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意识是学生对主动学习活动有效地积极投入的意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才会有积极自主学习的行动,也才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要靠教师来培养,下面谈一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启发 合作
一、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具体完成几件事:〈1〉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同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3〉做一、二道题试试看,哪里有困难。经常这样要求,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扫除学习例题的障碍,还会主动探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计算法则怎样归纳,公式怎样推导等。学生在预习方面钻得越深,收获越大,自主学习意识也就越强。
二、引人入胜的起始导入,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只有言简意赅,精练生动的开讲,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教“年”、“月”、“日”时,只拿两张年历画,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年”、“月”、“日”(板书),并提出:同学们想从这节课上学到什么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有的说,我想知道季度是怎么回事;有的说,我经常听天气预报,但不知道上旬、中旬、下旬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想找到这方面的答案;還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只过三个生日…….。这样的开课,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全过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有意编排计算,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做,由于学生被动地做,越做越容易出错。如果教师有意识编排计算,让学生计算后有所获或有所发现。就能提高计算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出示几组计算题,让学生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两道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28.96+6.25—8.9628.96—8.96+6.25
24.53-13.2+15.47 24.53+15.47—13.2
〈2〉6.25×4÷2.5 6.25÷2.5×4
12.5÷25×8 12.5×8÷25
〈3〉7.54-3.55+3.557.54+(3.55-3.55)
1.25×0.18÷0.18×0.8 1.25×0.8×(0.18÷0.18)
通过计算发现: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改变运算顺序,计算结果不变。从而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计算题验证与简算,其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引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和积极性,越做越爱做。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设计提问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把握实质,问在点子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成功欲。听到老师提出问题,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激情。有位教师进行教学“年、月、日”时候,有这样一组总结性的提问:(1)一年的12个月中,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2)31天和30天的月份排列中,哪两个月排列比较特殊?(3)一个月的上、中、下 三旬,哪旬的天数比较特殊?显然,这组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避免了重点内容的机械重复。
五、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的质疑问难,是他们对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当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时,课堂上碰到的疑难问题就急于解决。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讲授新课时可设置一些疑点,鼓励学生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采用三种方法精心设置疑点。首先“布迷”设置疑点:在黑板上写“111”让学生计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是“检验” 设置的疑点:让学生说一些三位数,而且是“3的倍数”,老师把这些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位置。如:123 、132、231、213、312、321等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检验”这些数调换位置后还能不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会惊奇的发现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接着,教师又用“激将”法设置疑点:现在老师和你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几个同学任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能正确迅速地判断。这时学生更惊奇:“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不等老师提问,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便激发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另外,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老师的讲解、演示以及对书上的“例题解法、叙述”等提出不同看法。
六、组织课堂讨论,使每个小学生都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如:在巩固知识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在二年级乘、除法运用题复习中设置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吃9千克肉,一个星期共吃多少千克?学生出现了两种解法:(1)9×7=63千克;(2)9×5=45千克。对此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认为一星期应该是7天;有的认为现在已实行5天工作制,故一星期应该是5天。经过讨论,明确了题目的实质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突出了应用题的解题难点。教师因势利导,肯定了两种解法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了动脑的好处,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完成作业后,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各自发现自己练习中的差错,积极寻找原因。
七、安排课内外学生动手操作,使每个学生领会到自主学习的作用。 小学生爱动,爱表现自己。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时,小学生是特别感兴趣的。应用直观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容易掌握新知识,克服厌学情绪。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还能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初步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决心。比如:学习圆的画法后,安排学生结合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各种形状的图形),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在欣赏作品时,陶冶情操,体验到美、领会到学习知识,就是将来更好地用知识办事。再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度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使活动角度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3)用剪刀把角的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领会了学习自主的目的,培养了创新精神。
八、综合与实践,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合作意识。
自主学习不仅有它的自主性,而且有它的合作性。实施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自主与合作意识。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平面图。这些活动适用于五、六年级的学生,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掌握测量方法。整个操作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自主统筹规划的实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点:(1)选择测量工具。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指南针和皮尺。(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讨论形成基本测量方案,组内分工,小组完成实际测量后,绘制校园平面图。(3)交流。各小组展示本组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交流绘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整个综合与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转化了角色,充分展示了各个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的个性与团结协作的共性场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让学生接受自主学习、爱上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改善教与学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
