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对挑战 合作谋求发展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feip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办企业大学的热情持续升温。海尔、联想、中兴、华为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效仿外国跨国公司,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
  


  企业大学在企业参与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大学的辐射面是核心企业的整个产业链,有丰富的设备、技术、岗位资源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托,而且在人力资源上也往往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捆绑式供给。企业大学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向企业及其产业链供给人才的功能,使同样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应对挑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中兴通讯学院的合作,创新思路,总结经验,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大学的合作互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
  日前,《教育与职业》记者来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寻高职院校与企业大学的互动轨迹。
  
  压力背后的潜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交替”、“全方位合作”、“实训——科研——就业”、“以企业为主合作办学” 等模式的创立,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但这些模式拘泥于与企业生产职能部门合作,在合作范围与层次上的局限性逐步显现。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知名企业创办企业大学热情的日渐涌起,高职院校对企业大学也渐渐产生浓厚兴趣。
  企业大学培训内容灵活,能研发对企业适用的教材和实践案例,拥有具备实际企业经验的讲师团队,更能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专业化高标准的人才。这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长处,恰好弥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
  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大学对企业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人才供给都带有一定的垄断性。例如,北京吉利大学在招生时就公开承诺学生100%就业,学生毕业后到吉利的产业链上去工作。最近,深圳又成立了富士康大学,它的目标是在5年内将学员发展至3万人。对富士康而言,满足3万名学员就业并不困难。
  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知名企业都通过这一方式进行员工的自供自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便在无形之中被压缩了。
  不仅是知名企业,现在很多企业的培训部也纷纷开始采用捆绑式的人才供应机制,并大规模面向社会招生,这也在无形之中抢占了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久前,南京汽车集团培训中心就曾公开承诺,培训、就业一条龙,100%安排就业。
  面对来自企业大学的挑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想到了寻求合作。多番考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讯工程系与中兴通讯学院于2007年3月正式建立合作。
  “对高职院校而言,企业大学是一种资源。”该学院通讯工程系主任杜庆波语气中透着坚定。
  他确信企业大学背后深藏着校企合作的巨大潜力,“能办企业大学的一定是知名企业,企业大学不仅为企业本身服务,而且已经延伸到企业的整个产业链。知名企业的产业链通常十分庞大,像中兴,它在国内产业链上的企业多达一两千家。”
  杜庆波进一步介绍,“企业用人又与企业大学证书进行捆绑。以中兴、华为为例,中兴的中兴通讯学院有一系列认证,华为的华为大学有3Com认证,它们都是通过认证捆绑的方式来为它的产业链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如果我们的学生想到这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就业,就必须获得这个证书,所以我们提出了人才捆绑的供给方式,捆绑什么?就是捆绑证书。与企业大学的合作可以在产业链的层面拓展高职院校的就业资源,比与企业生产部门的合作效率更高。”
  同杜庆波持相同观点的该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徐胤莉也认为,与企业大学合作有许多优势,“就实践性课程体系而言,企业大学的课程是最贴近企业岗位需求的,而且是不断更新的,通过合作给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和置换提供了便利,从而有效解决高职课程老化和难以贴近生产、贴近岗位的问题;师资方面,双方师资的合作和流动对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获得非常有用,并且能防止高职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衰退、落伍等问题;通过合作,高职院校还可以很好地体验企业的文化,这对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工作是很好的借鉴和导向。”
  
  企业大学为何愿分出一杯羹?
  
  同样是办学,高职院校和企业大学应该是竞争对手,拥有得天独厚优势、掌握丰富资源的企业大学为何愿意分出一杯羹,同高职院校合作?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钧铭认为,一方面,企业大学把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是有压力的,因为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而不是培训,培训只是它的支撑系统。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大学提供场地、管理、部分师资等资源,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大学的运作成本。另一方面,就生源来说,企业大学从社会上招聘学生进行培训,同从高职院校挑选学生进行培训是有所差别的,后者的整体素质水平较高。此外,双方在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合作可以促进相互的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双方优化自身的教学工作。
  王钧铭副院长形象地将与企业大学的合作形容为4×100米接力。“这种合作好像4×100米接力一样,第一棒、第二棒是小学、中学,我们位于第三棒、第四棒的位置。从本意上讲,我们高职院校希望直接跑到终点,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不再需要经过中间的企业培训环节。但事实并不如此,我们往往扮演着第三棒的角色,更接近生产实践的企业大学是第四棒。”
  对高职院校而言,所看重的是企业大学所拥有的资源;而拥有资源的企业大学在选择高职院校时,也十分看重对方的知名度。“企业大学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我们在跑第三棒的时候已经超过别人。” 王钧铭说。
  “目前,这一模式处于探索阶段,仍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在选择与企业大学进行合作时,需要认真考察、慎重选择。”院长张旭翔表示,首先要立足于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做好前期的合作论证,选好合作伙伴。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的企业大学时要从真正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关注企业的实力和知名度,关注企业证书的含金量,避免沦为“贩卖证书的中介”。其次,要本着互利的原则,协商好合作方式,高职院校要坚守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学的底线。第三,在实施阶段,要注意创新思路和机制,及时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办法,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要通过制度和协议加以固化。
  
