水平,不良贷款暴露压力仍不小。
从平安银行近年来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原来民生银行从资产端发力进军零售银行的战略思路在公司得以坚决执行。但平安银行的经营也有着与民生银行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利用它综合金融平台,与其他金融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在资产证券化、交叉销售等取得一些进展,从而在非息收入方面继续高速增长,这是区别于民生银行小微战略的一个明显标志。
民生银行在执行激进的零售战略之后,近几年因为不良贷款后遗症严重,加上董事长变更、行长出事等原因,战略出现摇摆,零售战略难以执行。平安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稳定,较迟执行零售战略时间,但也面临着不良激增的局面,通过资产端发力的收益能否覆盖风险尚待时间进行验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平安银行股票,持有民生银行股票
平安银行(000001.SZ)于4月20日率先在银行业中发布2016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5.3亿元,同比增长3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9亿元,同比增长8.1%。在降息效应全面显现、行业不良资产全面暴露的形势下,这份季报可圈可点,值得深入分析。
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出任平安银行行长以后,平安银行完全融入了中国平安集团和民生银行的基因,实施了“专业化、集约化、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四大战略,充分利用了平安集团在客户、产品、渠道、平台、互联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民生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上的创新做法,经营特点鲜明,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独树一帜。
净息差逐步回升
本季度平安银行营业收入达到275.32亿元,环比2015年第四季度增长10.1%,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33.2%,增幅甚至快于2015年全年31%的水平,较好地应对了降息周期的负面影响。本季度的营业收入是2011年第四季度(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并表后的第一个季度)收入89.42亿元的3.08倍, 长期结构调整成果初步显现。
从净利息收入看,平安银行在规模和息差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果。从资产规模看,一季度达到26811.55亿元,比年初增加1740.06亿元,同比增长16.3%,维持了整合以来的较快增长。一季度的总资产是2011年第三季度并表后的资产规模12072.13亿元的2.22倍,年均增长19.2%。其中贷款达到12627.86亿元,比年初增加466.48亿元,同比增长12.33%,是2011年第三季贷款余额6082.7亿元的2.08倍,年均增长17.7%。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名列前茅。同时,平安银行净息差上达到2.87%的较高水平,虽然比2015年第四季度2.89%环比下降了2个基点,但仍比2015年同期的2.73%上升了14个基点,这使得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1.5%。平安银行的净息差,自从2013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触及2.18%、2.2%、2.23%的较低水平之后,逆市场利率下降的趋势,逐步回升,成为同行中的一个异类。
细究平安银行净息差逐步上升的原因,从有息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可一窥端倪。本季度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平均余额达到4482.56亿元,比2015年第四季度的4393.87亿元环比增长2.0%,占贷款平均余额的36.6%,比平深整合后的2011年第四季度31.2%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达到9.71%,仅比2015年第四季度的9.76%环比下降了5个基点,但比2011年第四季度的6.67%提高了3.04个百分点。
再来看看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结构,信用卡应收账本季度末达到1539.93亿元,居个人贷款第一位,超过了经营性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比期初的1477.4亿元环比增长4.2%,增幅高于贷款总额3.8%的环比增长速度。回顾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应收账余额,刚刚并表后的2011年底的仅96.21亿元,四年多的时间增加了整整15倍。受降息影响较大的住房按揭贷款比例下降,而降息影响较小的信用卡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比例的上升,有效地稳住了资产端收益率下滑的局面,平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仅从2015年第四季度的5.24%下滑到本季度的5.09%,下降幅度在可控范围。
从有息付息负债来看,平安银行存款成本从上季度的2.25%回落到本季度的2.05%,同一期间,债券的付息率从3.89%回落到3.59%,拉动负债成本由2.47%下降到2.29%,基本保持和资产端同样的回落幅度,从而保证了利差、息差均保持了较高水平。
在利差息差保持稳定的同时,平安银行继承了原来深发展零售负债的短板。本季度零售存款平均余额为2538.41亿元,占存款平均余额的比例由2015年第四季度的16.2%下降到本季度末的15.3%,相对平深整合后的2011年的17.9%,还下降2.4个百分点,与个人贷款平均余额4482.56亿元相比,存在着1944.15亿元的缺口。个人存款的相对不足由成本较高的公司存款、协议存款、保证金存款以及同业存款来弥补,从这点来看,短板更短,如果趋势维持,将不利于息差保持稳定。
非息净收入依靠投资拉动
比净利息收入更引人注目的是平安银行的非息净收入,达到91.3亿元,同比增长65.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33.2%。其中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50.4%,在规模偏大、基数已经不小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增幅难能可贵,当然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如利用陆金所开展的交叉销售功不可没。
非息收入突飞猛进的另一因素是投资取得8.24亿元的净收益,比2015年同期的4.64亿元增长77.6%,同时汇兑损益由-2.98亿元转为1.52亿元,从而为非息收入锦上添花。投资和汇总损益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可持续较差,这也是今后营业收入增长的一个潜在隐忧。
在营业收入连续数年的迅速增长的条件下,平安银行的业务管理费保持较低幅度增长,成本收入比进一步下降,第一季度的成本收入比为29.4%,首次低于30%,比2015年全年的31.3%回落了近2个百分点,远低于2013年高峰时的40.77%,同时也大大低于平深整合前深发展38%左右的水平。
不良提升
银行是杠杆率极高的企业,资产质量作为银行经营的关键因素,其极端重要性,再三强调也不过分。平安银行的季报披露其期末不良贷款197.5亿元,比期初的176.5亿元上升21亿元,占贷款总额约1.56%,比期初的1.45%上升11个基点。
平安银行本季度的信息披露质量大幅度下降,长期以来逐季披露的逾期重组贷款情况以及贷款减值准备变动表都在本季报中首次不见踪影。但我们可以从本期减值准备金提取及期初期末拨备变动,大致推测平安银行本期核销情况。
期末贷款减值准备318.01亿元,比期初292.66亿元增加25.35亿元,加上季报披露的收回已核销贷款本金3.2亿元,合计为28.55亿元。季报披露本期提取贷款减值准备94.8亿元,差值66.25亿元,大致为本季核销的不良贷款。加回核销的不良贷款之后,本季实际不良暴露约87亿元,比2015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93.74亿元和95.11亿元低,但仍远高于2015年一、二季度的56.29亿元、62.13亿元。鉴于平安银行历史上不良贷款核销具有前低后高的特点,同比增长54.6%的指标更具意义。
平安银行历史上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不良贷款的比值在同行中较高,反映出其不良认定标准偏松。关注类贷款是不良贷款产生的来源,从关注类贷款看,从期初的4.15%上升到4.31%,不良+关注达到5.87%,比年初增加了27个基点,加上核销则增加了79个基点,这仍然是一个较高的暴露值,年化后达到3.16%,这个水平将超过平安银行2015年的增加2.86%的水平,不良贷款暴露压力仍不小。
从平安银行近年来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原来民生银行从资产端发力进军零售银行的战略思路在公司得以坚决执行。但平安银行的经营也有着与民生银行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利用它综合金融平台,与其他金融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在资产证券化、交叉销售等取得一些进展,从而在非息收入方面继续高速增长,这是区别于民生银行小微战略的一个明显标志。
民生银行在执行激进的零售战略之后,近几年因为不良贷款后遗症严重,加上董事长变更、行长出事等原因,战略出现摇摆,零售战略难以执行。平安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稳定,较迟执行零售战略时间,但也面临着不良激增的局面,通过资产端发力的收益能否覆盖风险尚待时间进行验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平安银行股票,持有民生银行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