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听着铃儿响叮当那欢快的乐曲时,脑海中浮现出圣诞老人那亲切和善的面庞,心中念着那从烟囱里掉下来的圣诞礼物,这是多么让人神往的情境。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童话故事的王国——芬兰,厚实的大理石地基的宫殿,高大笔直的桦木林,肃穆庄严的教堂,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绿皮的双节电车,真是个神奇的国度,可我们更觉得神奇的是芬兰的教育。在没有“精英教育”的芬兰,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精英”。
一、传说中的芬兰高质量教育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湖泊河流众多,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人口约550万,面积比陕西省稍大一些,人口数量是西安市的一半 。芬兰人以其内敛、务实、沉静、坚持的性格,积极发展国民经济、教育等事业,今天芬兰教育声名鹊起,高素质、高质量、高薪水的教师队伍,学校不排名、对老师不做考核,学生在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我们25名校长在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下,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进芬兰,走近芬兰教育……
二、现实中的芬兰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幼儿园 (10个月-6岁)按照国家制定的早期儿童教育计划执行,母亲可带薪休假10个月,爱心产假可以到3岁,爸爸也可享受产假。
学前班(6岁)1年时间,学习学前课程,进行学前自理自护自立方面的能力培养,没有知识的传授。从2015年8月起强制执行。
基础教育: 小学阶段接收 7~12岁适龄儿童入学,免试就近入学。1~6年级学生学习母语与文学、第一第二外语、数学、环境学、宗教、音乐、艺术、手工、体育等必修课外还有选修课。五六年级还开设生物与地理、物理与化学,历史与社会学学科。一二年级每天最多5节课,每周19课时,三四年级每天最多7节课,每周23课时,五六年级每天最多7节课,每周24课时。每节课时间约45分钟,但也不意味着每节课总是45分钟,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教师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课时。
初中阶段,7~9年级,13~16岁学生,学习母语与文学、第一第二外语、数学、宗教、音乐、艺术、手工、体育、生物与地理、物理与化学、历史与社会学、家庭经济、指导咨询、选修科目等。每天不超过7节课,每周30课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初中特设了十年级,是针对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可以再学习一年,为防止这类学生被社会边缘化。在芬兰,整个社会花下巨大心力在教育上,为的就是对于学习能力弱与体能弱势者的悉心照顾,所求的就是把人们视为“学困生”的人数比例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变成日后社会上的潜在问题与犯罪制造者,届时整个国家就得付出更大的成本去拼治安了。这就更体现了芬兰人以人文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思想。
高中教育:完成普通高中教育通常需要三年,實行走班制,学分制。学习母语与文学、第一第二外语、数学、宗教及通常的生活教育、艺术与技能(音乐、艺术、体育 )、科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社会科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习指导等核心课程。高中结束时,学生必须参加芬兰教育体系中的唯一的国家级考试。普通高中1个课程为38小时的学习时间。除了国家考试外,学生必须完成至少75个课程才能毕业。总的必修课程数为47至51,除了必修课程,学生必须选择一定数量的提高级课程和应用课程以达到至少75个课程。
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需三年时间,分在职培训和实习实践。学习某个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获得职业教育毕业学位的学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具有同等资格进入综合性大学或应用性大学学习。
高等教育:全国统一考试,有综合性大学和职业性大学(应用性),两类大学都可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教育改革让芬兰教育越来越好
芬兰的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每十年一次改革发展,到现在每五年一改,是为了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文化多元化,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潮流。目前芬兰教改的最大举措是“现象式教学”,是一种将21世纪技能培养和科目教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让学生所学知识回归生活,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关心的主题为内容,并且传承了在“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在项目合作中学习沟通技能,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对他人的观点和身边生活现象进行反思批判。
“现象式教学”是“综合”和“跨课程主题”概念的完美实践。他们认为“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所有学科都能相互协调”,而且倡导“学科之间要互相合作”,师生要合作创新。这种“现象式教学”每个年级每年开展一个,是为了学习有长度、有深度。一年有一周的现象教学时间,可集中一周学习完成,也可分散到这一年中的几天来完成。
芬兰老师还以“人类去火星需要哪些条件”为例,用“现象式教学”的方式让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推荐成员汇报,我们也亲身体验了一下芬兰的小组学习模式,其实我们国内也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或主题式学习,努力做到多学科的融合和整合。比如物理+历史或物理+生物或生物+历史等组合,这种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式学习,当然这个项目的确定首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生中调研、选出最感兴趣的项目,确定为项目学习的内容,涉及的学科可以是多样的。学生在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要自己查阅资料,去博物馆或图书馆,或找本行业专家、或网上查阅都可以。然后小组的成员们互相讨论整理,最后形成报告。报告以文字、视频、微电影、成果集等形式呈现,这个研究报告的内容必须体现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学段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②学校对项目学习需要达到的目的;③学生团队自定项目学习的目的;④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故事,素材等资料的整理;⑤形成报告。
