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出生就欠下了‘营养债’,后来因为需要治疗,所欠的债更多,所有这些债都是要还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专科的专家说,由于早产儿欠下“营养债”,在出院回家后容易遭遇脑瘫等七大问题。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以为早产儿出院后就好了,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管理非常重要。早产儿有追赶式生长的潜能,家长要利用这种潜能,在专家指导下为孩子制订“还债计划”,争取让早产儿在1岁内追赶上同龄孩子。
早产儿欠下“营养债”
根据官方资料,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平均约为8%。而近年早产儿发生率还在逐年增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专科主任刘喜红说,这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工作压力增大等综合因素相关。
随着医学进步,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和早产儿存活率也在增高。这“三高”就使得早产儿的数量不断增多,超低龄、超低体重的早产儿越来越多见。如何把这些“先天亏欠”的孩子顺利养大?这对父母来说是很大考验。
刘喜红强调,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群体,没有足月就脱离母体来到人世。有些早产儿出生时因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有些症状轻微无需治疗。“但只要是早产儿,出生时都是背着‘营养债’的。”刘喜红说,早产儿所背负的“营养债”可分为宫内和宫外两种:宫内营养债是指太早从妈妈肚子呈出来,发育不成熟,欠下了“营养债”:宫外的债是指出生后因并发症需要治疗,疾病和用药会使早产儿欠下的“营养债”增加,就算不需要治疗,因为本身条件欠缺,在喂养时会出现营养不耐受,使欠下的“营养债”进一步加大。
早产儿出院后易遇七大问题
刘喜红表示,和同龄的正常孩子相比,早产儿因为“欠债”,出院回家后也容易遭遇以下七大问题:
1.脑瘫,在早产儿当中脑瘫的发生率平均为3%,出生时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越高。2.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现为别的同龄孩子能坐了,早产儿还不能;别的孩子可以自己翻身,可以站立,甚至可以自己用手拿东西,但早产儿要明显落后。3.精神发育迟滞,导致早产儿很可能在日后学习成绩跟不上、适应能力不足、情商不高、不合群等。4.生长发育落后,最明显的表现是体重和身高跟不上同龄孩子。据调查,早产儿生长发育落后的发生率在30%~80%,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发生率越高。5.抵抗力差,容易生病,致使早产儿出院后还需要反复住院。6.听力和视力障碍,为此,早产儿在出院前后都应筛查听力和视力。7.慢性肺部疾患,这与早产儿出生时需要上呼吸机、用氧有关。
刘喜红说,这七大问题统称为“发育障碍”,与早产儿欠下的“营养债”有关。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还债”
“不少早产儿生下来后要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家。出院之后,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已经治好了,回家就没事了。”刘喜红重申,不管早产儿出生后是否经过住院治疗,回家之后都不能掉以轻心。“早产儿是背着债出来的,欠债一定要还,否则以后的路走不安稳。”
为此,早产儿出院后的医学管理很重要。刘喜红比喻,早产儿所欠的“营养债”就像我们欠银行的债一样,可以分批还清。“我们欠银行的钱,估算自己的还债能力,制订出还贷计划。早产儿要还‘营养债’,道理是一样的。”刘喜红说,每个早产儿的“还债能力”不一样,还债计划也不一样,需要走个性化的路线。
刘喜红说,早产儿有追赶式生长的潜能,开挖这个潜能,就是早产儿的“还债能力”。家长怎样给早产儿制订“还债计划”呢?刘喜红强调,还债方案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能“无师自通”。早产儿的医学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医学工程,需要接受过培训的专科医生介入,由专科医生给孩子进行一系列身体测算,制订出“还债”的时间进程表。
她建议,父母在早产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每半个月到一个月看一次早产儿医学管理专科,6个月后每两个月一次,1岁后每3个月一次。看专科的目的在于让医生帮助制订孩子的追赶方案,方便父母在家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早产儿的追赶式生长一定要在1岁内进行,过了1岁再来搞就非常困难。而最佳的追赶时间是在0~6个月,因为这时是人体生长速度最快的两个高峰期之一。
早产儿“还债”两提醒
“还债”太多也不行
有家长说,早产儿先天不足,后天就要不断追赶,甚至可以向让儿子在雪中裸跑的“鹰爸”学习,采取一些很“猛”的育儿法。刘喜红提醒,早产儿是要向正常孩子追赶,但也要注意追赶的速度,如果用力过猛,会过犹不及。
早产儿“还债”太多,超出了欠债的部分,就会埋下隐患,大大增加成年期患上代谢性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的风险。专家提醒,早产儿在追赶时主要的指标是纵向生长速率,即自己和自己比的生长速度,这个生长速率要超出正常孩子,但不能超出太多。另外,还有一个衡量早产儿“还债”是否得当的标准:体重、身高和头围这三方面要均匀生长,如果只是一方面长得太快就不好。
营养素多了就是“毒”
早产儿的父母大多担心自家孩子跟不上同龄正常孩子,老是设法给孩子“进补”。刘喜红提醒,孩子的“进补”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家长根据自身经验就可以操作的。“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一种也不能缺,一种也不能多,多了就是毒。”刘喜红说,家长喂养孩子的原则应是“不缺不补”,如果孩子不缺这种营养素,家长乱给孩子补充,反而有副作用。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呢?刘喜红说,营养素的缺乏要根据儿童体征表现、病例改变、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不应该只依靠“感觉”。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以为早产儿出院后就好了,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管理非常重要。早产儿有追赶式生长的潜能,家长要利用这种潜能,在专家指导下为孩子制订“还债计划”,争取让早产儿在1岁内追赶上同龄孩子。
