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短半年时间,高收益低风险的人民币理财业务就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去年年底人民币理财业务3个月销售额达到300亿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各大银行却纷纷宣布暂停人民币理财业务。
相反,外币理财业务却热了起来。这样的变故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问题过多
自去年9月光大银行率先推出“阳光理财”人民币理财产品后,民生、中信实业、招商等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正当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人民币理财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时,四大国有银行却显得“老谋深算”,在按兵不动、观望市场的同时,加紧时间开始了对风险的考量。
2月1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首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同日上市。一天之后,中国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首期产品。
几大国有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上的白热竞争,在市场上引起震动。但随之让人侧目的是,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各大银行就表态不再发行任何期限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许多人将此形势的变化归结为3月 16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的通知》,在大家所关注的提高房贷利率之后,有这样的表述:“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 1.62%下调到0.99%。”
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的下调直接导致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下滑,而目前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这两个市场,其收益率自然也随之下降。
各商业银行去年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时,一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率曾达到3.17%,今年春节后推出的产品却只有2.7%左右。而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就是2,25%,两相比较,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优势已渐渐退去。
4月1日,一位建设银行储蓄所员工在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聊天时说:“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好像我和你做生意,你投股份,我找项目赚钱,但现在找不到好的项目,我当然不会做。”
“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没落,并不仅仅是利率的问题,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才是根本原因。”中央财经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韩复龄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家住丰台区的王女士去年底买了一家银行50000元的理财产品,现在却忧心忡忡:“当初银行在产品的宣传单上承诺了2.9%的收益率,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和承诺的收益率,我用自己几年积攒下来的积蓄买了宣传的理财产品。可是,我后来在合同里却没有发现银行对这个收益率的承诺。”
不放心的她,特意跑去银行询问,得到的答复是:在合同中都是不写收益率的,但我们银行一定会兑现。为了打消王女士的疑虑,银行工作人员还补充说:“银行这么大的资产,难道连这点收益率都保证不了吗?”
严防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银行应该积极吸取教训,“前几年各券商给委托理财承诺的保底年收益率都是不低于8%,仅以单利计算,3年下来就是24%。这构成了证券公司沉重的负担,也为如今各大证券公司日渐窘迫的财务状况埋下了地雷。”
“银行在宣传时有保底的承诺,签订合同时却没有这一条款了,这种做法是违反国家规定的。”尹中立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从诞生之初,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受到了银监会异乎寻常的“关照”。
早在2004年11月,各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之际,银监会就下发了《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通知说:“信托投资公司不得以信托合同、补充协议或其他任何方式向信托当事人承诺信托财产本金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银监会之所以发布这个《通知》,是因为银行代理客户理财业务为信托业务,根据《信托法》及相关规定,“银行不应该承诺最低收益率”。
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为此而受到中国银监会的惩罚,而是打起了政策的“擦边球”:以银行自身信用做口头承诺,而不和投资者签订白纸黑字的书面协议。
显然,专司监管之责的中国银监会不会坐视不管,3月27日和28日,银监会一连发布了两个通知:《关于对中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进行风险提示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其核心内容仍然是要求各银行防范金融风险。
在国内银行屡次爆发大案要案的情况下,中国银监会将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申之重。
韩复龄教授分析说:“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的投资渠道仍然是储蓄,在这样一个负利率的大背景下,银行实际上承担着太多的风险。”
此外,人民币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作用也十分明显。央行的们月份金融运行报告》指出,今年1月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同比少增加2924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少增加1604亿元,定期存款少增加1320亿元。
尽管去年年末CPP陕速下降,使得人民币名义利率暂时由负转为正,但人民币实际利率仍为负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3.9%。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2.25%。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意愿显然不会明显增强,一旦有比存款利率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出现,银行存款分流的市场现象就自然会出现。
当然,相对目前银行庞大的储蓄存款规模而言,这部分分流的存款数目并不大。但是,随着银行相继可以自己组建证券投资基金,相信基金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将共同对分流银行存款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市场迹象显示银行存款分流有加快的趋势。
而这对于正在加快改制步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显然并非好事。在得到中央汇金公司4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后,建行和中行的资本金比例才刚刚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及格线。前景看好
“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只是暂时停顿,银行和管理层需要时间来总结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利弊,管理层也正在酝酿出台一整套相关的方案,以理顺银行和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并为各类银行类理财产品进行明确定义和详细分类。”韩复龄教授说。
中国工商银行一位管理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工行一二期理财产品已经卖完,银行下一步会视利率水平和市场情况推出新产品。在一些银行,以往向客产推荐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工作人员现在转而推荐起了和保险相结合的理财产品。
韩复龄教授认为,各商业银行之所以对中间业务的“痴心不改”,不仅是因为这些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利润点,更是为日后的混业经营打开一个突破口,积累经验。
据了解,目前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仍有人民币理财产品在销售,只是收益率已下降了很多。四大行则表示,未停办人民币理财业务,只不过在前期产品售罄之后,没有再推出新的产品。
