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德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宗旨,在学校德育发展和创新上成绩斐然。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学校德育的实践路径,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新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概言之,广东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路径涵摄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坚持齐抓共管的合力育德模式;打造广东德育发展的新亮点;深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关键词:德育课程;德育一体化;合力育德;特色德育;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2年,不仅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42年,也是广东学校德育接续发展的42年。42年来,广东学校德育始终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从多方面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与典型案例的应用,不仅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亲历者、启示者的角色,同时也起着引导者、推动者的作用,对于广东德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1986年1月17日,广东省委批转省委宣传部、省高教局党组、省教育厅党组《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小学思想品德课要加强以“五讲四美”和“五爱”内容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包括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初中阶段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及纪律的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高中阶段进行初步的社会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文件颁布后,广东成立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制订了改革实验方案,组织编写初中教材,并于当年9月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等9所中学进行实验。小学也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思想品德教学大纲》的要求編写了思想品德教材,并进行了实践。高等教育方面,广东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四本新教材,并进行改革实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三门必修课,适当开设了政治理论选修课。专科学校的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工、农、医专业只开其中两门。
2005年,广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落实规定学分。在国家实行“一纲多本”的前提下,集中力量编写一套体现广东特色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200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东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广东实际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机制,保证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制定并颁发了《广东省高等院校(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粤教思[2006]90号),由高职高专院校和广东教育学院贯彻执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粤教思[2006]99号),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此外,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成立专门指导机构。2015年12月15日,第四届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在广州举办。会议成立了第四届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宏观管理,发挥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咨询和指导作用。
二、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广东德育致力于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在德育内容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实现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衔接。中小学阶段,加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大学阶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结合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实际,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加强国情教育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逐步把廉政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体系,让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
以广州市为例。1986年9月,广州市教委着手制定了《广州市学校德育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旨在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和效应,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该方案包括序言、绪论、幼儿园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小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中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市属高等院校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六个部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校的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分别包括对象分析、目标体系、内容序列、实施途径、领导和管理以及评估等内容。各个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该方案从1988年下半年起在广州地区部分学校试点实施。1991年,在实施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的同时,继续试行《广州市中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还充分利用广州市历史名城的有利条件,对中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的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讨、试验;召开广州市优秀中学生表彰大会和促进后进生进步的经验交流会;发动学生参加募捐赈灾活动。1992年,在继续开展现代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的同时,结合法制教育,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向雷锋、赖宁、邱艳玲等英雄人物学习和读好书等活动。为深化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组织开展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州市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对策”等专题研究。1993年,广州市完成了24所中学开展《广州市中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试验的总结。对学生着重进行了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同时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2010年,共青团广州市教育局委员会和广州市邮政局联合举办书信节,以邮政明信片、邮笺为载体,以传统书信为积淀,通过书信写作,促进家庭伦理亲情和社会道德文明的价值回归。2017年,为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深化新媒体德育创新平台建设,广州市建立“羊城时政学堂”校园记者站并开展骨干培训。该项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可以说,广州市在德育工作的开展方面,有整体设计的思维,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由学科课程转向生活课程,由传统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向体现现代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渗透形式层层扩展与推进,形成了德育的“道德体验模式”“生态德育”“团体辅导模式”“阳光德育模式”等模式,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涵盖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内容的“大德育”体系。[3] 三、坚持齐抓共管的合力德育模式
1983年,具有家校合作性质的全国第一所“小学家长学校”和“中学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发源于广州市乐贤坊小学和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家长学校的创建是这一阶段广东中小学德育最具时代性和富有深远影响意义的重要事件。在此以后,中小学“家长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时至今日,以“家长学校”“示范性家长学校”为特色的广州市和广东省中小学“家校共育”仍然是广东中小学德育的特色品牌。20世纪80-90年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影响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呼唤多元开放德育模式建立和德育的整体化建设。广东中小学德育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和预见性的价值导向的建议,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的多元德育发展模式。1988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潮州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潮州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培育“四有新人”经验。这一经验在全国反响强烈,引起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肯定。1991年3月,国家教委在潮州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推广潮州经验,总结提炼出领导重视,党政齐抓共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四有”新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自此,齐抓共管成为影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模式。换言之,体现党政和全社会多面联手的“齐抓共管”社会德育新模式,起源于从广东走向全国的“潮州经验”。
“齐抓共管”是主题内涵,“家长学校”是鲜明标志,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广东中小学德育这一时期最为绚丽的创新之花,同时,也为广东中小学德育和家校合作与协同共育奠定了生态式发展的深厚基础。2007年7月,广东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召开,总结提炼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办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依托社区、社会参与”合力联动机制。这是对齐抓共管经验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广东创造出的又一个新经验、新模式。
