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叶一世界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aa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勇先生曾为梁实秋先生《安放人间的雅舍》一书写过一篇名为《一间安放人生的房子》的序言。他这么说:“其内容或麻将排队,握手下棋,或理发谦让,喝茶饮酒,俗世男女老少无所不及,柴米油盐皆入文章。将千姿百态的人性世相,杂色缤纷的凡心俗世一网打尽。”好一个“一网打尽”!琐事杂事大事小事皆成文章,好似我们每天的生活,便是一篇平淡、真实而耐人寻味的上好佳作。
  可让我苦恼的是,为什么在散文家手里那些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事物就是一篇美文,而我的学生就不能呢?除却他们的文学功底,怎么每次作文里,都是空洞、乏味偏多,鲜有生活味儿呢?正当我为此事万分苦恼之时,仔细咀嚼平时自己所喜爱翻阅的散文,恍然大悟。说得俗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像我们寄宿制的学校,学生很难有太多机会去体味生活。每天坐在教室,等待老师的到来,上课、下课、排队吃饭,然后睡觉,一天倏忽而过,然后周而复始,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鲜有惊喜。这样的生活,没有涟漪,如何精彩。
  但是,学生的生活,真没有涟漪吗?会不会涟漪就在这清风明月一闪而过的瞬间,只是我的学生没有看到呢?记得《写作学基础》在论述散文取材广泛这一特征时,有这样的解释:“散文之所以在诗歌,小说,戏剧之外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就在于它能遮拾生活中的零星小事,松散片断,别具一番意味。”那我们学生的文章,为何就不可以把这些“细小、片段、零散的事物”作为他们写作的重要题材呢?
  说干就干!经过网上搜寻,我为孩子们找到了漂亮、耐用、厚实的本子,贴上标签,美其名——“最美细节本”。还让每个孩子在扉页,用工整的字迹醒目地写上:世界上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孩子们约定,老师也每天写一个小细节,其实也是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3月1日
  邻班的孩子上室外课了,而走廊那个小角落,早就悄悄入了我的眼。今年的花更胜,有一盆花长得尤其特别。
  这盆花,挂在窗边的铁栏杆上,花枝从中间开始向四周散开着长。叶子呈流线形,对叶生。叶脉颜色浅浅的,两端密集,中间稀疏,叶子上还长着一层细细的绒毛。中间几枝叶子的边角,对着互生出一对胭脂红的花儿来,细细的一根花枝,浅绿色的花托,花朵倒垂着,像极了欧洲舞会上舞女们旋转着蓬起来的裙摆。后来询问了邻班值日的孩子,原来这花叫做灯笼花,这挂在栏杆上,倒垂着,确实是像正月间房檐上挂着喜庆的灯笼呢。
  孩子们惊呼,原来,这就是“细节”?我并不着急回答,要求孩子们给老师评判一下,哪个地方是最精彩的细节呢?这下孩子们炸开了锅,平时都是老师评学生,这会儿“翻身做主人”,兴趣十足,个个开始品头论足起来。说着说着,自己也开始心痒起来,好,那我们就去校园开始我们“寻找细节之旅”吧。特意选了孩子们最常走的路线,也不说话,也不提醒,心里却想着,这是走马观花,还是丝丝入扣,都不重要了,我只需要他们带上那双愿意去发现美的眼睛。
  回到教室,大部分孩子开始奋笔疾书起来,交上来的作品,果不其然,让人惊叹,尤其是一个平时不爱做声的小孩儿,文字让人感动。
  3月1日
  今天,龙老师让我们观察一件事或我们身边的小东西。这让我挺为难的,不知道观察什么,只能让自己的目标缩小了,眼光落在了饭堂路上的一株芦苇上。
  那株芦苇没有什么特别的,它长在一处小小的石缝中,它没有大松树那样的高大,没有桂花树那么芬芳,可它还是一直好好地坚强地活着。它没有太引人注目,可它在我心目中是那么美。它长着一条长长的土黄色的杆,几片小小的长长的叶子在风中舞动,而细长的杆子,那么笔直地站在那儿,头上的芦花,是雪白的,在土黄的杆上显得那么突出,在风中,仿佛是一个优秀的舞者。(贤忠)
  或许孩子没有留意,这短短两百来个字,却有“散文家”的风范。只不过,孩子们不懂,何为散文罢了。作为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散文”本身就有着细碎的品质。因为散文更贴切生活。
  其实不难发现,在一些经典散文里头,经常可以窥见,生活的那些小角落。路上偶遇的陌生人,落入肩头的一片雪花,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都构成了散文纸上的那幕主角。譬如林清玄《路上捡到一粒贝壳》,“午后,在仁爱路上散步”,于是,就散出了一篇散文来。面包树、高围墙、宽大的落叶、叶下一粒粉红的贝壳… …正是这粒贝壳,让林先生“不能专心的散步了”。于是,散文家开始从生活的散文进入散文中的生活。散步固然继续,单就这路线的选择,也让林先生生出哲理性的念头来。“很久没有走的路,又去走一次,发现完全不同了,这不同有几个原因,一个是自己的心境改变了,一个是景观改变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季节更迭了。”先生的高人之处便在于此,提拔一个思想高度,“使我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因缘所集合而成的,一切可见,可闻,可触,可尝的事物竟是没有永久的实体……终究是幻化。”在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散步期间,偶然间,发现了那样一粒贝壳,便引得林先生浮想联翩,这种取零星题材,写大智慧文章,若我的学生能早日参悟,那该多好!当然,我的想法实属不够现实,但这样取材的方法,咱们的贤忠同学不就学到了么?