当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学习,形成报告之后,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一起讨论,给予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团队的整体评价。师生都很享受这个学习的美好过程,评价不是打分不是划等,是提出亮点和努力改进的方向,评价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四、高质量的芬兰教育给予我们启示
1.教师队伍高质高能
从1970年起,芬兰才开始把教师培训纳入高等教育。教师是从高中毕业申请上师范的学生中层层选拔,通过笔试、面试,到最后正式入职,录取率只有5%~7%。真正是选取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来进入师范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五年的学习培训,学习理论知识、专科知识、语言学习等等。小学阶段是全科教师任教,初中、高中阶段的由专科教师任教,专科教师必须有1~2门课程的专业技术与能力,要有实践经验,要有本行业分析的能力,理论研究学习之后,要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用一年时间来完成。所有的老师没有职级划分,老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高度尊重和信任教师,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政府包括校长也都不干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绩效考核,没有评比,老师们都一样好。
2.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我们参观的学校有首都的学校,也有小城镇的学校,学生的公共活动区域布置人性化,温馨舒适,存放书包笔记本的柜子,随手挂衣服的衣帽挂钩,造型各异的沙发书桌、图书角随处可见,学生时时处处有书读,时时处处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这也是学生阅读水平高的原因。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学校的教育资源几乎没有差距,城乡无差距,大小无差距,这也是享受公平教育的前提。
3.教育对象人人平等
从城市较大规模(800~900人)的学校到村镇200多人的小学校或者更小的学校,每个孩子都很阳光活泼,从课堂学习,到集体走进森林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我们有幸在图尔库大学附属中学听了八年级一节数学课,学生实行走班制,有22名学生选择了这位老师的数学课,各种肤色的孩子同上一节课,教师的上课方式也很传统,师问生答、生说师写,学生自由活跃,无拘无束,教师只是利用提问或靠近学生来提醒学生要听讲。练习环节,学生自由组合,用平板或练习本交流讨论。我一直关注的几个调皮学生拿着书到教室外的沙发或者小桌上进行分组练习。我也跟过去,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们交流会不会做。他们确实不会做,两个人就一起讨论解决。这时数学老师就来到他们跟前,一一指导,这就是他们倡导的,一对一的辅导,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环境学”教育人人受益
芬兰的大街小巷都非常干净,却见不到一个垃圾箱。因为他们早都实行垃圾分类,学校的“环境学课程”开设得丰富而扎实。1~3年级每周2课时,4年级每周3课时,5~9年级不再开设。全民的环保意识从小培养,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刻在了骨子里,成为终生的好习惯了。人人享受着优质环境带来的幸福,从而使芬兰也成为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之一。
5.信息技术便利了教育与生活
在芬兰,信息技术不单列成一门课程,因为它已经融合到每个学科,而难以分割,这也体现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正如芬兰老师所言,信息技术是最好的仆人,却是最差的主人。芬兰人认为21世纪人类必须掌握技能包括思考能力、工作技能、工作方法、生存能力。幼儿园的学生用平板电脑中的游戏学习语言,让语言学习有情境,孩子们兴致高,语言学习效率也很高。小学为学生免费提供平板电脑,中学提供免费的笔记本电脑,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巧妙结合,既保护了学生的视力,也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从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编程,用简单的例子入手来了解什么是编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编程并不是培养编程员,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
特别是学生的手机管理是中国学校最難的事情。因为手机,师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在芬兰的学校,课前学生把手机放在教室前面的篮子里,下课后可以自主拿回查资料、玩游戏、聊天等,其实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杜绝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时代手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便捷作用。
6.“真枪实弹”的生活课让学生成为自理自立大写的人
芬兰学校开设家政课,师生系上围裙,在温馨宽敞的厨房共同炊煮饭肴,兴高采烈地洗手做羹汤,其乐融融;老师教学生学会清洁、打扫卫生,这也是芬兰人特别爱干净的缘由吧。老师教学生设计裁剪布料,男生女生会踩缝纫机缝制衣服;或用两根长针编织毛线,男生们跃跃欲试,有模有样。学生喜欢的木工课上,各种机器琳琅满目,切、割、锯、铆等,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小女生毫不示弱。从设计图纸到实物呈现,孩子们全程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大融合,体验了创造的快乐。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关注劳动教育,只是有一段时间有所忽略。如今提出“五育并举”,特别是把“劳”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这才是真正培养自立自强大写的人!
