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出了累累硕果。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教师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地方,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差异很大。所以,丰富专业知识,改变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是当前历史老师的紧迫任务。历史老师不仅要深化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吸收最新的史学成果,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富有时代感、历史感,而且要丰富自身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将历史教学与各学科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恰当、灵活的运用,也是历史老师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前我们说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恐怕这桶里只有水就不行了,还得有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要有各种观点的贯通和理解。老师要把它们调剂在一起,最后还得想想怎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吸收这些营养,能够反思更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老师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杂学家。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此外,教师还要灵活地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只要老师会讲历史,学生自然会喜欢。关键是老师要讲出历史情境、讲出历史味道、讲出历史问题。当然要把历史“讲”到让学生喜欢,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易中天、于丹和纪连海?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睿智、幽默,善于设疑,还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哪来的兴趣,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而且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比如,毛泽东与28,是公认的历史巧合。把它用到课堂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有关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到起来了。再如“五四”时期围绕白话文运动的那场争论,充满了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也照亮了现代史的进程。于是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个小故事——胡适与黄侃斗法,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学生带到那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有效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好奇”是初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老师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要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呈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我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组织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创新。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一味过多过繁使用,效果不一定为佳。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会学习的关键,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五、注重学法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度地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教师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地方,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差异很大。所以,丰富专业知识,改变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是当前历史老师的紧迫任务。历史老师不仅要深化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吸收最新的史学成果,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富有时代感、历史感,而且要丰富自身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将历史教学与各学科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恰当、灵活的运用,也是历史老师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前我们说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恐怕这桶里只有水就不行了,还得有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要有各种观点的贯通和理解。老师要把它们调剂在一起,最后还得想想怎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吸收这些营养,能够反思更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老师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杂学家。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此外,教师还要灵活地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只要老师会讲历史,学生自然会喜欢。关键是老师要讲出历史情境、讲出历史味道、讲出历史问题。当然要把历史“讲”到让学生喜欢,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易中天、于丹和纪连海?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睿智、幽默,善于设疑,还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哪来的兴趣,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而且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比如,毛泽东与28,是公认的历史巧合。把它用到课堂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有关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到起来了。再如“五四”时期围绕白话文运动的那场争论,充满了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也照亮了现代史的进程。于是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个小故事——胡适与黄侃斗法,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学生带到那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有效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好奇”是初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老师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要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呈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我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组织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创新。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一味过多过繁使用,效果不一定为佳。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会学习的关键,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五、注重学法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度地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