  好的文章总会有这样一种魔力——“化腐朽为神奇”。每天都会经过的路线,或许你只大步往前迈,或许你的余光瞥见了这一株石缝中的芦苇,但仅此而已。刚刚好,这株细长的芦苇,落在了这个孩子眼里,成了他心中“最美的细节”,成了他文章里好运用的素材,贴近生活,有了活生生的味道。
  因為有了“细节本”,每天的课前演讲,便多了一项——“最美细节”汇报。有时,是描述黑板上粉笔擦留下的白色痕迹;有时,是安静的自习课上突然听到饮水机里“咕嘟咕嘟”冒泡的声音;有时,是一片边缘微微卷起的细叶榄仁树叶;有时,是一朵昏黄时间落在校道上的黄槿花,等等。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有孩子的示范,也有老师的参与,慢慢从“细节本”这短短的一两百个字,过渡到平时四五百字的作文。此时再看孩子们的文章,果然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学生作文片段一
  那棵三角梅,竟还在开放着呢,那三片娇小玲珑的花瓣,微微合拢,好似身在闺中的一位姑娘似的,紫红色的那身绿罗裙,一双含情脉脉的杏眼,红扑扑的小脸蛋,那红红的朱唇,头上挽着支钗子,好生可爱,像一个尚未成熟的女娃娃。(陈熙)
  学生作文片段二
  清晨,从学校里散发出一阵阵的白兰清香。学校门口,张叔、张姨总会在旁边放一个大锅,一辆三轮小车,几张小桌子,几张椅子。
  当我蹦蹦跳跳来到门口时,张叔总是眯着眼,咧着黑黄的牙齿,油光的脸一下子翘了上去,起了老茧的手总是熟练地煮着云吞;而张姨也会和张叔说笑,笑得却不同于张叔那么大方,微微一笑,那么温柔,那么矜持。(泳雯)
  孩子们有了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就拥有了一颗真诚的心去抒写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文章内容就会显得更有真实性,有种独特的魅力,充盈着一种真实的感染力。这样的生活,不是矫揉造作,不是虚幻如影,平平淡淡却是最真的生活。有了生活的味道,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好几个孩子的文章登上了报刊杂志。
  优秀的散文,之所以优秀,并不是因为散文沉溺在“花好月圆,江澄水碧,描金绣玉之美”,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细水微澜,曲径通幽,静穆祥和”的格局,散文体现的是一种寻常的心理需要,并不要求每一篇都“生拉硬扯微言大义”,小而精,便足矣,这何尝不是学生写文章更真实更感人的小窍门呢?
