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电网的加快发展以及智能电网等战略发展目标的提出,国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结构性缺员和人员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福州电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三年规划》,采用专业管理办法,以期建立劳动定员与人力资源规划、劳动计划管理和人工成本管理的挂钩机制;建立和完善设备台账管理与定员测算、核定和分析的信息共享体系;推进业务重组,强化人员调配管理。长达两年的专业管理初步解决了结构性缺员的突出问题,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文章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质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结构性缺员;劳动定员;业务重组
结构性缺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兼具的大型企业中的现象,例如航空公司、钢铁企业、铁路企业、炼油企业、供电企业等。供电企业的结构性缺员,是指供电企业在确定定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技术、设备数量、人员配备、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等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现象。本文旨在透过展示福州电业局所开展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步骤、实施方案、绩效成果,意图谋求解决供电企业结构性缺员的共识。
一、专业管理的背景介绍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三集五大”的发展战略,旨在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电网发展方式。(“三集”是指“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所谓“五大”是指“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 在此期间,我国电网规划建成“三纵三横一环网”的特高压交流线,投资3000亿元于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至“十二五”末期,国网大范围、远距离的输电能力将达到2.5亿千瓦,每年输送电量1.15万亿千瓦。在此大背景下,福建省第一座智能化变电站已于2010年4月投入运行,第二座智能化变电站建设紧随其后。福建省首座特高压变电站规划建在闽侯,按照国网公司“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福州电业局经营区域范围内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
为了加快推荐智能电网的建设,企业生产设备及技术随之进一步更新,产生了对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贯彻定员标准的同时,企业需盘活人力资源,解决专业人才缺失的结构性缺员问题。由于定员空缺、各供电局管理人员重复配置等多种原因,导致供电局人员总量不足,企业只能将本应配置到供电所的农电工配置到供电局,造成农电工与主业长期职工“混岗”。加之在岗位配置方面,人员集约度较差,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再者,专业运行上多层级管理体系,制约经营管理效率,内部审批环节多。最终导致原有营配点组织机构效率低下,不适应海西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专业管理内涵
为了切实盘活企业人力资源,提高人员配置效率,解决结构性缺员矛盾,福州电业局以贯彻《劳动合同法》为契机提出一系列人力资源专业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用工和岗位人员配置,规范机构编制和职级序列管理,完善生产岗位激励机制,加强岗位变动管理,实行持证上岗,畅通岗位晋升机制等几个方面。在规范劳动用工基础之上,通过推进业务重组,将精简的长期职工补充到混岗突出的主要生产岗位。在实践操作中,以盘活企业人力资源为宗旨,预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成效:一、优化组织机构、规范岗位设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二、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便于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同时节约人工成本;三、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劳动关系和谐、机制灵活、职责明晰、流程顺畅的用工管理模式。
三、专业管理操作方法
(一)依靠劳动定员盘活人力资源配置
成立由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调度、发策等部门组成的劳动定员工作小组,负责设备台账等基础数据的统计、校核、劳动定员分析、人员优化配置等工作,促进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各专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定期开展劳动定员管理人才的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学习生产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深入了解基层的困难和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工作经验交流,拓宽劳动定员专业人员的视野。在开展内部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员调配过程中,以国网定员标准为依据,结合实际用工总量、人员素质、设备健康水平、生产运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全局14个生产部门定岗定编进行核定,将定员分解到班组。在业务重组和岗位设置调整中,按照定员标准确定相应的人员配置总量,通过定员标准分解与下达,有效促进各部门优化劳动用工。
(二)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体系
重组前,组织结构是以集控所为中心、运行监控和巡检操作合一的小片区变电运行集中监控管理模式。重组后推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电网调度监控中心” +“运维操作站”,“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以下简称“调控中心”)归属调度部门管理,“运维操作站”归属变电运行部门管理。
新的“调控一体化”模式具有组织结构简单、工作流程简化、调度和监控人员协调方便等特点。新旧管理模式的调整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则设立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将地区电网调度与变电站运行监控的组织机构合并运行、统一管理,在地区电网调度所组建电网调度和变电运行监控一体化的电网调度及运行监控值班中心;二则设立运维操作站,运维操作站按片区设立,原则上设立在所管辖变电站的地理交通中心位置,在满足地理交通中心位置的条件下,优先考虑设立在220kV变电站,运维操作站的所在地到所辖变电站的正常行车速度的车程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在此范围内的变电站一律划归该运维站管理;三则建立“调控一体”业务运作关系,省公司及地方调度监控中心和运维操作站之间的业务指令关系。
(三)全面规范岗位管理
1. 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实现人岗匹配
