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把化学史渗透于知识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十分必要并具有深远意义的,而这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非常契合。
关键词:化学史教育 科学思维方法爱国主义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历史论述,是化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起得胜利的历史。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穿插化学史进行的一种活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1902~1979)曾经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把化学史渗透于知识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十分必要并具有深远意义的,而这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非常契合。
1 化学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识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历史的方法,把作为化学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正确与错误矛盾斗争的曲折经过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死板的了,而是动态的、有来龙去脉、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兴趣的,对介绍的内容易于理解,便于记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纵观宛如繁星的化学发现、发明事实可以看出,化学家们所应用的思想方法,既包含一般科学共同适用的研究方法,也包括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它们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好化学史料,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比如通过对化学家从事研究工作过程的叙述,使学生了解化学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问题的,对于问题的解决化学家通过怎样的途径、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这中间遇到了些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这种做法也会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从中认识到科学方法在科学创造、发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应该怎样运用科学方法等。
1.3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向学生介绍有关化学史实时,要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结着化学家的千辛万苦和劳动汗水。其中包含着他们在漫长道路上遇到的无数次失败、挫折,以及种种困难和打击。比如,居里夫妇从1899年到1902年底大约经过了45个月,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艰苦顽强地从两吨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又如为了抽取死亡元素氟单质,许多化学家都亲身体验过氟中毒的痛苦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可莫瓦桑并不却步,仍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通过不断改进和总结,最终获得成功。这些历史事实都强有力地说明,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真诚热爱,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动摇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甚至为科学献身。这些内容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1.4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波兰,给自己发现的化学元素命名为鈹,从化学家的国家及民族荣誉方面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讲到工业制纯碱时,最好让学生了解侯德榜是我国的一位有名的化学家,他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上为我国争得了荣誉。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振兴祖国的制碱工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在逝世前还想到祖国、想到后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藏书捐献给国家、留给后人。这样的介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化学史教育的形式
1)溶入式。课上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引进化学史实的一种教育形式。现行化学教材虽然提到不少化学家的名字,但对大多数化学家未做详细介绍,课前准备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丰富史料,适时穿插,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极大兴趣,活跃其思维,唤起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
2)课外活动式。课下推荐学生阅读化学史,(如日本学者山冈望的《化学史传》)并提交读书心得,与同学交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典型题目,课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又如召开与化学史相关的专题读书报告会。也可以以化学板报的形式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历史等。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领略化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加深和扩展化学学科知识,从中吸取自然科学方式的营养,悟出世界与科学成就的紧密关系,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积极探索有绩效的化学史教育,是充分挖掘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
关键词:化学史教育 科学思维方法爱国主义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历史论述,是化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起得胜利的历史。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穿插化学史进行的一种活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1902~1979)曾经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把化学史渗透于知识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十分必要并具有深远意义的,而这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非常契合。
1 化学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识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历史的方法,把作为化学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正确与错误矛盾斗争的曲折经过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死板的了,而是动态的、有来龙去脉、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兴趣的,对介绍的内容易于理解,便于记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纵观宛如繁星的化学发现、发明事实可以看出,化学家们所应用的思想方法,既包含一般科学共同适用的研究方法,也包括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它们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好化学史料,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比如通过对化学家从事研究工作过程的叙述,使学生了解化学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问题的,对于问题的解决化学家通过怎样的途径、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这中间遇到了些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这种做法也会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从中认识到科学方法在科学创造、发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应该怎样运用科学方法等。
1.3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向学生介绍有关化学史实时,要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结着化学家的千辛万苦和劳动汗水。其中包含着他们在漫长道路上遇到的无数次失败、挫折,以及种种困难和打击。比如,居里夫妇从1899年到1902年底大约经过了45个月,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艰苦顽强地从两吨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又如为了抽取死亡元素氟单质,许多化学家都亲身体验过氟中毒的痛苦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可莫瓦桑并不却步,仍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通过不断改进和总结,最终获得成功。这些历史事实都强有力地说明,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真诚热爱,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动摇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甚至为科学献身。这些内容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1.4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波兰,给自己发现的化学元素命名为鈹,从化学家的国家及民族荣誉方面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讲到工业制纯碱时,最好让学生了解侯德榜是我国的一位有名的化学家,他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上为我国争得了荣誉。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振兴祖国的制碱工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在逝世前还想到祖国、想到后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藏书捐献给国家、留给后人。这样的介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化学史教育的形式
1)溶入式。课上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引进化学史实的一种教育形式。现行化学教材虽然提到不少化学家的名字,但对大多数化学家未做详细介绍,课前准备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丰富史料,适时穿插,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极大兴趣,活跃其思维,唤起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
2)课外活动式。课下推荐学生阅读化学史,(如日本学者山冈望的《化学史传》)并提交读书心得,与同学交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典型题目,课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又如召开与化学史相关的专题读书报告会。也可以以化学板报的形式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历史等。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领略化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加深和扩展化学学科知识,从中吸取自然科学方式的营养,悟出世界与科学成就的紧密关系,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积极探索有绩效的化学史教育,是充分挖掘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