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书写时代的荒诞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小说采用亡灵叙事这一荒诞的手法,叙述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把这个时代的荒诞展现出来。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荒诞
  余华的《兄弟》出版七年之后,他的《第七天》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在《第七天》面世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七年磨一剑,读者的期待可谓不小。
  “七”这个数字也有着特殊色彩,在西方文化中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人类有七罪七罚等等;在中国人也有七情,过世的人的灵魂“头七”会回来……除去这些意义,“第七天”这个名字本身也是充满悬念的,大家会经不住去猜想在这天之前和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通过亡灵叙事的方式将杨飞生前死后的所见、所闻、所历都道了出来。杨飞不仅是这部作品中的主角之一,也是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他把那些如珍珠般散落的故事串连在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作品。小说的开头很荒诞:殡仪馆通知主人公——已经死去的杨飞,前去火化自己。这样的开头已预示了整部小说必然弥漫着荒诞色彩:本以为死后是人人平等,却没想到死后贵宾和普通人还是不同;抗议强拆的静坐示威却被有心人导演成了打砸政府;强拆废墟中掩埋的两条生命被谎言所掩盖;想要实现自己野心的李青,成为富豪之后却不得善终;亲身母亲在火车上上厕所时不知不觉生下杨飞,他顺着厕所圆筒滑落后被养父收养,多年后他回到亲身父母身边却成了家里多余的人;杨飞生前、死后都在寻找他的养父,其实在他死后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后来杨飞与养父相认了,但他选择让养父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待杨飞如亲子般善良的李月珍在移民前发现了医院的弃婴后被撞死;鼠妹以为男朋友欺骗她之后就“消失”了,失望的她想要跳楼自杀,改变主意后拉住了前来营救的警察的手,却因意外还是摔死了;其实鼠妹的男友不是消失而是回了老家,在得知鼠妹的死讯后她的男友卖了自己的肾给鼠妹买墓地,后来出车祸死了;鼠妹和男友在“死无葬身之地”重逢,本应相守的两人却因为一人没有墓地又分开了;扫黄行动中结怨的警察张刚和男扮女装的卖淫者李姓男子,在死后却下着棋等着一起安息;“死无葬身之地” 是一个美好、宁静的地方……作者在小说开始前引用了《旧约·创世纪》的一段文字“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故事也在第七天结束了,开头其实已经预示了结尾,上帝七天造世界,余华用七天的故事铸就了他的小说故事《第七天》。
  《第七天》出版后,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太过敷衍,读下来就是新闻素材的堆积,文中的故事在荧幕、报纸上都有着类似的身影,这样的“串烧”不像是耗时七年之作更像是两三周的手笔,或许也会引起人们一定的思考但远没有《活着》予人的厚重感。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第七天》时候的侧重点有别于之前的作品,以《活着》为例,这是写主人公福贵为活着而活着的历程,强调的是活着的那个状态,这样的历程唯有在世事变迁中靠历史的纵深感才得以体现;《第七天》则展现了这个社会的一个横切面,通过写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把这个社会切开、分解给人们看。书中大部分人物没有太过突出的个性,除了杨金彪这位伟大的父亲,大部分人留下的都是浅浅的痕迹和模糊的面孔,但他们又让人感到熟悉,或许是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浮光掠影,七天的故事难以说尽世事的变化,但却反映出了当下这个时代。
  《第七天》的情感较《活着》是极为外露的。《活着》采用了零度写作的手法——作者情感不介入,客观的叙述、平淡的描写,然而在这平淡、冷静叙述的背后却让人感到了绝望和希望的交替,似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使之跌宕起伏。《第七天》却在文字间明显流露出了灰色的基调,绝望的感觉被包裹在了其中,这样的基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然而在阅读《第七天》时,荒诞削弱了悲剧对我们的冲击感。《第七天》中的那些悲剧故事给人熟悉的感觉,因此它们虽让人情绪变化但并非大起大落的,常常引得读者一声叹息。然而,若是在叹息之后仔细品味,绝望之感就慢慢涌上了心头。但作品中也依然有着些许光亮,余华虽然在讽刺现实,但并没有彻底失去希望,因此整部小说基调虽然是灰色,却也有着亮点——杨金彪那份无私深沉的父爱、鼠妹的爱情故事以及“死无葬身之地”的温情。当然也许会有人说因为亮色使灰色不够彻底,而我却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亮色才让那些灰色更加浓重、灰暗。
  有人认为余华应该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写《第七天》,而写实主义也是余华所擅长的笔法,那样才更写实、更具现实意义,更发人深省。我们在阅读《第七天》时荒诞的内容依旧给我们熟悉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熟悉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更因为生活中不缺乏荒诞,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然而生活中的荒诞却常是我们熟悉而不自知的,当余华把生活中的荒诞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人们会感到陌生的同时又有熟悉之感。多数人以为现实主义才是最写实,实际上荒诞的写法未必不写实。
  余华不是一个守旧的作家,他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第七天》是余华的一次新尝试,这是一部具有争议的作品,读者们有着极端不同的看法,然而有争议代表了有关注,争议恰是对作者探索的一种回应,有争议的作品未必是劣作。关于《第七天》探索是否成功的定论,我们唯有交给时间。
  参考文献:
  [1] 余华:《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
  [2]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其他文献
摘 要:攻鼓子是甘肃武威凉州的民间一种鼓舞表演艺术形式。是《西凉乐舞》的遗存,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属于古代西凉少数民族的一种鼓乐舞,它在《凉州曲》中属“健舞”,是一支群体性的鼓乐舞蹈,重点在重大节日和佛教、祭祀活动中表演。本文通过攻鼓子“滚法”之音与“攻城”之意关系以及服饰、道具、音乐、表演、技术等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对进一步的挖掘、研究攻鼓子历史文化,对其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