一方面,建立“五维度”人才匹配机制,包括:空缺确认、任职资格匹配审查、岗位培训持证、业务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考察。实现岗位公开选聘,有序推进人才优化配置工作。2006年以来,以点带面,采取公开竞聘、岗位选聘、组织调整、个人申请、部门协商等多种形式实现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完善新进员工培训机制。新进主业员工在入职培训合格后,所有专业毕业生必须安排到生产一线见习轮训一年;见习期满后,除少数财务、法律等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外,其余专业毕业生必须配置到生产一线岗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在生产岗位上分别服务满3年、5年和8年。新进农电工在入职培训合格后,必须全部配置到农村供电所班组岗位。新进市场化员工入职培训合格后,必须全部配置到市场化用工对应岗位。 2. 加强岗位变动管理,深化岗位轮换机制
依据分层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用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局领导的管理责任,岗位变动调整严格对照人岗匹配条件进行审核。建立完善岗位轮换机制,有序推进部门内部和企业层面的强制定期轮换。依据《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重”人员岗位轮换交流管理办法》,制定《福州电业局岗位轮换管理办法》加强对重点、敏感岗位员工的监督制约,规避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确保企业政治和经济安全。以“业务强、懂经营、会管理”为原则,在省公司、局本部和县公司之间推行轮岗锻炼的人才孵化机制,积极培养复合型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出台《福州电业局“双培养—输送”三个暂行办法》及实施方案,从而加大各专业人才交流与培养力度,全面加强县公司的垂直管理,实现以省公司为中心,以局本部带动县公司,以县公司促进局本部提升综合实力,目前已投入运行并取得初步成效。
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开发,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分析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的差距,科学设计培训项目,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和计划,不断提高员工能力素质水平,组织开展跨专业的综合性培训,加快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员工“一专多能”;统一制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标准及规范化培训大纲,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培训开发的实效性,以适应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和业务拓展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通过业务部门轮岗培养、科技项目专家帮带、青年创新学会组织帮带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博士生量身定制专项培养方案;通过首席带新人、厂家带客户、离岗研修等多种形式,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四、专业管理绩效评估及改进
(一)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国网公司08版《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专业管理实施后,企业实现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解决比例为100%,劳动定员贯彻得分80.5分。福州电业局定员2535人,经过优化组织机构、规范岗位管理,提高人员优化配置的一系列措施后,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截止2011年7月31日单位拥有全民职工1592人、农电工630人、社会化用工245人,用工总量为2467人,少于既定的劳动定员总量,有效地控制了人员总量。
(二)人员优化配置效率提升明显
在实践中,专业管理对企业进行至上而下的调整,使得人员优化配置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经过局本部规范设置,集约管理人员41人,推进区域供电局扁平化改革,取消中间管理层级,将原中间层的25名专责充实到班组,班组技术力量得到有效增强;“调控一体化”业务重组后,人员精简54人,随着变电站不断新建投产,将大大减缓对变电运行人员的要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专业管理尚存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专业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绩效,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对农电工的管理上,对于规范化管理中涉及的年纪偏大和低素质农电工的去留问题仍是一个解决难点。一部分农电工超过50岁,这些职工一方面为企业的农村电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体质和精力已不太适应现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农电工素质过低,无法通过培训达到岗位的胜任条件。本文主张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一)完善农电工退出机制
实施农电工竞争上岗、建立农电工退出机制的建设,以解决农电工素质偏低和老龄化的问题。一方面,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到5年(含5年)或连续工龄满30年的农电工,如不能坚持工作,经本人申请可实现内部离岗退养;另一方面,加强农电工的管理,对劳动合同到期考核不胜任、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等达到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要件的农电工,要予以退出,实现人员的有序流动。
(二)完善全员培训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国网公司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组建“三集五大”体系,整合业务流程。按照“支撑企业发展,成就员工价值”的愿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以劳动用工规范化为基础的人员优化配置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致力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立足于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配置。加大全员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不断适应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要求,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坚强智能电网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郭伟.安阳供电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2]黄凌,王宽.精益计分制绩效管理模式的运用与浅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3]袁翔.地市供电企业解决结构性缺员矛盾的探索与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1).
