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运用电教媒体展开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仅从电教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器”,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推动器”,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这三个方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电教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作出初步探讨,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媒体的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够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而且能够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对电教煤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在此和盘托出,以告同仁,不妥之处,恭请指点。
一、电教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为了成功地上好每堂课,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就能帮助我们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实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等目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在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一段三峽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配上清新典雅的音乐,让“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这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尽入学生眼底,亲身感受一下三峡的“奇情状采”。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置疑问,就是要促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详尽的学习内容的心情。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部分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而神气的样子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了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此时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想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电教媒体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具体化、角色化和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在教学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化抽象为现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意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理解和认知,借助电教媒体能使其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生动有趣的现实,从而实现轻松自如的语文教学目的。例如: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时,课文内容牵涉到了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境界,宇宙中的天体运动,星座星系的形状位置,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动画或三维立体图等形式加以说明,可以把这些看似深奥的天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消除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三、电教媒体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妨从以下的两条途径展开教学,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1. 情景再现,以境激情。在讲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时,课文中的事情发生在十年前的内战时期,这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若能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这一视听觉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便能完成情感转换,使教学进入高潮。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国名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实施暗杀手段杀害共产党员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音乐和解说词,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真相,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发学生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在展示出于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的夫人的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国名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先生一样拍案而起。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最后一次讲演》还能不成功吗?
2.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我们知道,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的教学,课堂伊始,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打出邓稼先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音乐,同时配以悲伤的解说词:“邓稼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默默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邓稼先的遗像,听着哀乐和舒缓沉痛的朗诵词,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便能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这位“两弹元勋”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媒体的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够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而且能够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对电教煤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在此和盘托出,以告同仁,不妥之处,恭请指点。
一、电教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为了成功地上好每堂课,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就能帮助我们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实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等目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在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一段三峽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配上清新典雅的音乐,让“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这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尽入学生眼底,亲身感受一下三峡的“奇情状采”。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置疑问,就是要促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详尽的学习内容的心情。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部分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而神气的样子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了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此时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想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电教媒体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具体化、角色化和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在教学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化抽象为现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意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理解和认知,借助电教媒体能使其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生动有趣的现实,从而实现轻松自如的语文教学目的。例如: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时,课文内容牵涉到了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境界,宇宙中的天体运动,星座星系的形状位置,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动画或三维立体图等形式加以说明,可以把这些看似深奥的天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消除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三、电教媒体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妨从以下的两条途径展开教学,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1. 情景再现,以境激情。在讲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时,课文中的事情发生在十年前的内战时期,这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若能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这一视听觉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便能完成情感转换,使教学进入高潮。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国名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实施暗杀手段杀害共产党员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音乐和解说词,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真相,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发学生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在展示出于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的夫人的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国名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先生一样拍案而起。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最后一次讲演》还能不成功吗?
2.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我们知道,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的教学,课堂伊始,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打出邓稼先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音乐,同时配以悲伤的解说词:“邓稼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默默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邓稼先的遗像,听着哀乐和舒缓沉痛的朗诵词,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便能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这位“两弹元勋”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