以广州为例。仅2012-2017年间,在整合资源推进家校合力育人上,广州取得了如下成绩:评选优秀家长学校200所、示范家长学校90所,培训家长学校骨干教师5300余人;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实施《广州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教学大纲》,出版10册《广州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教材》;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研发《教子有方——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用书》;组织家庭教育专项调研,启动制定《广州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建立26个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其区域性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全市部分中小学校,少年宫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了面向家长的广州市“家教学堂”免费讲座百余场次,参与家长近10万人次;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提升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能力。[4]截至目前,广州市建立了健全的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等机构,推动广州市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等群众性团体建设,形成行政主管、专家指导、学校及群众参与相结合共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机制和管理架构。
四、打造广东德育发展的新亮点
2006年,广东省教育厅发文委托广东教育学院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连同2003年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2008年设立的“中职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形成了教育行政主管与高校专家指导相结合推进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机制和专业指导平台,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全省中小学德育的专业性研究与指导工作,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中心成立后,积极协助并主动作为,组织全省高校专家形成“智库”以及建立省、市、区三级德育研究与指导网络,成为德育行政与中小学德育的桥梁和纽带,在德育重大决策和举措的研究、设计、咨询、指导等方面,特别是在创办和组织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培养、德育干部培训、德育创新奖组织、德育研究课题管理、德育示范学校评估、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德育特色学校指导等方面发挥着专业研究、指导与服务作用。2008年,广东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建立评估激励机制,以评估促进学校德育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同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评选活动,总结交流德育创新成果,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创新,破解德育难题,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该活动更名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目的也是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创新德育工作,培育新亮点,增创工作新优势。2011年6月-2012年6月,教育厅组织五批专家154人对全省19个地市特色品牌示范学校进行了评估,并在全省各地产生了示范性影响,起到了引领学校德育特色创新发展的作用。2014年,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改为“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展示活动。这对推动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形成了广东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促进学校发展热潮。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德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加强德育工作特色培育和品牌推广,展示“百系列”学校德育创新成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联盟,探索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德育示范学校交流合作平台。
在德育理论研究上,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实验研究于2005年5月启动,2009年发布和实施《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指南》,2010年印发《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管理细则(试行)》。此后,德育发展走上课题化、制度化、规范化之路。课题管理平台指导着各地各中小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以德育课程化、实效性,德育能力提升、德育特色创新发展为主题开展德育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的探索,有力引领和带动了德育科研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不断提升学校德育科研意识和形成了系列富有广东特色的学校德育创新发展成果。“德育中心”成立后,中心专家基于调研以及一线学校的要求,建议广东省教育厅增设中小学德育创新奖,以激发广东中小学德育研究与实践创新的热情。2007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设立中小学德育创新奖首届评选活动。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评选活动”后来改名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每两年舉办一届。激励机制有力推动了中小学德育的创新发展,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德育实践举措上,这一阶段中小学德育改革展现出许多新亮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的专业依托和指导;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实效;德育与心育整合探索蔚然成风,相关成果层出不穷,涌现一大批“德心整合”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新样式,如“体验德育”“走心德育”等,凸显了广东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取向和特色。[5] 五、深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开拓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需要依靠具有奉献精神、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专业型德育工作队伍,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力军、生力军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是广东德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有效策略。因此,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主业意识”、奉献“爱的事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班主任队伍,是开拓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以专业成长为主题,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奉献精神好、专业能力强、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队伍。为实施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广东省教育厅自2005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2005年出台《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粤教思[2005]37号),2006年发布《关于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粤教思[2006]10号),规范班主任培训工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启动“名班主任”培养工程。2006-2018年已培养五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333个人获得“名班主任”称号。2011年起建立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至2018年已建立三批7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名班主任”的后续发展和示范作用发挥提供了平台。2007年发布《关于举办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通知》(粤教思[2007]10号),2007-2018年,共举办了七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大赛成为广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创新的生长点,形成广东班主任和德育特色品牌,影响并带动全国。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成效显著,一批批优秀的“名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脱颖而出,在省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广东班主任军团现象”。[6]2009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和广东省教育厅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这两份文件是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两份文件的精神指导下,各高校充分调动党团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促進德育工作者健康成长。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以来,广东学校德育在发展中创新,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然而,广东学校德育的道路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德育功能、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完善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展望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广东学校德育改革将伴随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走上现代化的新征程。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广东学校德育将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促进德育的现代化。在高校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广东德育改革也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广东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广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232.
[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编.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65.
[3][4][5]卢晓中.广东教育改革发展40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152,156,163.