[4]赵藟.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5]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中国智能电网行业市场前瞻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2014.
(作者单位:黄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王宽,国网福州供电公司)
关键词:结构性缺员;劳动定员;业务重组
结构性缺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兼具的大型企业中的现象,例如航空公司、钢铁企业、铁路企业、炼油企业、供电企业等。供电企业的结构性缺员,是指供电企业在确定定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技术、设备数量、人员配备、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等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现象。本文旨在透过展示福州电业局所开展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步骤、实施方案、绩效成果,意图谋求解决供电企业结构性缺员的共识。
一、专业管理的背景介绍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三集五大”的发展战略,旨在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电网发展方式。(“三集”是指“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所谓“五大”是指“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 在此期间,我国电网规划建成“三纵三横一环网”的特高压交流线,投资3000亿元于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至“十二五”末期,国网大范围、远距离的输电能力将达到2.5亿千瓦,每年输送电量1.15万亿千瓦。在此大背景下,福建省第一座智能化变电站已于2010年4月投入运行,第二座智能化变电站建设紧随其后。福建省首座特高压变电站规划建在闽侯,按照国网公司“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福州电业局经营区域范围内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
为了加快推荐智能电网的建设,企业生产设备及技术随之进一步更新,产生了对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贯彻定员标准的同时,企业需盘活人力资源,解决专业人才缺失的结构性缺员问题。由于定员空缺、各供电局管理人员重复配置等多种原因,导致供电局人员总量不足,企业只能将本应配置到供电所的农电工配置到供电局,造成农电工与主业长期职工“混岗”。加之在岗位配置方面,人员集约度较差,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再者,专业运行上多层级管理体系,制约经营管理效率,内部审批环节多。最终导致原有营配点组织机构效率低下,不适应海西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专业管理内涵
为了切实盘活企业人力资源,提高人员配置效率,解决结构性缺员矛盾,福州电业局以贯彻《劳动合同法》为契机提出一系列人力资源专业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用工和岗位人员配置,规范机构编制和职级序列管理,完善生产岗位激励机制,加强岗位变动管理,实行持证上岗,畅通岗位晋升机制等几个方面。在规范劳动用工基础之上,通过推进业务重组,将精简的长期职工补充到混岗突出的主要生产岗位。在实践操作中,以盘活企业人力资源为宗旨,预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成效:一、优化组织机构、规范岗位设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二、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便于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同时节约人工成本;三、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劳动关系和谐、机制灵活、职责明晰、流程顺畅的用工管理模式。
三、专业管理操作方法
(一)依靠劳动定员盘活人力资源配置
成立由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调度、发策等部门组成的劳动定员工作小组,负责设备台账等基础数据的统计、校核、劳动定员分析、人员优化配置等工作,促进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各专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定期开展劳动定员管理人才的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学习生产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深入了解基层的困难和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工作经验交流,拓宽劳动定员专业人员的视野。在开展内部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员调配过程中,以国网定员标准为依据,结合实际用工总量、人员素质、设备健康水平、生产运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全局14个生产部门定岗定编进行核定,将定员分解到班组。在业务重组和岗位设置调整中,按照定员标准确定相应的人员配置总量,通过定员标准分解与下达,有效促进各部门优化劳动用工。
(二)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体系
重组前,组织结构是以集控所为中心、运行监控和巡检操作合一的小片区变电运行集中监控管理模式。重组后推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电网调度监控中心” +“运维操作站”,“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以下简称“调控中心”)归属调度部门管理,“运维操作站”归属变电运行部门管理。
新的“调控一体化”模式具有组织结构简单、工作流程简化、调度和监控人员协调方便等特点。新旧管理模式的调整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则设立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将地区电网调度与变电站运行监控的组织机构合并运行、统一管理,在地区电网调度所组建电网调度和变电运行监控一体化的电网调度及运行监控值班中心;二则设立运维操作站,运维操作站按片区设立,原则上设立在所管辖变电站的地理交通中心位置,在满足地理交通中心位置的条件下,优先考虑设立在220kV变电站,运维操作站的所在地到所辖变电站的正常行车速度的车程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在此范围内的变电站一律划归该运维站管理;三则建立“调控一体”业务运作关系,省公司及地方调度监控中心和运维操作站之间的业务指令关系。
(三)全面规范岗位管理
1. 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实现人岗匹配
一方面,建立“五维度”人才匹配机制,包括:空缺确认、任职资格匹配审查、岗位培训持证、业务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考察。实现岗位公开选聘,有序推进人才优化配置工作。2006年以来,以点带面,采取公开竞聘、岗位选聘、组织调整、个人申请、部门协商等多种形式实现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完善新进员工培训机制。新进主业员工在入职培训合格后,所有专业毕业生必须安排到生产一线见习轮训一年;见习期满后,除少数财务、法律等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外,其余专业毕业生必须配置到生产一线岗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在生产岗位上分别服务满3年、5年和8年。新进农电工在入职培训合格后,必须全部配置到农村供电所班组岗位。新进市场化员工入职培训合格后,必须全部配置到市场化用工对应岗位。 2. 加强岗位变动管理,深化岗位轮换机制
