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礼貌。但礼貌的意义有多大呢?这要看礼貌关涉的对象和所影响的范围。
个人之间礼貌与否、是否有欠缺,直接影响仅在彼此之间,但间接影响却不限于这两个人,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家庭以及社交网络。因此个人之间的不礼貌,貌似得罪的是一个人,其实得罪的是一批人。至于群体场合,众目睽睽,大庭广众,失礼的行为,代价就更大了。
礼貌和对错无关。不能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没有礼貌。相反,虽然是不对的,由于讲究礼貌,却可以使过失有所减少。所谓“得罪”了人,往往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某一场合,多人在座,迟来的一位,一面致歉,一面将带来的小礼品分送给各位,大家都拿到了,只有一位空着手。分送者如不做出恳切的解释,施以补救,就是明显的失礼。所谓宁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举座寡欢,就是这个道理。
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对象有关,也与场合有关。比如这个“漏一人”的例子,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阔大之人,很可能哈哈一笑,说没关系,周末请我吃龙虾吧,尴尬就此化去。但如果是重要的场合,比如典礼、祭祀,或者国际间的外交活动,礼仪的周到或欠缺,就不那么简单了。历史上因为礼仪不周,引起大的争端的事情并非没有。
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需要表现礼仪的场合,如果内心不是真的庄敬,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交往中的所谓礼仪、礼貌者,无非有“敬”存焉。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性尊严和人格尊严的体现。因此礼貌虽不无谦虚的内涵,却绝不是让人处处伏低作小,有时诚恳比谦虚更重要。
问题是,你有尊严,人家也有尊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此之谓也。
国家社会的大礼仪,自有传统的规制,世代以来,人们都在遵循。所以,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
如果遇到突发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如何执礼呢?比如自己的家里突然来了3个不速之客,这可如何是好呢?《周易》中的《象传》告诉我们:“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应急之道,转危为安的办法,仍然是“敬”。试想,如果处理不当,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乃至下逐客令,结果就难以预料了。
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不要忘了“敬之终吉”,不要忘了“敬而无失”。这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的《礼书》中所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有如许的关系,我们怎能不谨慎呢!
个人之间礼貌与否、是否有欠缺,直接影响仅在彼此之间,但间接影响却不限于这两个人,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家庭以及社交网络。因此个人之间的不礼貌,貌似得罪的是一个人,其实得罪的是一批人。至于群体场合,众目睽睽,大庭广众,失礼的行为,代价就更大了。
礼貌和对错无关。不能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没有礼貌。相反,虽然是不对的,由于讲究礼貌,却可以使过失有所减少。所谓“得罪”了人,往往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某一场合,多人在座,迟来的一位,一面致歉,一面将带来的小礼品分送给各位,大家都拿到了,只有一位空着手。分送者如不做出恳切的解释,施以补救,就是明显的失礼。所谓宁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举座寡欢,就是这个道理。
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对象有关,也与场合有关。比如这个“漏一人”的例子,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阔大之人,很可能哈哈一笑,说没关系,周末请我吃龙虾吧,尴尬就此化去。但如果是重要的场合,比如典礼、祭祀,或者国际间的外交活动,礼仪的周到或欠缺,就不那么简单了。历史上因为礼仪不周,引起大的争端的事情并非没有。
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需要表现礼仪的场合,如果内心不是真的庄敬,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交往中的所谓礼仪、礼貌者,无非有“敬”存焉。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性尊严和人格尊严的体现。因此礼貌虽不无谦虚的内涵,却绝不是让人处处伏低作小,有时诚恳比谦虚更重要。
问题是,你有尊严,人家也有尊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此之谓也。
国家社会的大礼仪,自有传统的规制,世代以来,人们都在遵循。所以,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
如果遇到突发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如何执礼呢?比如自己的家里突然来了3个不速之客,这可如何是好呢?《周易》中的《象传》告诉我们:“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应急之道,转危为安的办法,仍然是“敬”。试想,如果处理不当,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乃至下逐客令,结果就难以预料了。
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不要忘了“敬之终吉”,不要忘了“敬而无失”。这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的《礼书》中所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有如许的关系,我们怎能不谨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