  链接: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旭翔、副院长王钧铭面对面
  
  《教育与职业》:您如何看待和评价高职院校与企业大学的关系?
  张旭翔: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我们两者的办学目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而企业大学更偏重于培训,是一种实用技术的普及。与企业大学合作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思路,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但作为一种学历教育,我们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解决学生就业,还要重视对学生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内涵的培养。两者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互补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融合两者之长,事实上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学已经在这样做。
  
  《教育与职业》: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大学合作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旭翔:主要有两点:一、这可能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新思路、新领域,我们的实践将会填补高职校企合作工作的部分空白;二、通过我们的实践和探索,能为兄弟院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经验。
  
  《教育与职业》:与企业生产职能部门的合作相比,您认为与企业大学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钧铭:我们与企业大学的合作实际是三方合作:学校、企业和企业大学。我们学院希望自己的毕业生能到一些知名企业就业,与企业大学合作是一个新途径。相对于其他部门颁发的证书,这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为看重来自于自己的企业大学的资格认证,因为自己的企业大学的培训项目与公司要求结合得非常紧密。
  
  《教育与职业》:这种合作毕竟是一种新的尝试,对合作的风险你们是否也有所考虑?
  王钧铭:对我们高职院校而言,如果企业哪一天把我们认定为它们的企业大学,这才是最高境界,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目前的条件下,与企业大学进行合作是一条很好的路。这种合作确实也存在一些隐忧:一是费用问题,因为考取企业大学资格证书的费用需由学生支付,学院在这方面当然要尽量通过合作降低学生的支出,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理解;二是担心企业大学的这种资格认证会走向纯粹的营利行为,一旦如此,这一证书的含金量便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慎之又慎,并通过合同、协议等文件对彼此的行为加以约束。
  
  《教育与职业》:对高职院校而言,这种与企业大学的互动模式和合作机制是否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
  张旭翔:肯定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因为职业教育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标志就是资质认证。我们的毕业生要想进入一些行业从事相关工作,就需要获得相应的证书。所以对高职院校而言,与企业大学合作,进行证书捆绑是有益的。但企业大学毕竟是由少数知名企业创建的,除了要满足这些企业的用人要求外,我们还要满足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人才需求。
其他文献
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探索美国和欧盟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较为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用专业人才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据初步了解,我国高校开设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相关新专业,存在着专业设置理念滞后,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衔接不佳、新专业难获批准、没有现成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新专业承担的风险以及资金投入等诸多困难。为此,我们建议:  1、国务院责成文化相关部门,
期刊
中国青年报近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办公室文秘?》的文章,从大学生志愿者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大学生的服务志愿与当地需求之间的矛盾。  可以肯定的是,支教的学生都是饱含热情投身到西部的,但同其他岗位的毕业生一样,工作后的现实与走出校园时的理想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能让这些志愿者们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如何让他们尽早实现学生向基层工作者的转变,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笔者一位今年刚毕业的朋友,
期刊
作为我国著名的多媒体通信工程专家,蔡安妮教授一直活跃在我国的通信科研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与孙景鳌教授在1989年共同创立和指导了多媒体通信与生物特征识别部级重点实验室,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攻关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多媒体通信、图像与视频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然而,面对这些成就,她总是平淡地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数十年的生活轨迹就是教室—实验
期刊
陈国良院士幽默地总结自己的24字人生是“亦农亦工、亦文亦武、亦强亦弱、亦硬亦软、亦虚亦实、亦东亦西”。    [陈国良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38年6月3日,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现任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曾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和安徽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期刊
甲子回眸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惟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后,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校长历来由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任,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先后兼任校长。现任校长为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党委书记为倪邦文同志,常务副校长为王新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承担着各类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教育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如何面向市场需求及时转换教育理念、探索并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职业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8年8月,《教育与职业》就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
期刊
招聘会上,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适合的毕业生。  温家宝总理曾这样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    点击一大学生和谐就业差距还有多大    ◎文·杜天笋 邹蕾 胡晓红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三项调查。一是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侧重了解影响其顺利求职的因素。二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了解其择优录用的标准。三是对往
期刊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要提高全民素质,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这一任务。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投入”。这是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在接受《教育与职业》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据悉,湖南省政府已经明确并出台措施,依法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张放平担任厅长的这几年,他一直秉持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形式也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逐渐转变,这对院校长的管理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种大趋势下,当今校长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与职能?本期我们邀请各院校畅谈各自观点,交流管理心得。    主持人:万祎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张伟贤:  成功管
期刊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都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GDP每年呈10%左右的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企业上市融资再创历史新高。大量企业在飞快成长中必然面临管理水平和人才团队亟待升级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中国仍在上升的对MBA人才的需求,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MBA招生整体将增加24%,甚至有可能高达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