7.热爱阅读是终身资产
书与阅读,对于西方和芬兰教育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终身受用的生活兴趣,让书和孩子从小就产生互动,并成为能伴随终生的友谊与养分。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很自然会去找到适合零岁时期的塑料小书、玩具书本,从玩具书、图书、绘本中,多年如一日地灌溉与培养,让阅读深耕入心,生根发芽。不仅各个学校长期推动阅读,芬兰的书籍协会、出版公会、图书馆协会、报业公会、期刊协会、教师协会等等都广泛长期参与。就像一张绵绵密密生长不息的网络,把芬兰男女老少紧紧拥抱在书香世界的怀抱里。
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来自父母、家庭的陪伴与鼓励,到入学后,学校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让阅读建立起平等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功课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这功课中的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芬兰的图书馆,无论大小,不论建筑格局,借还书设备、无障碍空间、民众阅览桌椅等等的设计上,都是应有尽有,周到细致。孩子们有专门的电脑游戏室,儿童化的读书空间。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图书馆成为芬兰人精神生活里最奢华的享受,阅读也成为芬兰人最平实最普通的追求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芬兰学生阅读水平居世界前茅的原因。
8.挚爱科学追求真理永不变
芬兰至今已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芬兰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水平在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芬兰的科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科学课程的内容与儿童生活和社会发展趋势一致的理念。《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明确提出“环境与自然”课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基础,既要服务于课堂,又要服务于生活。周末或假期,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或家庭总动员,走进科技馆。科技馆的辅导老师和工作人员也都是学过教育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既熟悉国家课程大纲,又熟悉学校教育教学流程,经常和学校沟通合作,共同指导孩子参与科学小实验,小创作,小体验,爱科学的种子从小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STEM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跨学科思维方式、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基础,以“现象式教学”为方法,开展学科大融合。这也是我们国内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跨学科整合融合的Steam教育。
短短14天的考察学习,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的脑海中一直显现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语“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适材适所”,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2000年前不就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吗?教育的神话之国——芬兰实现了孔子的教育理想,他们的教育充分体现真平等、真务实、高品质。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也越走越坚定,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和教育者的自信,脚踏实地,扎实教改,坚持不懈,相信中国必将成为教育强国!
作者单位: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小学
一、传说中的芬兰高质量教育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湖泊河流众多,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人口约550万,面积比陕西省稍大一些,人口数量是西安市的一半 。芬兰人以其内敛、务实、沉静、坚持的性格,积极发展国民经济、教育等事业,今天芬兰教育声名鹊起,高素质、高质量、高薪水的教师队伍,学校不排名、对老师不做考核,学生在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我们25名校长在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下,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进芬兰,走近芬兰教育……
二、现实中的芬兰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幼儿园 (10个月-6岁)按照国家制定的早期儿童教育计划执行,母亲可带薪休假10个月,爱心产假可以到3岁,爸爸也可享受产假。
学前班(6岁)1年时间,学习学前课程,进行学前自理自护自立方面的能力培养,没有知识的传授。从2015年8月起强制执行。
基础教育: 小学阶段接收 7~12岁适龄儿童入学,免试就近入学。1~6年级学生学习母语与文学、第一第二外语、数学、环境学、宗教、音乐、艺术、手工、体育等必修课外还有选修课。五六年级还开设生物与地理、物理与化学,历史与社会学学科。一二年级每天最多5节课,每周19课时,三四年级每天最多7节课,每周23课时,五六年级每天最多7节课,每周24课时。每节课时间约45分钟,但也不意味着每节课总是45分钟,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教师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课时。
初中阶段,7~9年级,13~16岁学生,学习母语与文学、第一第二外语、数学、宗教、音乐、艺术、手工、体育、生物与地理、物理与化学、历史与社会学、家庭经济、指导咨询、选修科目等。每天不超过7节课,每周30课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初中特设了十年级,是针对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可以再学习一年,为防止这类学生被社会边缘化。在芬兰,整个社会花下巨大心力在教育上,为的就是对于学习能力弱与体能弱势者的悉心照顾,所求的就是把人们视为“学困生”的人数比例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变成日后社会上的潜在问题与犯罪制造者,届时整个国家就得付出更大的成本去拼治安了。这就更体现了芬兰人以人文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思想。
