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小说采用亡灵叙事这一荒诞的手法,叙述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把这个时代的荒诞展现出来。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荒诞
余华的《兄弟》出版七年之后,他的《第七天》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在《第七天》面世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七年磨一剑,读者的期待可谓不小。
“七”这个数字也有着特殊色彩,在西方文化中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人类有七罪七罚等等;在中国人也有七情,过世的人的灵魂“头七”会回来……除去这些意义,“第七天”这个名字本身也是充满悬念的,大家会经不住去猜想在这天之前和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通过亡灵叙事的方式将杨飞生前死后的所见、所闻、所历都道了出来。杨飞不仅是这部作品中的主角之一,也是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他把那些如珍珠般散落的故事串连在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作品。小说的开头很荒诞:殡仪馆通知主人公——已经死去的杨飞,前去火化自己。这样的开头已预示了整部小说必然弥漫着荒诞色彩:本以为死后是人人平等,却没想到死后贵宾和普通人还是不同;抗议强拆的静坐示威却被有心人导演成了打砸政府;强拆废墟中掩埋的两条生命被谎言所掩盖;想要实现自己野心的李青,成为富豪之后却不得善终;亲身母亲在火车上上厕所时不知不觉生下杨飞,他顺着厕所圆筒滑落后被养父收养,多年后他回到亲身父母身边却成了家里多余的人;杨飞生前、死后都在寻找他的养父,其实在他死后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后来杨飞与养父相认了,但他选择让养父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待杨飞如亲子般善良的李月珍在移民前发现了医院的弃婴后被撞死;鼠妹以为男朋友欺骗她之后就“消失”了,失望的她想要跳楼自杀,改变主意后拉住了前来营救的警察的手,却因意外还是摔死了;其实鼠妹的男友不是消失而是回了老家,在得知鼠妹的死讯后她的男友卖了自己的肾给鼠妹买墓地,后来出车祸死了;鼠妹和男友在“死无葬身之地”重逢,本应相守的两人却因为一人没有墓地又分开了;扫黄行动中结怨的警察张刚和男扮女装的卖淫者李姓男子,在死后却下着棋等着一起安息;“死无葬身之地” 是一个美好、宁静的地方……作者在小说开始前引用了《旧约·创世纪》的一段文字“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故事也在第七天结束了,开头其实已经预示了结尾,上帝七天造世界,余华用七天的故事铸就了他的小说故事《第七天》。
《第七天》出版后,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太过敷衍,读下来就是新闻素材的堆积,文中的故事在荧幕、报纸上都有着类似的身影,这样的“串烧”不像是耗时七年之作更像是两三周的手笔,或许也会引起人们一定的思考但远没有《活着》予人的厚重感。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第七天》时候的侧重点有别于之前的作品,以《活着》为例,这是写主人公福贵为活着而活着的历程,强调的是活着的那个状态,这样的历程唯有在世事变迁中靠历史的纵深感才得以体现;《第七天》则展现了这个社会的一个横切面,通过写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把这个社会切开、分解给人们看。书中大部分人物没有太过突出的个性,除了杨金彪这位伟大的父亲,大部分人留下的都是浅浅的痕迹和模糊的面孔,但他们又让人感到熟悉,或许是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浮光掠影,七天的故事难以说尽世事的变化,但却反映出了当下这个时代。
《第七天》的情感较《活着》是极为外露的。《活着》采用了零度写作的手法——作者情感不介入,客观的叙述、平淡的描写,然而在这平淡、冷静叙述的背后却让人感到了绝望和希望的交替,似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使之跌宕起伏。《第七天》却在文字间明显流露出了灰色的基调,绝望的感觉被包裹在了其中,这样的基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然而在阅读《第七天》时,荒诞削弱了悲剧对我们的冲击感。《第七天》中的那些悲剧故事给人熟悉的感觉,因此它们虽让人情绪变化但并非大起大落的,常常引得读者一声叹息。然而,若是在叹息之后仔细品味,绝望之感就慢慢涌上了心头。但作品中也依然有着些许光亮,余华虽然在讽刺现实,但并没有彻底失去希望,因此整部小说基调虽然是灰色,却也有着亮点——杨金彪那份无私深沉的父爱、鼠妹的爱情故事以及“死无葬身之地”的温情。当然也许会有人说因为亮色使灰色不够彻底,而我却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亮色才让那些灰色更加浓重、灰暗。
有人认为余华应该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写《第七天》,而写实主义也是余华所擅长的笔法,那样才更写实、更具现实意义,更发人深省。我们在阅读《第七天》时荒诞的内容依旧给我们熟悉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熟悉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更因为生活中不缺乏荒诞,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然而生活中的荒诞却常是我们熟悉而不自知的,当余华把生活中的荒诞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人们会感到陌生的同时又有熟悉之感。多数人以为现实主义才是最写实,实际上荒诞的写法未必不写实。
余华不是一个守旧的作家,他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第七天》是余华的一次新尝试,这是一部具有争议的作品,读者们有着极端不同的看法,然而有争议代表了有关注,争议恰是对作者探索的一种回应,有争议的作品未必是劣作。关于《第七天》探索是否成功的定论,我们唯有交给时间。
参考文献:
[1] 余华:《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
[2]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荒诞
余华的《兄弟》出版七年之后,他的《第七天》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在《第七天》面世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七年磨一剑,读者的期待可谓不小。
“七”这个数字也有着特殊色彩,在西方文化中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人类有七罪七罚等等;在中国人也有七情,过世的人的灵魂“头七”会回来……除去这些意义,“第七天”这个名字本身也是充满悬念的,大家会经不住去猜想在这天之前和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通过亡灵叙事的方式将杨飞生前死后的所见、所闻、所历都道了出来。杨飞不仅是这部作品中的主角之一,也是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他把那些如珍珠般散落的故事串连在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作品。小说的开头很荒诞:殡仪馆通知主人公——已经死去的杨飞,前去火化自己。这样的开头已预示了整部小说必然弥漫着荒诞色彩:本以为死后是人人平等,却没想到死后贵宾和普通人还是不同;抗议强拆的静坐示威却被有心人导演成了打砸政府;强拆废墟中掩埋的两条生命被谎言所掩盖;想要实现自己野心的李青,成为富豪之后却不得善终;亲身母亲在火车上上厕所时不知不觉生下杨飞,他顺着厕所圆筒滑落后被养父收养,多年后他回到亲身父母身边却成了家里多余的人;杨飞生前、死后都在寻找他的养父,其实在他死后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后来杨飞与养父相认了,但他选择让养父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待杨飞如亲子般善良的李月珍在移民前发现了医院的弃婴后被撞死;鼠妹以为男朋友欺骗她之后就“消失”了,失望的她想要跳楼自杀,改变主意后拉住了前来营救的警察的手,却因意外还是摔死了;其实鼠妹的男友不是消失而是回了老家,在得知鼠妹的死讯后她的男友卖了自己的肾给鼠妹买墓地,后来出车祸死了;鼠妹和男友在“死无葬身之地”重逢,本应相守的两人却因为一人没有墓地又分开了;扫黄行动中结怨的警察张刚和男扮女装的卖淫者李姓男子,在死后却下着棋等着一起安息;“死无葬身之地” 是一个美好、宁静的地方……作者在小说开始前引用了《旧约·创世纪》的一段文字“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故事也在第七天结束了,开头其实已经预示了结尾,上帝七天造世界,余华用七天的故事铸就了他的小说故事《第七天》。
《第七天》出版后,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太过敷衍,读下来就是新闻素材的堆积,文中的故事在荧幕、报纸上都有着类似的身影,这样的“串烧”不像是耗时七年之作更像是两三周的手笔,或许也会引起人们一定的思考但远没有《活着》予人的厚重感。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第七天》时候的侧重点有别于之前的作品,以《活着》为例,这是写主人公福贵为活着而活着的历程,强调的是活着的那个状态,这样的历程唯有在世事变迁中靠历史的纵深感才得以体现;《第七天》则展现了这个社会的一个横切面,通过写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把这个社会切开、分解给人们看。书中大部分人物没有太过突出的个性,除了杨金彪这位伟大的父亲,大部分人留下的都是浅浅的痕迹和模糊的面孔,但他们又让人感到熟悉,或许是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浮光掠影,七天的故事难以说尽世事的变化,但却反映出了当下这个时代。
《第七天》的情感较《活着》是极为外露的。《活着》采用了零度写作的手法——作者情感不介入,客观的叙述、平淡的描写,然而在这平淡、冷静叙述的背后却让人感到了绝望和希望的交替,似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使之跌宕起伏。《第七天》却在文字间明显流露出了灰色的基调,绝望的感觉被包裹在了其中,这样的基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然而在阅读《第七天》时,荒诞削弱了悲剧对我们的冲击感。《第七天》中的那些悲剧故事给人熟悉的感觉,因此它们虽让人情绪变化但并非大起大落的,常常引得读者一声叹息。然而,若是在叹息之后仔细品味,绝望之感就慢慢涌上了心头。但作品中也依然有着些许光亮,余华虽然在讽刺现实,但并没有彻底失去希望,因此整部小说基调虽然是灰色,却也有着亮点——杨金彪那份无私深沉的父爱、鼠妹的爱情故事以及“死无葬身之地”的温情。当然也许会有人说因为亮色使灰色不够彻底,而我却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亮色才让那些灰色更加浓重、灰暗。
有人认为余华应该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写《第七天》,而写实主义也是余华所擅长的笔法,那样才更写实、更具现实意义,更发人深省。我们在阅读《第七天》时荒诞的内容依旧给我们熟悉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熟悉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更因为生活中不缺乏荒诞,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然而生活中的荒诞却常是我们熟悉而不自知的,当余华把生活中的荒诞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人们会感到陌生的同时又有熟悉之感。多数人以为现实主义才是最写实,实际上荒诞的写法未必不写实。
余华不是一个守旧的作家,他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第七天》是余华的一次新尝试,这是一部具有争议的作品,读者们有着极端不同的看法,然而有争议代表了有关注,争议恰是对作者探索的一种回应,有争议的作品未必是劣作。关于《第七天》探索是否成功的定论,我们唯有交给时间。
参考文献:
[1] 余华:《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
[2]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