  一花一叶最是寻常,可难得的是,怎样用这寻常事物来体现生活真实的一隅。而教作文,正是教学生如何认知生活,如何选取这一花一木去展现生活,这正是我们当代语文教师该思考的关键问题之一吧。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实习生 谢绮靖
其他文献
随着2015年高考的结束,广东省高考作文试题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们已相当清晰地认识了高考作文的“庐山真面目”。我以为,应是传承了广东高考作文命题一贯的传统,今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像往年一样,突出了试题的时代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色彩, 更是强调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作文能力考查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把中小学作文教学导向“自然本真”的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能写“自然本真”的作文。  在一份
如今,“忙”就像一种流行病,席卷了全社会。同学相聚、亲友交流,每个人都把“忙”字挂嘴边,问谁谁都忙,看谁都行色匆匆。这不,最近我就很忙。  周末晚上,儿子和妻子边穿衣服,边喊我:“今晚咱小区的广场举行文艺演出,有歌舞、相声、小品、魔术,咱们一块去看,去晚了就没好位置了。”我正构思一篇文章,本来写好一段,又不满意,重新删去另写。听了儿子的话,我不耐烦地说:“不去、不去,别打扰我。”娘俩急匆匆地出门了
那天傍晚,从学校里出来,我小心翼翼高擎着写有我名字的奖状,一路欢歌。这是我的第一张奖状。  回到家,看到奖状后,一向对我的学习不闻不问的父亲竟然欣喜若狂,开心的程度绝不亚于我。他急忙跑去厨房给母亲看,即使母亲并不识字。我看见母亲眉开眼笑的,脸上的愁云散开了。最有意思的是母亲倒拿着奖状,还不停地说,真好!真好!我和父亲被逗得大笑,母亲也跟着大笑起来。久违的笑声如此响亮,洗去了家人的烦闷愁苦。  从此
承蒙李智明老师的厚爱,赠我三本专著——《拓荒者——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与研究》(以下简称《拓荒者》)、《探索者——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以下简称《探索者》)、《前行者——教育科研实践与研究》(以下简称《前行者》)。三本大作是一个系列的著作,读完,心里由衷地对智明老师充满敬意。我深深感到,这位老教研员拓荒、探索、前行的精神和教育情怀,值得与广大教师同仁分享交流。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能够留下的东西不是
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位于英格兰东萨佛郡的里斯敦村,1921年由教育家A.S.尼尔创办,以其自由民主的教育方式而著称,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本文基于尼尔所著《夏山学校》,对其独特的办学精神和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夏山并不完美,它在某些方面的放任有时也令人质疑,但以下三个方面无疑让我们深思,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或许具有借鉴和反思意义。  一、相信自由  尼尔及其妻子在创办
节假日期间中老年人最易血压高  “节日期间中老年人因高血压来看病的,要比平常增多10%~15%”。因此,有下面几种情况的中老年人应引起警惕:  1. 遇到好事乐过头:比如儿孙从国外回来了,老人心里一高兴,情绪波动大,血压会随之不稳;  2. 挑起矛盾或伤心忧过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谈起某些不愉快的往事,或者忆起某个去世的人、或某些场合触景伤情等等,也会引起血压升高。  3. 生活规律改变:在外的儿
写作,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  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文章《哈佛大学没给我的》,已毕业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教给他们的有以下三项:1.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2.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历史知识;3.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而其中第一项就占到接受调查学生的百分之八十。  直至今天还记得当时读完时的心灵契合之感,似乎终于有人说出了我想说多年,却如鲠在喉的话。  的确,写作能力该怎么教呢?我小时候写作文,
女儿:  起初,我并没有刻意要给你写些什么,虽然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关口——在这天正午的阳光下,我们一起去小区门口的“速递易”,取回你盼了那么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你把它贴在心口,笑得那么开心。刚下过阵雨,天多蓝,云多白。  在这样一个资讯无比繁荣,自媒体如此泛滥的时候,仿佛你才想着要说的一些话,打开手机,什么都有了。好像再说些什么,都显得多余。再说了,我也不大会弄那些励志,或感伤,或装作高深的什么东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不同的书我也会选择不同的读法,或一气呵成,或闲庭散步,或随时批注……读华应龙文丛,聚焦于摆放在案头的《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这两本书,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浸润在其中,既有利用零碎时间的随便翻翻,也有正襟危坐后的细细思量。  一读华应龙:文本中的美丽相遇  对华应龙老师,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并不陌生。从一名最偏僻的村小教师成长为今天的首批首都教育名家,从实习时话都不怎么
2006年,我有幸成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培训。回首那几年的点点滴滴,我发现,那次培训,是我生命中的“一份无法预约的美丽”——专家教授们精辟的理论,新颖的观点,丰富的资讯,还有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从学习到研讨到比赛到考核,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多姿多彩,我从中展示了成长的美丽……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带着满满的收获,我踏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