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酒在《圣经》中出现频繁,也许是因为耶稣曾用葡萄酒作为他体内流出的血,让门徒饮用,这样的葡萄酒代表神圣。在《巨人传》中,大肚量出征加纳利人凯旋归来后,他和儿子高康大庆祝,以酒相送,这样的酒代表胜利;然而欢喜的葡萄酒却在《三个火枪手》中变成催命的毒药。在西方文学中,酒是快乐的来源,亦是痛苦的来源,古人送酒,送出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恐怕只有他们自己能明了。
在历史上的某一天,人类偶然创造出了葡萄酒,从此之后,葡萄酒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成长。葡萄酒在各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和文化也造成了不少的影响,例如戏剧的出现就是葡萄酒酿造的直接结果。
葡萄酒作为酒精饮料,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到忘记一切痛苦,也可以让人心智狂乱,古人认为这都是神灵做出的举动,葡萄酒理所当然地被当作了神赐之水。于是,葡萄酒被附上了宗教意义,并且朝着专供权势者饮用、享受的方向发展,希腊神话中酒神的诞生就和葡萄酒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葡萄酒产量提高,逐渐成为大众饮品,在社交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记载,两千多年前,罗马人第一次把葡萄酒送给凯尔特人时,凯尔特人的国王在饮用后非常高兴,对葡萄酒的美妙味道感到十分惊奇。可见葡萄酒作为当时优秀文化的成果,在外交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葡萄酒时常作为礼物或一种社交手段出现在重要场合中。
耶稣受难前,和门徒共进晚餐时,他在祝祷后将饼和葡萄酒分给门徒时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并示意门徒今后就如此纪念他。在《圣经》中,以色列人聚集在耶路撒冷重建以色列神坛时,以葡萄酒作为交易物品,以换取香柏树。事实上,葡萄酒在《圣经》里被提到起码有521次,即使不作礼品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交媒介。
与今天的送酒不同,古人送酒,送的不是情怀和格调,而是送实实在在的奖赏和鼓励。这一点,可以从不少文学作品中窥得些许。在拉伯雷的《巨人传》中,大肚量出征加纳利人凯旋归来后去看望儿子高康大,父子俩相见后欣喜异常,把酒言欢。喝到兴头上时,大肚量更是要送高康大六十桶布列塔尼酒。当然了,文艺复兴时期本就高扬人性,“非凡的欲望”是拉伯雷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因此,高康大出生时就大喊三声:“要喝,要喝,要喝!”也并非什么奇事。没有了传统教会要求禁欲的束缚,父子亲朋间以喝酒为乐,互送好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但就如所有的事物都有第二面一样,葡萄酒也有着令人痛苦消沉的作用,就连送出去的酒,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催命的毒药。在《三个火枪手》中,就因为十二桶葡萄酒,而引发了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故事。
达尔大尼央先生在十一月初的一天上午收到了一封来自维尔鲁瓦的信,信中说道三个火枪手要送来十二瓶上等安茹葡萄酒。收到信的达尔大尼央先生十分高兴,决定在第三天邀请两位朋友举行宴会,一起为三位火枪手先生的健康举杯。酒宴上,第一杯葡萄酒刚端到嘴边,国王和三位火枪手就到了。达尔大尼央随即邀请三位火枪手入宴,并感谢他们差人送来的葡萄酒,哪知三人对此却并不知情,几人甚至为此发生了小小的争执。最终三位火枪手识别出那封信是伪造的。几人面面相觑,拔腿向设宴的地方跑去,却发现已经有人喝了酒毒发咽气了。对四人来说,这是一场剑已经悬在脖子上的生死之战。然后跌宕起伏的剧情就此展开。
本以为是朋友们送来报喜的葡萄酒变成了毒酒,达尔大尼央先生想必是非常害怕的,但这也说明了朋友之间靠送酒来给友谊锦上添花是一种比较平常的做法,正是这种平常降低了达尔大尼央先生的戒心。
说到因为送酒引发的趣事,那又不得不回到《巨人传》了。庞大固埃出奇制胜,大败狄普锁兵和巨人军也是利用了酒。庞大固埃献给国王用烧酒制成的蜜饯,使敌人们喝得酩酊大醉,结果轻易地击败了狄普锁兵和巨人军,取得了胜利。