2、林文清、陈华忠 .《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思考》(云南教育).2013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代忠玲(1962-)男 云南玉溪人 小学一级 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启发 合作
一、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具体完成几件事:〈1〉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同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3〉做一、二道题试试看,哪里有困难。经常这样要求,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扫除学习例题的障碍,还会主动探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计算法则怎样归纳,公式怎样推导等。学生在预习方面钻得越深,收获越大,自主学习意识也就越强。
二、引人入胜的起始导入,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只有言简意赅,精练生动的开讲,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教“年”、“月”、“日”时,只拿两张年历画,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年”、“月”、“日”(板书),并提出:同学们想从这节课上学到什么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有的说,我想知道季度是怎么回事;有的说,我经常听天气预报,但不知道上旬、中旬、下旬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想找到这方面的答案;還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只过三个生日…….。这样的开课,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全过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有意编排计算,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做,由于学生被动地做,越做越容易出错。如果教师有意识编排计算,让学生计算后有所获或有所发现。就能提高计算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出示几组计算题,让学生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两道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28.96+6.25—8.9628.96—8.96+6.25
24.53-13.2+15.47 24.53+15.47—13.2
〈2〉6.25×4÷2.5 6.25÷2.5×4
12.5÷25×8 12.5×8÷25
〈3〉7.54-3.55+3.557.54+(3.55-3.55)
1.25×0.18÷0.18×0.8 1.25×0.8×(0.18÷0.18)
通过计算发现: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改变运算顺序,计算结果不变。从而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计算题验证与简算,其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引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和积极性,越做越爱做。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设计提问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把握实质,问在点子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成功欲。听到老师提出问题,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激情。有位教师进行教学“年、月、日”时候,有这样一组总结性的提问:(1)一年的12个月中,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2)31天和30天的月份排列中,哪两个月排列比较特殊?(3)一个月的上、中、下 三旬,哪旬的天数比较特殊?显然,这组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避免了重点内容的机械重复。
五、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的质疑问难,是他们对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当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时,课堂上碰到的疑难问题就急于解决。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讲授新课时可设置一些疑点,鼓励学生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采用三种方法精心设置疑点。首先“布迷”设置疑点:在黑板上写“111”让学生计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是“检验” 设置的疑点:让学生说一些三位数,而且是“3的倍数”,老师把这些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位置。如:123 、132、231、213、312、321等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检验”这些数调换位置后还能不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会惊奇的发现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接着,教师又用“激将”法设置疑点:现在老师和你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几个同学任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能正确迅速地判断。这时学生更惊奇:“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不等老师提问,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便激发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另外,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老师的讲解、演示以及对书上的“例题解法、叙述”等提出不同看法。
六、组织课堂讨论,使每个小学生都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如:在巩固知识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在二年级乘、除法运用题复习中设置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吃9千克肉,一个星期共吃多少千克?学生出现了两种解法:(1)9×7=63千克;(2)9×5=45千克。对此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认为一星期应该是7天;有的认为现在已实行5天工作制,故一星期应该是5天。经过讨论,明确了题目的实质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突出了应用题的解题难点。教师因势利导,肯定了两种解法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了动脑的好处,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完成作业后,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各自发现自己练习中的差错,积极寻找原因。
七、安排课内外学生动手操作,使每个学生领会到自主学习的作用。 小学生爱动,爱表现自己。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时,小学生是特别感兴趣的。应用直观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容易掌握新知识,克服厌学情绪。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还能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初步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决心。比如:学习圆的画法后,安排学生结合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各种形状的图形),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在欣赏作品时,陶冶情操,体验到美、领会到学习知识,就是将来更好地用知识办事。再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度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使活动角度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3)用剪刀把角的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领会了学习自主的目的,培养了创新精神。
八、综合与实践,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合作意识。
自主学习不仅有它的自主性,而且有它的合作性。实施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自主与合作意识。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平面图。这些活动适用于五、六年级的学生,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掌握测量方法。整个操作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自主统筹规划的实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点:(1)选择测量工具。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指南针和皮尺。(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讨论形成基本测量方案,组内分工,小组完成实际测量后,绘制校园平面图。(3)交流。各小组展示本组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交流绘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整个综合与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转化了角色,充分展示了各个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的个性与团结协作的共性场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让学生接受自主学习、爱上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改善教与学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
2、林文清、陈华忠 .《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思考》(云南教育).2013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代忠玲(1962-)男 云南玉溪人 小学一级 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