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学生对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亲切的情感,由此借助这一课程来进行情感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感
对于真理的追求正是因为人类的情感所致。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起着调节以及巨大的动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以及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学生对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亲切的情感,由此借助这一课程来进行情感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一、用情唤情,拨动学生情感心弦
在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是由教师激发、激活的。对于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就需要持有教好这一课程的信心与决心。在课堂之中要具有亲和力,先以自己的教学艺术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真诚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童化的语言,抑或是鼓励性的评价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其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以身边人、身边事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从而也会自发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样的课堂既有教师充沛情感的投注,也有教学之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种情感外显,学生内心情感随之被唤醒。不仅因为教师营造出了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还因为教师能够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其心理,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层层引导学生调动自我情感来逐步地了解所学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快乐。
二、用情激情,催生学生情感信念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对于生活在这一代的青年人,有的亲情疏离,有的情感淡薄,这一隐忧实际上也在无形中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焦点、热点問题,带领学生一起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认识以及分析,使得其情感受到触及,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找寻造成这一问题的背后原因。正是因为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得他们被社会上一些事件所触动和感染,自然产生反思以及新的灵魂拷问。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比如,随着网红的出现,一些学生开始出现模仿现象,还有的学生偷偷拿大人的钱来打赏网红……各种事例层出不穷。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大家认识到父母辛苦工作挣钱,要学会珍惜与感恩,同时,还需要用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探寻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集思广益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形成一种正确的社会认知。这一问题也成为学生积极讨论的话题,在学生讨论与交流之中,逐渐理清了对当前一些社会案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等,同时学生也会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加以反思,理性地对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成为一个教育契机,学生因为对于案例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学会了反思,树立了信念,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和观念,走上一条健康的成长轨道。
三、用情导行,引导学生有情行动
品德与社会所发挥的功能不言而喻,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与案例,揭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个缩影。由此也是在引导学生能够从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中感受到究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才算是对社会有用,对家庭有益,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并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一些实际活动来触及自己真实的情感。比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日,教师摒弃在课堂上冗长讲解的做法,引导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做一名小小的志愿服务者,随时将所见的垃圾丢弃到垃圾桶中,并学会科学分类垃圾,从而让学生产生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学生在这样一个志愿服务活动中并不轻松,大家要弯着腰将垃圾用工具捡拾起来放到垃圾箱内,同时还需要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准确投掷垃圾。学生从中体验到身体的酸痛感、疲劳感,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垃圾分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强化环保意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有劳动的身体之累,但是也有心灵上的愉悦之感。当他们作为志愿服务者在捡拾垃圾以及帮助人们进行科学的垃圾分类投送时,也完成了一次社会人的任务,这让他们体验到作为城市主人的责任感,从具体的劳动以及与周围人的交流中都会让他们找到存在的价值感,内心由此而产生的是一种愉悦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环境的整洁,让他们感触颇多。同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会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还会教自己家里人科学分类垃圾,这一连环效应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延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情说话,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使其汲取知识养分,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黎杨带.情由境生 心为情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情感教育之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7(4).
[2]苏健.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感
对于真理的追求正是因为人类的情感所致。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起着调节以及巨大的动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以及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学生对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亲切的情感,由此借助这一课程来进行情感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一、用情唤情,拨动学生情感心弦
在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是由教师激发、激活的。对于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就需要持有教好这一课程的信心与决心。在课堂之中要具有亲和力,先以自己的教学艺术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真诚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童化的语言,抑或是鼓励性的评价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其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以身边人、身边事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从而也会自发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样的课堂既有教师充沛情感的投注,也有教学之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种情感外显,学生内心情感随之被唤醒。不仅因为教师营造出了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还因为教师能够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其心理,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层层引导学生调动自我情感来逐步地了解所学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快乐。
二、用情激情,催生学生情感信念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对于生活在这一代的青年人,有的亲情疏离,有的情感淡薄,这一隐忧实际上也在无形中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焦点、热点問题,带领学生一起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认识以及分析,使得其情感受到触及,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找寻造成这一问题的背后原因。正是因为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得他们被社会上一些事件所触动和感染,自然产生反思以及新的灵魂拷问。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比如,随着网红的出现,一些学生开始出现模仿现象,还有的学生偷偷拿大人的钱来打赏网红……各种事例层出不穷。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大家认识到父母辛苦工作挣钱,要学会珍惜与感恩,同时,还需要用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探寻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集思广益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形成一种正确的社会认知。这一问题也成为学生积极讨论的话题,在学生讨论与交流之中,逐渐理清了对当前一些社会案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等,同时学生也会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加以反思,理性地对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成为一个教育契机,学生因为对于案例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学会了反思,树立了信念,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和观念,走上一条健康的成长轨道。
三、用情导行,引导学生有情行动
品德与社会所发挥的功能不言而喻,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与案例,揭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个缩影。由此也是在引导学生能够从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中感受到究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才算是对社会有用,对家庭有益,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并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一些实际活动来触及自己真实的情感。比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日,教师摒弃在课堂上冗长讲解的做法,引导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做一名小小的志愿服务者,随时将所见的垃圾丢弃到垃圾桶中,并学会科学分类垃圾,从而让学生产生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学生在这样一个志愿服务活动中并不轻松,大家要弯着腰将垃圾用工具捡拾起来放到垃圾箱内,同时还需要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准确投掷垃圾。学生从中体验到身体的酸痛感、疲劳感,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垃圾分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强化环保意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有劳动的身体之累,但是也有心灵上的愉悦之感。当他们作为志愿服务者在捡拾垃圾以及帮助人们进行科学的垃圾分类投送时,也完成了一次社会人的任务,这让他们体验到作为城市主人的责任感,从具体的劳动以及与周围人的交流中都会让他们找到存在的价值感,内心由此而产生的是一种愉悦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环境的整洁,让他们感触颇多。同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会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还会教自己家里人科学分类垃圾,这一连环效应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延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情说话,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使其汲取知识养分,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黎杨带.情由境生 心为情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情感教育之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7(4).
[2]苏健.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