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凝视的松动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0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国清宫剧逐渐火爆,其内含的灰姑娘情节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观剧心理,另一方面灰姑娘——理想女性想象也在现代发生了一定变化。较之《格林童话集》中的《灰姑娘》,《延禧攻略》中女性之间的竞争被姐妹情谊所淡化,削弱了男性凝视;更给予了姐妹情谊充沛的力量,加固了与灰姑娘之间的情意链条,使得在一定时间内,现代灰姑娘有不选择王子,跟随其他女性生活的权利。灰姑娘情节中权貌互换逻辑的瓦解,姐妹情谊的出现以及男性凝视的松动是现代观众期待视野转变的结果,也为女性争取自身权利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延禧攻略》 灰姑娘情节 男性凝视 姐妹情谊
  近年来,华语电视剧市场涌现了类似《延禧攻略》等清宫剧,这些热播剧成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随着观众期待视野的转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转向,即弱化男性凝视。诚然,男性凝视仅被弱化而非取消,《延禧攻略》不免俗地继承了男性解救——支配女性的神话。即灰姑娘故事中的女性在男性的爱中获得解放,女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只有成功地掌握了展示和诱惑的技术,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魅力的女性,才能最终在这场类似选美比赛的竞争中胜出。”女主人公“先动心则输”的比拼法则,正是掌握了诱惑技术的灰姑娘对后母和姐姐的现代回答,是替代了服饰比美的诱惑手段比拼。本文从灰姑娘情节的神奇力量母题嬗变切入,通过对传统灰姑娘故事与当代灰姑娘故事的单元情节对比,证明弱化男性凝视表现为神奇力量母题转变,且姐妹情谊a拯救女性的方式出现,为灰姑娘故事衍生出不同的可能。
  一、长盛不衰的灰姑娘故事
  (一)民间故事中的灰姑娘 作为民间故事的《灰姑娘》在西方传统社会十分流行并衍生诸多异文。在德国格林兄弟的民间童话《灰姑娘》中,辛德瑞拉受后母和姐妹欺凌,常睡炉灰旁,被称为“灰姑娘”,但在神奇力量帮助下赢得王子的青睐。这样温柔、善良、容貌美丽的灰姑娘符合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据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估计,仅在欧洲,灰姑娘故事就不少于五百个文本,他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出名的就要算《灰姑娘》了”。就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间文学普查,中国境内挖掘的灰姑娘故事异文达七十多篇,流传于二十一个民族之中。中国境内发现的诸多异文说明,女性应绝对依附男性这种集体潜意识在中国传统社会并不鲜见,也显露出中西方文化心理有着共通之处。刘晓春在对民间故事进行母题概括时,得出后母的虐待、难题考验、神奇力量的帮助、特殊方式的身份验证、与王子结婚五个母题 ,其中神奇力量的嬗变,使得现代影视剧中的灰姑娘故事发生变形,女性的情感寄托对象发生了变化,由此弱化了男性凝视。
  (二)影视剧中的灰姑娘 陶东风谈及类型片时说:“影视则创造一种似真实的环境中,让人慢慢沉浸,进而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心理满足。”清宫剧以中国历史为依托,本质上依然是为了满足人类所共通的、想在影视剧中被满足的诉求——灰姑娘情结(Cinderella Comply)。这种情结是美国作家柯莱特·道林(Colette Dowling)在他的畅销书《灰姑娘情结》中提出的概念,指女性对于自信的缺乏和对独立的畏惧。今天,灰姑娘情结仍然存在,更一跃成为大众文化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而灰姑娘情节则发生了一定变化。一方面,当代灰姑娘的含义扩大:凡是拥有前坏后好,境遇反差极大的女性都会被称为灰姑娘。常见清宫剧如《甄嬛传》《芈月传》等,女主角从一个卑微的小角色逐渐成长,获得外界的帮助最后收获美满的爱情或走上权力的巅峰。另一方面则是神奇力量的帮助这一环节发生了变形,灰姑娘虽仍不能独立拯救自身,但出现了除了王子以及他象征的婚姻以外的选择,《延禧攻略》就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式——人格化的神奇力量以姐妹的形式出现给予帮助。
  二、《延禧攻略》单元情节变形考察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延禧攻略》的变化,本文选取《格林童话集》中《灰姑娘》这一篇,将传统的灰姑娘的单元情节与现代的灰姑娘的单元情节作对比分析。
  传统灰姑娘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王子的舞会出现后,继母与继姐破坏灰姑娘的衣服,让她失去竞争王妃的机会。衣饰在这里象征了女性美,女性之间的倾轧,如果以剥夺对方展示“美”的机会作为手段,就是承认获取王子的认可和选择的方式是“比美”,这种比拼背后就是男性凝视。英国学者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分析欧洲裸体油画中谈到“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这决定了女性自己的内在关系”。将自身异化的女性也由此沦为男性欲望的“他者”,灰姑娘在礼服被毁后在坟前树枝下的哭泣,隐含了对这场比拼游戏内核的认可——想要赢得游戏需要主动迎合男性凝视。为了帮助灰姑娘赢得这场比拼游戏,神奇力量的初始形态是母亲的坟头树枝,这种庇护是工具性的,以顺从男性凝视的方式,给予华服与象征地位的马车;这种力量不仅是暂时的——只能维持到午夜12点,而且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灰姑娘无法摆脱困境。但是王子的力量是长期的,能将灰姑娘带出困境。可见男性凝视在传统灰姑娘故事的表现既是隐藏的,女性着华服才能参晚会;又是持久的,正如拉德韦指出,女性最终总是在嫁给男性后获得解救。