高中教育:完成普通高中教育通常需要三年,實行走班制,学分制。学习母语与文学、第一第二外语、数学、宗教及通常的生活教育、艺术与技能(音乐、艺术、体育 )、科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社会科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习指导等核心课程。高中结束时,学生必须参加芬兰教育体系中的唯一的国家级考试。普通高中1个课程为38小时的学习时间。除了国家考试外,学生必须完成至少75个课程才能毕业。总的必修课程数为47至51,除了必修课程,学生必须选择一定数量的提高级课程和应用课程以达到至少75个课程。
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需三年时间,分在职培训和实习实践。学习某个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获得职业教育毕业学位的学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具有同等资格进入综合性大学或应用性大学学习。
高等教育:全国统一考试,有综合性大学和职业性大学(应用性),两类大学都可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教育改革让芬兰教育越来越好
芬兰的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每十年一次改革发展,到现在每五年一改,是为了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文化多元化,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潮流。目前芬兰教改的最大举措是“现象式教学”,是一种将21世纪技能培养和科目教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让学生所学知识回归生活,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关心的主题为内容,并且传承了在“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在项目合作中学习沟通技能,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对他人的观点和身边生活现象进行反思批判。
“现象式教学”是“综合”和“跨课程主题”概念的完美实践。他们认为“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所有学科都能相互协调”,而且倡导“学科之间要互相合作”,师生要合作创新。这种“现象式教学”每个年级每年开展一个,是为了学习有长度、有深度。一年有一周的现象教学时间,可集中一周学习完成,也可分散到这一年中的几天来完成。
芬兰老师还以“人类去火星需要哪些条件”为例,用“现象式教学”的方式让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推荐成员汇报,我们也亲身体验了一下芬兰的小组学习模式,其实我们国内也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或主题式学习,努力做到多学科的融合和整合。比如物理+历史或物理+生物或生物+历史等组合,这种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式学习,当然这个项目的确定首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生中调研、选出最感兴趣的项目,确定为项目学习的内容,涉及的学科可以是多样的。学生在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要自己查阅资料,去博物馆或图书馆,或找本行业专家、或网上查阅都可以。然后小组的成员们互相讨论整理,最后形成报告。报告以文字、视频、微电影、成果集等形式呈现,这个研究报告的内容必须体现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学段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②学校对项目学习需要达到的目的;③学生团队自定项目学习的目的;④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故事,素材等资料的整理;⑤形成报告。
当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学习,形成报告之后,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一起讨论,给予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团队的整体评价。师生都很享受这个学习的美好过程,评价不是打分不是划等,是提出亮点和努力改进的方向,评价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四、高质量的芬兰教育给予我们启示
1.教师队伍高质高能
从1970年起,芬兰才开始把教师培训纳入高等教育。教师是从高中毕业申请上师范的学生中层层选拔,通过笔试、面试,到最后正式入职,录取率只有5%~7%。真正是选取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来进入师范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五年的学习培训,学习理论知识、专科知识、语言学习等等。小学阶段是全科教师任教,初中、高中阶段的由专科教师任教,专科教师必须有1~2门课程的专业技术与能力,要有实践经验,要有本行业分析的能力,理论研究学习之后,要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用一年时间来完成。所有的老师没有职级划分,老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高度尊重和信任教师,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政府包括校长也都不干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绩效考核,没有评比,老师们都一样好。
2.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我们参观的学校有首都的学校,也有小城镇的学校,学生的公共活动区域布置人性化,温馨舒适,存放书包笔记本的柜子,随手挂衣服的衣帽挂钩,造型各异的沙发书桌、图书角随处可见,学生时时处处有书读,时时处处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这也是学生阅读水平高的原因。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学校的教育资源几乎没有差距,城乡无差距,大小无差距,这也是享受公平教育的前提。
3.教育对象人人平等
从城市较大规模(800~900人)的学校到村镇200多人的小学校或者更小的学校,每个孩子都很阳光活泼,从课堂学习,到集体走进森林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我们有幸在图尔库大学附属中学听了八年级一节数学课,学生实行走班制,有22名学生选择了这位老师的数学课,各种肤色的孩子同上一节课,教师的上课方式也很传统,师问生答、生说师写,学生自由活跃,无拘无束,教师只是利用提问或靠近学生来提醒学生要听讲。练习环节,学生自由组合,用平板或练习本交流讨论。我一直关注的几个调皮学生拿着书到教室外的沙发或者小桌上进行分组练习。我也跟过去,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们交流会不会做。他们确实不会做,两个人就一起讨论解决。这时数学老师就来到他们跟前,一一指导,这就是他们倡导的,一对一的辅导,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环境学”教育人人受益