去年年底人民币理财业务3个月销售额达到300亿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各大银行却纷纷宣布暂停人民币理财业务。
相反,外币理财业务却热了起来。这样的变故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问题过多
自去年9月光大银行率先推出“阳光理财”人民币理财产品后,民生、中信实业、招商等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正当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人民币理财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时,四大国有银行却显得“老谋深算”,在按兵不动、观望市场的同时,加紧时间开始了对风险的考量。
2月1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首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同日上市。一天之后,中国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首期产品。
几大国有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上的白热竞争,在市场上引起震动。但随之让人侧目的是,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各大银行就表态不再发行任何期限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许多人将此形势的变化归结为3月 16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的通知》,在大家所关注的提高房贷利率之后,有这样的表述:“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 1.62%下调到0.99%。”
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的下调直接导致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下滑,而目前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这两个市场,其收益率自然也随之下降。
各商业银行去年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时,一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率曾达到3.17%,今年春节后推出的产品却只有2.7%左右。而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就是2,25%,两相比较,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优势已渐渐退去。
4月1日,一位建设银行储蓄所员工在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聊天时说:“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好像我和你做生意,你投股份,我找项目赚钱,但现在找不到好的项目,我当然不会做。”
“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没落,并不仅仅是利率的问题,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才是根本原因。”中央财经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韩复龄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家住丰台区的王女士去年底买了一家银行50000元的理财产品,现在却忧心忡忡:“当初银行在产品的宣传单上承诺了2.9%的收益率,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和承诺的收益率,我用自己几年积攒下来的积蓄买了宣传的理财产品。可是,我后来在合同里却没有发现银行对这个收益率的承诺。”
不放心的她,特意跑去银行询问,得到的答复是:在合同中都是不写收益率的,但我们银行一定会兑现。为了打消王女士的疑虑,银行工作人员还补充说:“银行这么大的资产,难道连这点收益率都保证不了吗?”
严防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银行应该积极吸取教训,“前几年各券商给委托理财承诺的保底年收益率都是不低于8%,仅以单利计算,3年下来就是24%。这构成了证券公司沉重的负担,也为如今各大证券公司日渐窘迫的财务状况埋下了地雷。”
“银行在宣传时有保底的承诺,签订合同时却没有这一条款了,这种做法是违反国家规定的。”尹中立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从诞生之初,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受到了银监会异乎寻常的“关照”。
早在2004年11月,各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之际,银监会就下发了《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通知说:“信托投资公司不得以信托合同、补充协议或其他任何方式向信托当事人承诺信托财产本金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银监会之所以发布这个《通知》,是因为银行代理客户理财业务为信托业务,根据《信托法》及相关规定,“银行不应该承诺最低收益率”。
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为此而受到中国银监会的惩罚,而是打起了政策的“擦边球”:以银行自身信用做口头承诺,而不和投资者签订白纸黑字的书面协议。
显然,专司监管之责的中国银监会不会坐视不管,3月27日和28日,银监会一连发布了两个通知:《关于对中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进行风险提示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其核心内容仍然是要求各银行防范金融风险。
在国内银行屡次爆发大案要案的情况下,中国银监会将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申之重。
韩复龄教授分析说:“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的投资渠道仍然是储蓄,在这样一个负利率的大背景下,银行实际上承担着太多的风险。”
此外,人民币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作用也十分明显。央行的们月份金融运行报告》指出,今年1月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同比少增加2924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少增加1604亿元,定期存款少增加1320亿元。
尽管去年年末CPP陕速下降,使得人民币名义利率暂时由负转为正,但人民币实际利率仍为负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3.9%。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2.25%。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意愿显然不会明显增强,一旦有比存款利率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出现,银行存款分流的市场现象就自然会出现。
当然,相对目前银行庞大的储蓄存款规模而言,这部分分流的存款数目并不大。但是,随着银行相继可以自己组建证券投资基金,相信基金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将共同对分流银行存款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市场迹象显示银行存款分流有加快的趋势。
而这对于正在加快改制步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显然并非好事。在得到中央汇金公司4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后,建行和中行的资本金比例才刚刚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及格线。前景看好
“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只是暂时停顿,银行和管理层需要时间来总结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利弊,管理层也正在酝酿出台一整套相关的方案,以理顺银行和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并为各类银行类理财产品进行明确定义和详细分类。”韩复龄教授说。
中国工商银行一位管理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工行一二期理财产品已经卖完,银行下一步会视利率水平和市场情况推出新产品。在一些银行,以往向客产推荐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工作人员现在转而推荐起了和保险相结合的理财产品。
韩复龄教授认为,各商业银行之所以对中间业务的“痴心不改”,不仅是因为这些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利润点,更是为日后的混业经营打开一个突破口,积累经验。
据了解,目前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仍有人民币理财产品在销售,只是收益率已下降了很多。四大行则表示,未停办人民币理财业务,只不过在前期产品售罄之后,没有再推出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