  将民间故事《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与《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两个灰姑娘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然故事的开端与结局没有改变,但变形后的灰姑娘故事,神奇力量不再顺应男性凝视。灰姑娘与人格化的神奇力量之间缔结的情感链条远深于之前,产生了姐妹情谊。
  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卷首中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感情的母亲。”《延禧攻略》中,同传统灰姑娘故事相区别的是:缔结感情链条的两端并非只有灰姑娘与王子,还有灰姑娘与人格化的神奇力量——皇后。作为神奇力量,脱离了工具性的外壳,显现出善良、公正、宽厚等人性闪光的一面,而魏璎珞的后半生以替皇后复仇,对皇后报恩为人生目标。灰姑娘对姐妹情谊的珍视导致男性凝视的削弱,基于性竞争的女性比拼退下舞台。童话的重新讲述背后,变化的是女性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对婚姻不再迷信,这要求反映到文艺作品上——灰姑娘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三、灰姑娘情节变形的社会历史语境
  灰姑娘故事在当代中国影视中存在由暗到明的显露轨迹。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作品中,通常以教化的形式塑造女性形象,目的是“强化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无性别’的性别观念”。但即便《红色娘子军》一类作品中,仍存在显而不露的灰姑娘叙述:女性需要男性“导师”的帮助与“拯救”。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大多为表现时代背景与社会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感情纠葛戏的热映让女性团体极端分化,“黄脸婆”与青春美丽的第三者,二者同样需要男性的爱,并将之作为自己人生的意义。不断加剧男性凝视的作品和被弱化的女性形象背后,戴锦华认为这是“在急剧的现代化与商业化的过程中,女性的社会与文化地位正经历着悲剧式的坠落过程”。也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影视中女性形象,从女性理想的追求者到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主流影视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为男性期待塑造女性角色。
  主流电视电影中女性被符号化,作为“被看”的对象,女性势必只能被刻板化为年轻美丽且风姿绰约的单一形象。《延禧攻略》中神奇力量以姐妹情谊的方式对王子功能性的替代,不同于传统灰姑娘情节中,王子是灰姑娘唯一的目标。这一嬗变动摇了男性对女性的裁决权,削弱了男性凝视,使电视中女性角色拥有更多选择权成为可能,反映了女性现实的需求。在影视形象对现实的转化关系下,这种逐渐成形的需求也会在现实中实现。
  a 姐妹情谊在英美文学中有很深传统,伊莱恩提出姐妹情谊是女性团结一致的强烈情感。杰梅茵·格里尔则指出姐妹情谊这种关系与男人形成的种种集团关系迥然不同,是一种开诚布公的姐妹关系,其余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概括和批评。详情请参考周宪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 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200.
  [2] 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17-119.
  [3]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51.
  [4] 黄铮主编.崇左灰姑娘文化资源及开发研究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201.
  [5] 刘晓春.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1997(1):100.
  [6] 刘玉霞.中国当代言情小说女性原型研究[D].苏州大学,2007:56.
  [7]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7.
  [8] 尼斯·A.拉德韦.妇女阅读罗曼司:本文与情境的交流[M]//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231.
  [9] 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1
  [10] 陳嬿如.当代中国影视中的女性形象之嬗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16.
  [11] 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89.
