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院阶段
目的:通过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早期活动,使患者从卧床阶段尽快且安全地恢复到能进行一般日常生活水平,将健康和心理不适降至最低限。而通过有氧运动提高患者体能并非是此阶段的目标。
透析室:急性心肌梗死后2~4日,待生命體征稳定意识清醒合作后,开始康复治疗。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每日渐进性低强度(MET3)运动,包括床上肢体助力运动或主动运动,床上坐位,床边坐位等。肢体活动从下肢开始,逐渐过渡到上肢,从肢体远端过渡到近端。运动量,一般为各关节各方向活动5~10次;床上、床边坐位训练5~10分钟,每天2次,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上自行翻身进食,刷牙,洗脸,梳头,床边便桶等,此阶段为2~5日,如果出现并发症,应随时调整康复程序。
普通病房:待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运动训练从床边站立逐渐过渡到行走、体操、踏车等,一般强度为1.5~3.5METS。运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增加15~20次/分。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心率增加10~15次/分。自觉劳累程度(RPE)达到2~4级(轻度至稍累),每天2次,每次记录运动量。注意每次训练前、中、后,必须监测心率、血压、RPE、有关症状及体征等。在增加运动强度时必须监测心电图,若无并发症发生,此阶段约2周。
出院前: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或低强度运动负荷试验,运动终点必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通常达到RPE4~5级(稍累至累)。根据运动试验结果,制定院外初期康复计划。运动处方强度一般采用50%~70%HRmax(HRmax指运动试验的峰值,心率);或心率比安静时增加20次/分,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增加10~15次/分;或RPE达到3~4(稍累),运动时间20~30分钟/次,频率1~2次/日,一般采用步行或踏车运动形式了。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教育。
院外恢复阶段
此阶段指出院后至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第6周左右,是心肌修复阶段。目的:维持早期活动的效果,逐渐增加运动耐力。强度基本保持在出院前水平,应在监护下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治疗。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可以按出院前制定的指导性家庭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更低强度的运动训练,并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运动处方。
院外训练阶段
是有氧运动的主要阶段,通常在医院门诊康复科进行,一般从症状限制运动试验开始,根据实验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由于病情较稳定,只有在调整运动处方,增加运动强度时,进行心电图监护。对于以家庭训练为主的患者,应了解停止运动和降低运动强度的征象。运动中出现下述情况应停止运动:①胸部、咽喉部、肩背部疼痛或压缩感。②面色苍白,口唇发紫,气短、大汗、头昏、眩晕等。出现下述情况需降低运动强度:①运动后恶心,呕吐;②疲劳恢复缓慢,失眠;③心率过快,恢复慢;④呼吸快,持续>10分钟;⑤肌肉,关节酸痛持续至次日。
维持阶段
此阶段对维持疗效有重要意义,忽视了这一点,有氧运动的效果会在几周内消失。此重要性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以便病人积极主动地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兴趣、习惯和职业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形式,是本阶段考虑的重点。运动量一般为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无需心电监护。同时,仍需要定期复查预防复发,保持健康状态。
目的:通过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早期活动,使患者从卧床阶段尽快且安全地恢复到能进行一般日常生活水平,将健康和心理不适降至最低限。而通过有氧运动提高患者体能并非是此阶段的目标。
透析室:急性心肌梗死后2~4日,待生命體征稳定意识清醒合作后,开始康复治疗。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每日渐进性低强度(MET3)运动,包括床上肢体助力运动或主动运动,床上坐位,床边坐位等。肢体活动从下肢开始,逐渐过渡到上肢,从肢体远端过渡到近端。运动量,一般为各关节各方向活动5~10次;床上、床边坐位训练5~10分钟,每天2次,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上自行翻身进食,刷牙,洗脸,梳头,床边便桶等,此阶段为2~5日,如果出现并发症,应随时调整康复程序。
普通病房:待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运动训练从床边站立逐渐过渡到行走、体操、踏车等,一般强度为1.5~3.5METS。运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增加15~20次/分。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心率增加10~15次/分。自觉劳累程度(RPE)达到2~4级(轻度至稍累),每天2次,每次记录运动量。注意每次训练前、中、后,必须监测心率、血压、RPE、有关症状及体征等。在增加运动强度时必须监测心电图,若无并发症发生,此阶段约2周。
出院前: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或低强度运动负荷试验,运动终点必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通常达到RPE4~5级(稍累至累)。根据运动试验结果,制定院外初期康复计划。运动处方强度一般采用50%~70%HRmax(HRmax指运动试验的峰值,心率);或心率比安静时增加20次/分,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增加10~15次/分;或RPE达到3~4(稍累),运动时间20~30分钟/次,频率1~2次/日,一般采用步行或踏车运动形式了。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教育。
院外恢复阶段
此阶段指出院后至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第6周左右,是心肌修复阶段。目的:维持早期活动的效果,逐渐增加运动耐力。强度基本保持在出院前水平,应在监护下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治疗。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可以按出院前制定的指导性家庭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更低强度的运动训练,并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运动处方。
院外训练阶段
是有氧运动的主要阶段,通常在医院门诊康复科进行,一般从症状限制运动试验开始,根据实验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由于病情较稳定,只有在调整运动处方,增加运动强度时,进行心电图监护。对于以家庭训练为主的患者,应了解停止运动和降低运动强度的征象。运动中出现下述情况应停止运动:①胸部、咽喉部、肩背部疼痛或压缩感。②面色苍白,口唇发紫,气短、大汗、头昏、眩晕等。出现下述情况需降低运动强度:①运动后恶心,呕吐;②疲劳恢复缓慢,失眠;③心率过快,恢复慢;④呼吸快,持续>10分钟;⑤肌肉,关节酸痛持续至次日。
维持阶段
此阶段对维持疗效有重要意义,忽视了这一点,有氧运动的效果会在几周内消失。此重要性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以便病人积极主动地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兴趣、习惯和职业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形式,是本阶段考虑的重点。运动量一般为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无需心电监护。同时,仍需要定期复查预防复发,保持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