早产儿欠下“营养债”
根据官方资料,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平均约为8%。而近年早产儿发生率还在逐年增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专科主任刘喜红说,这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工作压力增大等综合因素相关。
随着医学进步,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和早产儿存活率也在增高。这“三高”就使得早产儿的数量不断增多,超低龄、超低体重的早产儿越来越多见。如何把这些“先天亏欠”的孩子顺利养大?这对父母来说是很大考验。
刘喜红强调,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群体,没有足月就脱离母体来到人世。有些早产儿出生时因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有些症状轻微无需治疗。“但只要是早产儿,出生时都是背着‘营养债’的。”刘喜红说,早产儿所背负的“营养债”可分为宫内和宫外两种:宫内营养债是指太早从妈妈肚子呈出来,发育不成熟,欠下了“营养债”:宫外的债是指出生后因并发症需要治疗,疾病和用药会使早产儿欠下的“营养债”增加,就算不需要治疗,因为本身条件欠缺,在喂养时会出现营养不耐受,使欠下的“营养债”进一步加大。
早产儿出院后易遇七大问题
刘喜红表示,和同龄的正常孩子相比,早产儿因为“欠债”,出院回家后也容易遭遇以下七大问题:
1.脑瘫,在早产儿当中脑瘫的发生率平均为3%,出生时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越高。2.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现为别的同龄孩子能坐了,早产儿还不能;别的孩子可以自己翻身,可以站立,甚至可以自己用手拿东西,但早产儿要明显落后。3.精神发育迟滞,导致早产儿很可能在日后学习成绩跟不上、适应能力不足、情商不高、不合群等。4.生长发育落后,最明显的表现是体重和身高跟不上同龄孩子。据调查,早产儿生长发育落后的发生率在30%~80%,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发生率越高。5.抵抗力差,容易生病,致使早产儿出院后还需要反复住院。6.听力和视力障碍,为此,早产儿在出院前后都应筛查听力和视力。7.慢性肺部疾患,这与早产儿出生时需要上呼吸机、用氧有关。
刘喜红说,这七大问题统称为“发育障碍”,与早产儿欠下的“营养债”有关。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还债”
“不少早产儿生下来后要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家。出院之后,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已经治好了,回家就没事了。”刘喜红重申,不管早产儿出生后是否经过住院治疗,回家之后都不能掉以轻心。“早产儿是背着债出来的,欠债一定要还,否则以后的路走不安稳。”
为此,早产儿出院后的医学管理很重要。刘喜红比喻,早产儿所欠的“营养债”就像我们欠银行的债一样,可以分批还清。“我们欠银行的钱,估算自己的还债能力,制订出还贷计划。早产儿要还‘营养债’,道理是一样的。”刘喜红说,每个早产儿的“还债能力”不一样,还债计划也不一样,需要走个性化的路线。
刘喜红说,早产儿有追赶式生长的潜能,开挖这个潜能,就是早产儿的“还债能力”。家长怎样给早产儿制订“还债计划”呢?刘喜红强调,还债方案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能“无师自通”。早产儿的医学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医学工程,需要接受过培训的专科医生介入,由专科医生给孩子进行一系列身体测算,制订出“还债”的时间进程表。
她建议,父母在早产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每半个月到一个月看一次早产儿医学管理专科,6个月后每两个月一次,1岁后每3个月一次。看专科的目的在于让医生帮助制订孩子的追赶方案,方便父母在家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早产儿的追赶式生长一定要在1岁内进行,过了1岁再来搞就非常困难。而最佳的追赶时间是在0~6个月,因为这时是人体生长速度最快的两个高峰期之一。
早产儿“还债”两提醒
“还债”太多也不行
有家长说,早产儿先天不足,后天就要不断追赶,甚至可以向让儿子在雪中裸跑的“鹰爸”学习,采取一些很“猛”的育儿法。刘喜红提醒,早产儿是要向正常孩子追赶,但也要注意追赶的速度,如果用力过猛,会过犹不及。
早产儿“还债”太多,超出了欠债的部分,就会埋下隐患,大大增加成年期患上代谢性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的风险。专家提醒,早产儿在追赶时主要的指标是纵向生长速率,即自己和自己比的生长速度,这个生长速率要超出正常孩子,但不能超出太多。另外,还有一个衡量早产儿“还债”是否得当的标准:体重、身高和头围这三方面要均匀生长,如果只是一方面长得太快就不好。
营养素多了就是“毒”
早产儿的父母大多担心自家孩子跟不上同龄正常孩子,老是设法给孩子“进补”。刘喜红提醒,孩子的“进补”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家长根据自身经验就可以操作的。“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一种也不能缺,一种也不能多,多了就是毒。”刘喜红说,家长喂养孩子的原则应是“不缺不补”,如果孩子不缺这种营养素,家长乱给孩子补充,反而有副作用。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呢?刘喜红说,营养素的缺乏要根据儿童体征表现、病例改变、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不应该只依靠“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