  [12] 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
  作 者: 王雅萱,广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性”作为人类最强大的本能,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些关乎人性的重大命题,从而小说文本中的性叙事也可以传达一些深刻的命意。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便体现了此意义:《玉米》通过叙述权色交易的“性”来展现“官本位”思想对于“性”的异化;《玉秀》通过被“轮奸”、被“侮辱”的“性”来展现“贞洁”观念对于“性”的束缚;《玉秧》通过被“侵犯”的、“残缺”的“性”来展现自卑心理对于“性”的伤害。通过“性”的这三种
期刊
摘 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ia Marquez)作品中人物退场的情节在叙事时间领域的特色。在这些情节的表现中,无论时序、时距还是频率,借由叙事层面的技术性处理,作者展现出多重多种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技巧,在有限度的篇幅中展现出优秀的表现力和叙事的控制力。在理论基础上,本文遵循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对叙事时间理论的界定,深入讨论作品的时序,通过分析现象
期刊
摘 要:《牧童与牧女》塑造出形象饱满、立体鲜明的女主人公柳霞的角色,即残酷战争的受害者、不幸灵魂的拯救者与倔强坚定的守望者。柳霞是战争中痛失挚爱却坚定守候的万千苏联女性的缩影,她身上始终闪耀着坚强、悲悯、不妥协的人性之光,作者阿斯塔菲耶夫描绘柳霞形象,实则是对战争与人性进行深入思考,表现出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感。  关键词:《牧童与牧女》 柳霞 救赎 守望者  一、引言  阿斯塔菲耶夫的《牧童与牧女》
期刊
摘 要:《项脊轩志》选取作者的书斋项脊轩作为“故事线”,在对闲琐生活小事的书写中交织着家族的人事变迁和个人的人生轨迹,隐含着作者对于家族分崩离析、亲人早逝、自身遭遇的复杂幽微的情感。本文从结构布局、细节描写、表情达意、语言风格四方面对其进行文学评析,旨在探讨其流淌于闲琐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艺术手法。  关键词:《项脊轩志》 结构艺术 细节 至情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是“唐宋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
期刊
摘 要:米沃什的诗歌以复杂深邃著称。本文在对其著名长诗《太阳从何处升起何处降落》进行细读的基础上,从对话性的角度切入,认为该诗是一首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和包容性的对话性诗歌,具体表现在诗歌结构的复调性、诗歌话语的杂语性、诗歌思想的聚合性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米沃什 对话性 复调性 杂语性 聚合性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
期刊
摘 要:“啸”最早作为一种口哨音乐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在语言产生之前便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流传开来,逐渐具备了音乐性、文学性。这种源于上古、兴于魏晋的文化现象因其广泛的功能而逐渐受到重视。而唐代经济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唐诗基数之多的现实决定了即便是在魏晋之啸的基础上,唐代“啸”的文学性和文化意义也是值得考究的。杜甫之诗向来有“诗史”之称,读其诗而知其世。在唐朝这个繁华与衰败并存的时代,杜甫以其“啸
期刊
摘 要:姜夔一生布衣,几经辗转,而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合肥情事”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文学史上的佳话,也是其诗作中悲情色彩的重要来源。本文试通过三首《鹧鸪天》的赏析,展现一代词人姜夔的内心世界,剖析其内心深处别样的柔情与悲苦。  关键词:姜夔 《鹧鸪天》 悲情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鹧鸪天·元夕不出》《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三首词均由姜夔作于庆元三年(1197)上元节前后。不同于以往的长篇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第五代”导演在国际影坛上声名鹊起,导演何平也紧随其脚步,拍摄了一部具有反传统特征的中国故事。影片《炮打双灯》在国内未曾上映,但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也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本片根据冯骥才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典型的北方宅院中,试图冲破封建束缚的男女上演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叙事空间的角度,分析影片《炮打双灯》在视听方面所展现的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倾向与
期刊
摘 要:疾病不仅是医学关注的范围,其在文学中也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史铁生作为当代文坛上的一名残疾作家,其作品中塑造了多种不同的残疾个体形象,而在当代文学中,这种“残疾”书写不但蕴含着独特的隐喻意味,也体现着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史铁生 疾病隐喻 残疾  《现代汉语词典》里把“疾病”解释为“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是生命的一种非常态。尽管疾病属于医学领域,但苏珊·桑塔格在她
期刊
摘 要: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之著作《紫颜色》中的疾病生理现象可从隐喻化角度来剖析其主题。本文试图围绕茜莉的绝经事件、索菲娅的“失眼”事件以及X先生的癔症事件对该小说中的疾病隐喻进行分析,探讨疾病隐喻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 《紫颜色》 疾病隐喻  引言  艾丽丝·沃克 (1944— )的代表作《紫颜色》为沃克带来盛名。国内学者对沃克作品的研究亦集中在《紫颜色》上,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