[6]广东省档案馆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广东[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364.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简介:黄聘,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向度”(项目编号:2017WQNCX080)研究成果。
关键词:德育课程;德育一体化;合力育德;特色德育;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2年,不仅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42年,也是广东学校德育接续发展的42年。42年来,广东学校德育始终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从多方面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与典型案例的应用,不仅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亲历者、启示者的角色,同时也起着引导者、推动者的作用,对于广东德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1986年1月17日,广东省委批转省委宣传部、省高教局党组、省教育厅党组《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小学思想品德课要加强以“五讲四美”和“五爱”内容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包括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初中阶段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及纪律的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高中阶段进行初步的社会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文件颁布后,广东成立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制订了改革实验方案,组织编写初中教材,并于当年9月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等9所中学进行实验。小学也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思想品德教学大纲》的要求編写了思想品德教材,并进行了实践。高等教育方面,广东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四本新教材,并进行改革实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三门必修课,适当开设了政治理论选修课。专科学校的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工、农、医专业只开其中两门。
2005年,广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落实规定学分。在国家实行“一纲多本”的前提下,集中力量编写一套体现广东特色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200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东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广东实际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机制,保证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制定并颁发了《广东省高等院校(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粤教思[2006]90号),由高职高专院校和广东教育学院贯彻执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粤教思[2006]99号),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此外,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成立专门指导机构。2015年12月15日,第四届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在广州举办。会议成立了第四届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宏观管理,发挥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咨询和指导作用。
二、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广东德育致力于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在德育内容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实现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衔接。中小学阶段,加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大学阶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结合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实际,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加强国情教育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逐步把廉政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体系,让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
以广州市为例。1986年9月,广州市教委着手制定了《广州市学校德育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旨在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和效应,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该方案包括序言、绪论、幼儿园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小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中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市属高等院校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六个部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校的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分别包括对象分析、目标体系、内容序列、实施途径、领导和管理以及评估等内容。各个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该方案从1988年下半年起在广州地区部分学校试点实施。1991年,在实施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的同时,继续试行《广州市中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还充分利用广州市历史名城的有利条件,对中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的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讨、试验;召开广州市优秀中学生表彰大会和促进后进生进步的经验交流会;发动学生参加募捐赈灾活动。1992年,在继续开展现代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的同时,结合法制教育,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向雷锋、赖宁、邱艳玲等英雄人物学习和读好书等活动。为深化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组织开展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州市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对策”等专题研究。1993年,广州市完成了24所中学开展《广州市中学德育系统设计方案》试验的总结。对学生着重进行了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同时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2010年,共青团广州市教育局委员会和广州市邮政局联合举办书信节,以邮政明信片、邮笺为载体,以传统书信为积淀,通过书信写作,促进家庭伦理亲情和社会道德文明的价值回归。2017年,为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深化新媒体德育创新平台建设,广州市建立“羊城时政学堂”校园记者站并开展骨干培训。该项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可以说,广州市在德育工作的开展方面,有整体设计的思维,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由学科课程转向生活课程,由传统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向体现现代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渗透形式层层扩展与推进,形成了德育的“道德体验模式”“生态德育”“团体辅导模式”“阳光德育模式”等模式,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涵盖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内容的“大德育”体系。[3] 三、坚持齐抓共管的合力德育模式
1983年,具有家校合作性质的全国第一所“小学家长学校”和“中学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发源于广州市乐贤坊小学和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家长学校的创建是这一阶段广东中小学德育最具时代性和富有深远影响意义的重要事件。在此以后,中小学“家长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时至今日,以“家长学校”“示范性家长学校”为特色的广州市和广东省中小学“家校共育”仍然是广东中小学德育的特色品牌。20世纪80-90年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影响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呼唤多元开放德育模式建立和德育的整体化建设。广东中小学德育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和预见性的价值导向的建议,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的多元德育发展模式。1988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潮州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潮州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培育“四有新人”经验。这一经验在全国反响强烈,引起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肯定。1991年3月,国家教委在潮州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推广潮州经验,总结提炼出领导重视,党政齐抓共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四有”新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自此,齐抓共管成为影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模式。换言之,体现党政和全社会多面联手的“齐抓共管”社会德育新模式,起源于从广东走向全国的“潮州经验”。
“齐抓共管”是主题内涵,“家长学校”是鲜明标志,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广东中小学德育这一时期最为绚丽的创新之花,同时,也为广东中小学德育和家校合作与协同共育奠定了生态式发展的深厚基础。2007年7月,广东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召开,总结提炼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办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依托社区、社会参与”合力联动机制。这是对齐抓共管经验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广东创造出的又一个新经验、新模式。