所以说,以诸多文学作品作为侧写来看,西方古人之间送酒可真算得上是一件平常事。表达谢意可以送酒,表达祝福也可以送酒,就连祸事也可以通过送酒送出。酒是快乐的来源,亦是痛苦的来源,古人送酒,送出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恐怕只有他们自己能明了。
在历史上的某一天,人类偶然创造出了葡萄酒,从此之后,葡萄酒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成长。葡萄酒在各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和文化也造成了不少的影响,例如戏剧的出现就是葡萄酒酿造的直接结果。
葡萄酒作为酒精饮料,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到忘记一切痛苦,也可以让人心智狂乱,古人认为这都是神灵做出的举动,葡萄酒理所当然地被当作了神赐之水。于是,葡萄酒被附上了宗教意义,并且朝着专供权势者饮用、享受的方向发展,希腊神话中酒神的诞生就和葡萄酒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葡萄酒产量提高,逐渐成为大众饮品,在社交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记载,两千多年前,罗马人第一次把葡萄酒送给凯尔特人时,凯尔特人的国王在饮用后非常高兴,对葡萄酒的美妙味道感到十分惊奇。可见葡萄酒作为当时优秀文化的成果,在外交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葡萄酒时常作为礼物或一种社交手段出现在重要场合中。
耶稣受难前,和门徒共进晚餐时,他在祝祷后将饼和葡萄酒分给门徒时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并示意门徒今后就如此纪念他。在《圣经》中,以色列人聚集在耶路撒冷重建以色列神坛时,以葡萄酒作为交易物品,以换取香柏树。事实上,葡萄酒在《圣经》里被提到起码有521次,即使不作礼品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交媒介。
与今天的送酒不同,古人送酒,送的不是情怀和格调,而是送实实在在的奖赏和鼓励。这一点,可以从不少文学作品中窥得些许。在拉伯雷的《巨人传》中,大肚量出征加纳利人凯旋归来后去看望儿子高康大,父子俩相见后欣喜异常,把酒言欢。喝到兴头上时,大肚量更是要送高康大六十桶布列塔尼酒。当然了,文艺复兴时期本就高扬人性,“非凡的欲望”是拉伯雷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因此,高康大出生时就大喊三声:“要喝,要喝,要喝!”也并非什么奇事。没有了传统教会要求禁欲的束缚,父子亲朋间以喝酒为乐,互送好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但就如所有的事物都有第二面一样,葡萄酒也有着令人痛苦消沉的作用,就连送出去的酒,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催命的毒药。在《三个火枪手》中,就因为十二桶葡萄酒,而引发了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故事。
达尔大尼央先生在十一月初的一天上午收到了一封来自维尔鲁瓦的信,信中说道三个火枪手要送来十二瓶上等安茹葡萄酒。收到信的达尔大尼央先生十分高兴,决定在第三天邀请两位朋友举行宴会,一起为三位火枪手先生的健康举杯。酒宴上,第一杯葡萄酒刚端到嘴边,国王和三位火枪手就到了。达尔大尼央随即邀请三位火枪手入宴,并感谢他们差人送来的葡萄酒,哪知三人对此却并不知情,几人甚至为此发生了小小的争执。最终三位火枪手识别出那封信是伪造的。几人面面相觑,拔腿向设宴的地方跑去,却发现已经有人喝了酒毒发咽气了。对四人来说,这是一场剑已经悬在脖子上的生死之战。然后跌宕起伏的剧情就此展开。
本以为是朋友们送来报喜的葡萄酒变成了毒酒,达尔大尼央先生想必是非常害怕的,但这也说明了朋友之间靠送酒来给友谊锦上添花是一种比较平常的做法,正是这种平常降低了达尔大尼央先生的戒心。
说到因为送酒引发的趣事,那又不得不回到《巨人传》了。庞大固埃出奇制胜,大败狄普锁兵和巨人军也是利用了酒。庞大固埃献给国王用烧酒制成的蜜饯,使敌人们喝得酩酊大醉,结果轻易地击败了狄普锁兵和巨人军,取得了胜利。
所以说,以诸多文学作品作为侧写来看,西方古人之间送酒可真算得上是一件平常事。表达谢意可以送酒,表达祝福也可以送酒,就连祸事也可以通过送酒送出。酒是快乐的来源,亦是痛苦的来源,古人送酒,送出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恐怕只有他们自己能明了。