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池塘、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泥鳅 养殖 管理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1、养殖环境: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坑塘、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但是,农药污染和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水域是不宜于养殖的。放种苗之前,要将坑塘、小浅塘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是无鳞光滑底层杂食性小型鱼类,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故池塘、坑塘四周基堤要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用尼龙丝网或铁丝密网过滤,一来减少杂质垃圾落塘,二来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池塘条件: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l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3、清塘: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热全池泼洒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内寄生虫、病源菌和改良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幼鳅人池饲养,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试水”后再放苗。
4、苗种放养: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5、饲养管理
5.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5.2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水温15-12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C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t或低于 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 40%。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莱粕、麦麸、谷物等。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次日凌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养殖4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若市场行情好可提前收获,而后放养下一茬泥鳅。
5.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人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t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6、病害防治
6.1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 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者用l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
6.2打印病:流行于7-8月。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lppm或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ppm。
6.3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鱼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ppm。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ppm。
7、捕捞方法
7.1冲水捕捞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鱼网的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此法捕获效果较好。
7.2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在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
关键词:泥鳅 养殖 管理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1、养殖环境: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坑塘、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但是,农药污染和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水域是不宜于养殖的。放种苗之前,要将坑塘、小浅塘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是无鳞光滑底层杂食性小型鱼类,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故池塘、坑塘四周基堤要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用尼龙丝网或铁丝密网过滤,一来减少杂质垃圾落塘,二来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池塘条件: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l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3、清塘: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热全池泼洒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内寄生虫、病源菌和改良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幼鳅人池饲养,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试水”后再放苗。
4、苗种放养: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5、饲养管理
5.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5.2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水温15-12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C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t或低于 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 40%。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莱粕、麦麸、谷物等。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次日凌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养殖4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若市场行情好可提前收获,而后放养下一茬泥鳅。
5.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人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t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6、病害防治
6.1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 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者用l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
6.2打印病:流行于7-8月。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lppm或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ppm。
6.3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鱼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ppm。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ppm。
7、捕捞方法
7.1冲水捕捞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鱼网的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此法捕获效果较好。
7.2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在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