以广州为例。仅2012-2017年间,在整合资源推进家校合力育人上,广州取得了如下成绩:评选优秀家长学校200所、示范家长学校90所,培训家长学校骨干教师5300余人;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实施《广州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教学大纲》,出版10册《广州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教材》;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研发《教子有方——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用书》;组织家庭教育专项调研,启动制定《广州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建立26个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其区域性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全市部分中小学校,少年宫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了面向家长的广州市“家教学堂”免费讲座百余场次,参与家长近10万人次;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提升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能力。[4]截至目前,广州市建立了健全的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等机构,推动广州市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等群众性团体建设,形成行政主管、专家指导、学校及群众参与相结合共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机制和管理架构。
四、打造广东德育发展的新亮点
2006年,广东省教育厅发文委托广东教育学院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连同2003年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2008年设立的“中职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形成了教育行政主管与高校专家指导相结合推进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机制和专业指导平台,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全省中小学德育的专业性研究与指导工作,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中心成立后,积极协助并主动作为,组织全省高校专家形成“智库”以及建立省、市、区三级德育研究与指导网络,成为德育行政与中小学德育的桥梁和纽带,在德育重大决策和举措的研究、设计、咨询、指导等方面,特别是在创办和组织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培养、德育干部培训、德育创新奖组织、德育研究课题管理、德育示范学校评估、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德育特色学校指导等方面发挥着专业研究、指导与服务作用。2008年,广东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建立评估激励机制,以评估促进学校德育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同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评选活动,总结交流德育创新成果,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创新,破解德育难题,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该活动更名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目的也是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创新德育工作,培育新亮点,增创工作新优势。2011年6月-2012年6月,教育厅组织五批专家154人对全省19个地市特色品牌示范学校进行了评估,并在全省各地产生了示范性影响,起到了引领学校德育特色创新发展的作用。2014年,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改为“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展示活动。这对推动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形成了广东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促进学校发展热潮。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德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加强德育工作特色培育和品牌推广,展示“百系列”学校德育创新成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联盟,探索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德育示范学校交流合作平台。
在德育理论研究上,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实验研究于2005年5月启动,2009年发布和实施《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指南》,2010年印发《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管理细则(试行)》。此后,德育发展走上课题化、制度化、规范化之路。课题管理平台指导着各地各中小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以德育课程化、实效性,德育能力提升、德育特色创新发展为主题开展德育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的探索,有力引领和带动了德育科研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不断提升学校德育科研意识和形成了系列富有广东特色的学校德育创新发展成果。“德育中心”成立后,中心专家基于调研以及一线学校的要求,建议广东省教育厅增设中小学德育创新奖,以激发广东中小学德育研究与实践创新的热情。2007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设立中小学德育创新奖首届评选活动。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评选活动”后来改名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每两年舉办一届。激励机制有力推动了中小学德育的创新发展,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德育实践举措上,这一阶段中小学德育改革展现出许多新亮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的专业依托和指导;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实效;德育与心育整合探索蔚然成风,相关成果层出不穷,涌现一大批“德心整合”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新样式,如“体验德育”“走心德育”等,凸显了广东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取向和特色。[5] 五、深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开拓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需要依靠具有奉献精神、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专业型德育工作队伍,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力军、生力军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是广东德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有效策略。因此,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主业意识”、奉献“爱的事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班主任队伍,是开拓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以专业成长为主题,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奉献精神好、专业能力强、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队伍。为实施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广东省教育厅自2005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2005年出台《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粤教思[2005]37号),2006年发布《关于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粤教思[2006]10号),规范班主任培训工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启动“名班主任”培养工程。2006-2018年已培养五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333个人获得“名班主任”称号。2011年起建立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至2018年已建立三批7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名班主任”的后续发展和示范作用发挥提供了平台。2007年发布《关于举办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通知》(粤教思[2007]10号),2007-2018年,共举办了七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大赛成为广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创新的生长点,形成广东班主任和德育特色品牌,影响并带动全国。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成效显著,一批批优秀的“名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脱颖而出,在省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广东班主任军团现象”。[6]2009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和广东省教育厅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这两份文件是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两份文件的精神指导下,各高校充分调动党团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促進德育工作者健康成长。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以来,广东学校德育在发展中创新,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然而,广东学校德育的道路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德育功能、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完善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展望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广东学校德育改革将伴随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走上现代化的新征程。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广东学校德育将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促进德育的现代化。在高校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广东德育改革也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广东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广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232.
[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编.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65.
[3][4][5]卢晓中.广东教育改革发展40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152,156,163.
[6]广东省档案馆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广东[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364.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简介:黄聘,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向度”(项目编号:2017WQNCX08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