芬兰的大街小巷都非常干净,却见不到一个垃圾箱。因为他们早都实行垃圾分类,学校的“环境学课程”开设得丰富而扎实。1~3年级每周2课时,4年级每周3课时,5~9年级不再开设。全民的环保意识从小培养,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刻在了骨子里,成为终生的好习惯了。人人享受着优质环境带来的幸福,从而使芬兰也成为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之一。
5.信息技术便利了教育与生活
在芬兰,信息技术不单列成一门课程,因为它已经融合到每个学科,而难以分割,这也体现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正如芬兰老师所言,信息技术是最好的仆人,却是最差的主人。芬兰人认为21世纪人类必须掌握技能包括思考能力、工作技能、工作方法、生存能力。幼儿园的学生用平板电脑中的游戏学习语言,让语言学习有情境,孩子们兴致高,语言学习效率也很高。小学为学生免费提供平板电脑,中学提供免费的笔记本电脑,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巧妙结合,既保护了学生的视力,也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从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编程,用简单的例子入手来了解什么是编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编程并不是培养编程员,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
特别是学生的手机管理是中国学校最難的事情。因为手机,师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在芬兰的学校,课前学生把手机放在教室前面的篮子里,下课后可以自主拿回查资料、玩游戏、聊天等,其实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杜绝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时代手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便捷作用。
6.“真枪实弹”的生活课让学生成为自理自立大写的人
芬兰学校开设家政课,师生系上围裙,在温馨宽敞的厨房共同炊煮饭肴,兴高采烈地洗手做羹汤,其乐融融;老师教学生学会清洁、打扫卫生,这也是芬兰人特别爱干净的缘由吧。老师教学生设计裁剪布料,男生女生会踩缝纫机缝制衣服;或用两根长针编织毛线,男生们跃跃欲试,有模有样。学生喜欢的木工课上,各种机器琳琅满目,切、割、锯、铆等,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小女生毫不示弱。从设计图纸到实物呈现,孩子们全程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大融合,体验了创造的快乐。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关注劳动教育,只是有一段时间有所忽略。如今提出“五育并举”,特别是把“劳”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这才是真正培养自立自强大写的人!
7.热爱阅读是终身资产
书与阅读,对于西方和芬兰教育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终身受用的生活兴趣,让书和孩子从小就产生互动,并成为能伴随终生的友谊与养分。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很自然会去找到适合零岁时期的塑料小书、玩具书本,从玩具书、图书、绘本中,多年如一日地灌溉与培养,让阅读深耕入心,生根发芽。不仅各个学校长期推动阅读,芬兰的书籍协会、出版公会、图书馆协会、报业公会、期刊协会、教师协会等等都广泛长期参与。就像一张绵绵密密生长不息的网络,把芬兰男女老少紧紧拥抱在书香世界的怀抱里。
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来自父母、家庭的陪伴与鼓励,到入学后,学校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让阅读建立起平等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功课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这功课中的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芬兰的图书馆,无论大小,不论建筑格局,借还书设备、无障碍空间、民众阅览桌椅等等的设计上,都是应有尽有,周到细致。孩子们有专门的电脑游戏室,儿童化的读书空间。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图书馆成为芬兰人精神生活里最奢华的享受,阅读也成为芬兰人最平实最普通的追求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芬兰学生阅读水平居世界前茅的原因。
8.挚爱科学追求真理永不变
芬兰至今已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芬兰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水平在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芬兰的科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科学课程的内容与儿童生活和社会发展趋势一致的理念。《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明确提出“环境与自然”课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基础,既要服务于课堂,又要服务于生活。周末或假期,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或家庭总动员,走进科技馆。科技馆的辅导老师和工作人员也都是学过教育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既熟悉国家课程大纲,又熟悉学校教育教学流程,经常和学校沟通合作,共同指导孩子参与科学小实验,小创作,小体验,爱科学的种子从小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STEM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跨学科思维方式、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基础,以“现象式教学”为方法,开展学科大融合。这也是我们国内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跨学科整合融合的Steam教育。
短短14天的考察学习,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的脑海中一直显现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语“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适材适所”,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2000年前不就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吗?教育的神话之国——芬兰实现了孔子的教育理想,他们的教育充分体现真平等、真务实、高品质。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也越走越坚定,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和教育者的自信,脚踏实地,扎实教改,坚持不懈,相信中国必将成为教育强国!
作者单位: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