期刊
摘 要:作为我国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史研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自90年代“美国热”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不断的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新的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不断的出现。尤其是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要求下,对其研究愈发的现代化。本文在对美国史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现代化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视角及其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美国史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现代化;视野;美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战争时期,始终重视并推进着《法兰西内战》的出版和传播。在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活动中,回顾《法兰西内战》在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版和传播的历史,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兰西内战》;翻译版本;传播  一、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法兰西内
期刊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妥善解决农民工急需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本文描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问题,以及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
期刊
摘 要: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具有独特思想的德国哲学家。他的超人哲学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的转换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存在有孤僻、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而超人哲学概念中有着乐观性、创造性、超越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的研究对我们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尼采;超人哲学;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超人哲学的主要内涵  超人意味着超越,超出一般人的思维模式,
期刊
摘 要:《聊斋志异》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本文通过对其《花姑子》的解读,进而阐释蒲松龄的爱情观,并试图沟通古今中外,层层阐明文学体裁中人妖之恋的另类答案。  关键词:花姑子;孤独;爱情;生死  《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开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这话多像一阵烟,呛得红男绿女鼻酸泪流。《花姑子》,读罢泪沾襟,爱上的是那句“
期刊
摘 要:赫斯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马克思在18世纪40年代开始与之交往、合作。赫斯作为德国社会主义之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转向;赫斯早年的《论货币的本质》也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经济学转向。要公正地评价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也要注意到二人思想的差别和分歧,客观看待赫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地位,才能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逻辑发展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赫斯;异化;共产主义  赫斯作为马克思早期
期刊
摘 要:游文辉所绘的《利玛窦像》是中国人画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此画与洋人油画在技法表现上相比丝毫不逊色。这幅画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碰撞,而且是西洋美术进入中国的源头,在中国油画史上具有不可小视的地位。本文把此画作为一个切入点,我们从中了解到游文辉的艺术人生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艺术进行利用,艺术也在影响着宗教深入的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宗教与艺术的
期刊
摘 要:聊斋红楼,一文一白,一短一长,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聊斋志异》是部神奇小说,其中有太多的现实揭露,也有太多的情感表现。  关键词:贾奉雉;聊斋  《贾奉雉》文章不长,却是以荒诞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一个文人的故事和他的精神遭遇,更让我透过了贾奉雉看到了蒲松龄的一生。平凉才子贾奉雉,屡试不中,而平庸之辈却能连中三元,他百思不得其解。挚友郎生为他指点迷津。但贾奉雉血气方刚,不愿苟且偷生猎取功名。
期刊
摘 要:《偏见与傲慢》主要讲述了伊丽莎白五姐妹的婚姻故事,反映了当时农村的阶级关系、生活习俗和社会心理。简奥斯汀的一生短暂,却留下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等驰名中外的著作。她终生未嫁,情感不幸,却在作品中体现了完美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她出身乡村本应平凡嫁人了此一生,却博览群书,不甘束缚,自立自强,相信能以自己的笔作为谋生工具和实现自身价值。她在年轻时曾与年轻的律师汤姆勒弗洛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