依据分层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用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局领导的管理责任,岗位变动调整严格对照人岗匹配条件进行审核。建立完善岗位轮换机制,有序推进部门内部和企业层面的强制定期轮换。依据《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重”人员岗位轮换交流管理办法》,制定《福州电业局岗位轮换管理办法》加强对重点、敏感岗位员工的监督制约,规避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确保企业政治和经济安全。以“业务强、懂经营、会管理”为原则,在省公司、局本部和县公司之间推行轮岗锻炼的人才孵化机制,积极培养复合型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出台《福州电业局“双培养—输送”三个暂行办法》及实施方案,从而加大各专业人才交流与培养力度,全面加强县公司的垂直管理,实现以省公司为中心,以局本部带动县公司,以县公司促进局本部提升综合实力,目前已投入运行并取得初步成效。
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开发,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分析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的差距,科学设计培训项目,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和计划,不断提高员工能力素质水平,组织开展跨专业的综合性培训,加快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员工“一专多能”;统一制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标准及规范化培训大纲,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培训开发的实效性,以适应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和业务拓展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通过业务部门轮岗培养、科技项目专家帮带、青年创新学会组织帮带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博士生量身定制专项培养方案;通过首席带新人、厂家带客户、离岗研修等多种形式,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四、专业管理绩效评估及改进
(一)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国网公司08版《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专业管理实施后,企业实现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解决比例为100%,劳动定员贯彻得分80.5分。福州电业局定员2535人,经过优化组织机构、规范岗位管理,提高人员优化配置的一系列措施后,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截止2011年7月31日单位拥有全民职工1592人、农电工630人、社会化用工245人,用工总量为2467人,少于既定的劳动定员总量,有效地控制了人员总量。
(二)人员优化配置效率提升明显
在实践中,专业管理对企业进行至上而下的调整,使得人员优化配置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经过局本部规范设置,集约管理人员41人,推进区域供电局扁平化改革,取消中间管理层级,将原中间层的25名专责充实到班组,班组技术力量得到有效增强;“调控一体化”业务重组后,人员精简54人,随着变电站不断新建投产,将大大减缓对变电运行人员的要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专业管理尚存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专业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绩效,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对农电工的管理上,对于规范化管理中涉及的年纪偏大和低素质农电工的去留问题仍是一个解决难点。一部分农电工超过50岁,这些职工一方面为企业的农村电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体质和精力已不太适应现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农电工素质过低,无法通过培训达到岗位的胜任条件。本文主张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一)完善农电工退出机制
实施农电工竞争上岗、建立农电工退出机制的建设,以解决农电工素质偏低和老龄化的问题。一方面,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到5年(含5年)或连续工龄满30年的农电工,如不能坚持工作,经本人申请可实现内部离岗退养;另一方面,加强农电工的管理,对劳动合同到期考核不胜任、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等达到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要件的农电工,要予以退出,实现人员的有序流动。
(二)完善全员培训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国网公司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组建“三集五大”体系,整合业务流程。按照“支撑企业发展,成就员工价值”的愿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以劳动用工规范化为基础的人员优化配置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致力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立足于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配置。加大全员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不断适应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要求,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坚强智能电网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郭伟.安阳供电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2]黄凌,王宽.精益计分制绩效管理模式的运用与浅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3]袁翔.地市供电企业解决结构性缺员矛盾的探索与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1).
[4]赵藟.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5]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中国智能电网行业市场前瞻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2014.
(作者单位:黄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王宽,国网福州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